溫燕
摘要:靖邊縣楊橋畔鎮“345工作法”是在解決基層紛繁復雜的矛盾糾紛中提煉出來的,它集中體現了我們陜北人治理社會的智慧。在新時代里,這塊厚實的土地給予了靖邊人解決基層矛盾糾紛的能力,產生出原生態的工作方法。這種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真正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這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繼承和延續。筆者深入一線,從靖邊縣楊橋畔鎮“345工作法”談起,依據典型案例,剖析新時代農村社會治理的規律及新方法。
關鍵詞:“345工作法”? 新時代農村社會治理的規律及新方法
“群眾在我心中,我在群眾眼中”,為民排憂解難是靖邊楊橋畔鎮政府一以貫之的工作準則。靖邊縣楊橋畔鎮“345工作法”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延續與創新,是深入基層、立足實際、歷經時間打磨,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解決矛盾糾紛的原生態工作方法。筆者通過調研,從靖邊縣楊橋畔鎮“345工作法”談起,用真實的案例詮釋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運用及延伸。
一、楊橋畔鎮信訪案件具體情況
陜西、內蒙兩省接壤之處便是楊橋畔鎮,該鎮是我縣的東大門,土地總面積201平方公里,管轄5個行政村,分別是:楊周村、楊二村、九里灘、沙畔、沙石峁,有46個村民小組,8個鎮屬單位,3898戶,12474人。自2017年該鎮共排查出各類矛盾糾紛156件,現順利調處解決126件,帶訪、引導走法律程序解決了15件,不予受理重復訪5件,目前還有10件亟待調處,把基層的矛盾糾紛問題遏制在萌芽當中。隨著楊橋畔鎮經濟的發展,全鎮地價不斷飆升,再加上楊橋畔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其人員構成極其復雜,導致楊橋畔鎮的矛盾糾紛非常多,這些矛盾糾紛讓楊橋畔鎮政府的領導耗時耗力,無暇顧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特色產業發展滯后,農民的“三感”不能得到滿足。為了提升工作效率,楊橋畔鎮領導班子將相關的糾紛案件定人、定責進行包調查、包調處。在實踐中楊橋畔鎮逐步形成了簡單有效的工作方法——“345”工作法。
“三包”、“四定”、“五訪”就是“345”工作法的精髓。“三包”是包調查、包調處、包穩控。首先,將鎮、村、組三級的40位領導與干部分到“鎮、村、組”三級網格內,將簡單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村小組,一般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在村一級,復雜性的矛盾糾紛化解在鎮一級,疑難、歷史積累案件由領導小組調查決定。即由確定的網格內人員,對一定區域內的糾紛案件進行多方面調查并進行調解處理,確保自己所管理的網格內的的秩序穩定。“四定”是指在調查案件、調處糾紛的過程中,需要抽調司法所、派出所或法庭等單位骨干成員協助解決,定時、定點、定人、定責,分工明確,方能在一定的期限內高效地解決糾紛。何為“五訪”?下訪、約訪、接訪、帶訪、回訪。即調解人員主動下沉了解群眾訴求,調查緣由,謂之下訪;約定時間、地點、人物來開會,了解糾紛、調解糾紛,謂之約訪。當鎮政府層面無法解決的案件,鎮政府帶領信訪人員去相關職能部門或通過法律尋求解決,謂之帶訪。最終協議的簽訂,意味著矛盾糾紛的解決,然而信訪人對此是否滿意,還需要進行回訪。這種化整為零、化“被動”為“主動”、化群眾“上訪”為各級領導“下訪”、化“來訪”為“回訪”、化“坐診”為“出診”的“345”工作法,神奇地解決了楊橋畔鎮多年難以解決的一些矛盾糾紛。
二、以案說法,實踐操作
案件錯綜復雜,筆者將案例分為三大類型:村與村之間、村內集體與個人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矛盾糾紛案件。筆者選取其典型案例,以案說法,介紹“345工作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案例一:村與村之間的糾紛化解
2012年,楊橋畔鎮陽周村(原大橋畔)因打壩占用了楊二村四戶人家的水地,面積8.7畝。經原大橋畔村委與楊二村這四戶人家協商,一致同意:1畝水地置換10畝荒地。當時村集體的荒地無人管,這四戶人家開墾了87畝荒地之后,繼續擴大其開墾面積,陽周村村集體荒地被此四戶人家搶占了60多畝,引起陽周村老百姓的公憤,將其狀告至楊橋畔鎮。幾任鎮干部、村領導協商,均無結果。因為矛盾一旦激化,四戶人家便將其癱瘓老母送至村領導干部家中,不聽規勸,無理取鬧。
