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摘要】當今社會,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問題已經不容忽視,伴隨著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群眾對于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對于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也日漸增加。積極心理學作為從較為積極的角度對傳統心理學進行研究的全新科目,提倡以積極的人格與心理等為主題研究,探索以班集體承擔核心的心理教育方式,加強心理教育,提高教育效果,以促進大學生良好的身心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教育 積極心理學
引言:當下,我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有二十余年,各高校配有專職的心理咨詢教師和專業的咨詢室,但最終走進心理咨詢室與咨詢教師交流溝通的仍然是極少數學生,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顯然存在較大問題,即沒有重視多數學生的心理需求。想要對當前的狀況作出良好的改動,就要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搞清楚,重視積極品質的培養。
一、積極心理學產生的背景與研究
積極心理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末尾。心理學不僅僅是對弱點、損害等的研究,同時也涉獵研究優點和力量。不僅做修復的事情,同時還對好的事物進行培育。心理學更不僅僅是與疾病有關的醫學的某一個分支,而是有更寬廣的領域,涉及面輻射到教育、成長、洞察、愛情、娛樂等各個方面。積極心理學即是力圖對人的潛力與品德等優秀事物和品質進行研究的科學。其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首先是主觀層級主觀體驗的研究,側重點在于研究人的幸福感,對過去、現在和未來持有樂觀積極的態度的研究,包括幸福感、希望、充盈和滿足等;其次是個人層面的特征的研究,突出個體積極的情感是養成個體積極人格品質的前置條件,其中包含愛情、工作、勇氣、交際技巧、寬容性、創造力、毅力、專注力等等;最后是群體層面上的研究,力圖通由構造積極的家庭、學校、社會體系,培養出人的禮貌、責任感和職業道德等良好的品質與美德。
心理素質是處在社會中的每個個體在社會生活中沉淀出的心理傾向,以人先天的秉性為基石,于后天的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和發展穩定的一種心理品質。我國各高校所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即是培養大學生群體擁有優秀的心理素質,而積極心理學即是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進行提供了新的方案方法,引領學生發掘自身潛在的力量,讓學生更加快速高效的適應大學的環境,適應大學的生活,找到屬于自己個人的幸福感。積極心理學的引入,毫無疑問將對各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良好積極的影響,不但大幅度的補充了心理學的內容,還可以相當程度的減少學生群體對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抗拒心理,最終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任務的效率提升。
二、當下的現狀
首先,學生門現在存在這樣幾個問題:首先,自身的學業情況。缺少了教師的督促學習,學生本身的自制力問題凸顯出來,自制力低下的學生無法安排合理適當的學習時間,沉浸在各種與教學無關的活動中。還有部分學生進入大學課堂后發現身邊有許多比自己更優秀出彩的人,進而心理上產生了挫敗、焦慮的感覺。其次,生活方面。大學生活中的同學們不再是來自某一個地方,而是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都有,大家的生活習慣、文化風俗等各不相同,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某些矛盾或摩擦,有一部分同學因為初次住校生活難以快速的適應,就會導致安全感的缺乏,逐步形成一種自我封閉,情緒逐漸變得多慮孤僻。還有一個情感方面,有相當部分同學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感問題,陷入到盲目的愛情之中迷失方向。大學生正是青春之際,難以把握自己的情感,做事容易頭腦發熱沖動行事,對自己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當遇到感情問題,往往容易做出不夠理智的事情。
另外,我國各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這二十余年來,眾多高校大都采取的是消極取向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研究的側重點往往偏向于“病態”或者“不正確”的心理問題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產生了誤解,認為不健康就等于心理有問題,進而認為是一種心理方面的疾病。更有偏激的同學認為心理健康問題就約等于“精神病”,聽聞有人去過心理咨詢室求助,便將其視為“異類”,這些都引發了大學生往往容易將自