一方是在別村荒地上開荒的人家,一方是直到近年來地價上漲,才猛然發現大片的村集體的荒地被侵占了。這種歷史遺留下來的難題該如何處理?楊橋畔鎮黨委政府領導小組決定指派駐村領導王明潤及相關人員解決此糾紛。他們巧妙運用四定工作法,定時、定點、定人、定責,抽調派出所骨干成員,明確責任分工,找到四戶人家的主事人呂某,耐心講解非法占用集體土地者該承擔的法律后果,搶占、強占土地的違法犯罪行為將受到法律制裁,在法律權威的震懾下,他明白霸占集體土地屬于惡勢力,經雙方協商,最終四戶人家退出其多占的40.73畝土地,以測繪公司坐標定位為準,地界分明,工作做實做細,徹底解決一個將近十年令人頭疼的土地糾紛。
案例二:村內集體與個人之間的糾紛化解
2012年,靖邊縣楊周村(原大橋畔村)在十里沙實行土地平整項目,將龐家的30來畝荒地與何家承包的50多畝荒地損壞,導致龐家、何家將集體平整后的土地搶種,搶種面積約70畝左右。多年鎮干部、村領導與龐、何兩家交涉,徒勞無果。
楊橋鎮黨委任命鎮長李繼錄為組長,人大主席王明潤為副組長兼執行組長,司法所、駐村干部為成員,全力開展調解工作。在當地能人王虎的幫助下,用法勸解,用情說服。近十年的糾紛,經過工作組兩個周的日日夜夜,終歸化解。
案例三:個人與個人的相鄰糾紛
2019年7月靖邊縣楊橋畔張某投訴王某,搶占張某林地40畝,且將該林地架設高壓線的賠款占為己有。接到信訪件后,楊橋畔鎮工作人員及時送達回證,工作隊立馬下訪了解信訪人訴求,調查原因,提出化解意見,并通過約訪協商解決雙方矛盾沖突,一致同意:王某將侵占的人民幣3380元歸還給張某。隨后工作隊回訪張某,張某對此解決方案非常滿意,一個棘手的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
三、探析新時代農村治理新方法
黨建引領,發揮政治優勢。楊橋畔鎮黨委政府始終本著執政為民的思想,創新調解工作思路,利用三級網絡“鎮、村、組”化解基層農民矛盾糾紛,開創了“三包、四定、五訪”為內容的“345工作法”,高標準,高質量,高效能的工作經驗,它根植于厚實的黃土地,大大提高基層社會治理能力,也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組織的執政能力、執政效果。
深入實際,了解糾紛緣由。通過以上三個案例,我們發現要解決任何糾紛,都必須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情況,掌握矛盾糾紛的第一手資料,并通過多方匯總,抓主要矛盾,從而尋求化解主要矛盾的最合適的方案,進而將整個糾紛解決掉。在案例一中,工作人員調查發現,呂某是這四戶人家中的關鍵人物,從呂某身上找尋突破口,經多方施壓,呂某同意讓出所占土地。之后三戶人家也退出占有土地,糾紛很快化解。
五治融合,推進現代治理。現代化治理是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有機統一。首先,政治是社會治理的靈魂。政治引領,可以凝聚社會治理的合力。楊橋畔鎮的“鎮、村、組”三級信訪網格就是堅持黨委領導、村級組織和相關單位共同協商構建起來的。其次,自治是社會治理的源泉。比如在本文的案例二中,新鄉賢王虎,就在案件的調節處理矛盾糾紛過程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第三,法治是社會治理的保障。在本文的三個案例中,矛盾糾紛之所以能夠迅速有效地解決,與時下的掃黑除惡所樹立起來的法律的震懾作用有很大的關系。第四,德治是社會治理的根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道德的黃金律,所有的矛盾糾紛產生于品德修養的不足。因此,大力開展家風、村風、鄉風建設,才是“治未病”的基本措施。第五,智治是社會治理的內力。全鎮在各村推廣安裝電子監控系統,提高防控能力。在204省道邊緣設立交警勸導臺、在各村設立警務室執勤點、道路上安裝太陽能路燈、組建“紅袖章”志愿服務隊等等。楊橋畔鎮的智治為社會安定和諧注入了生機與活力。
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楊橋畔鎮政府多年來打壩蓄水、引水拉沙,解決糾紛,充分釋放了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把沙峁攤成半成品時,向縣國土資源局申請土地平整項目,造出來700多畝良田,機械化大規模種植山藥,每畝獲利5000元以上。古訓中說:“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矛盾越是尖銳,越能檢驗黨政機關組織領導為民解難能力;黨政機關組織領導為民解難能力越強,人民群眾越擁護,社會越穩定,服務越優質,化解矛盾越有效。
靖邊縣楊橋畔鎮的“345工作法”是維護基層穩定的“制勝法寶”,是城鄉平安建設的“品牌代言”,是高效優質服務的“金子招牌”。它使得楊橋畔鎮在近兩年內做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這正是我國的“新時代楓橋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我國農村社會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了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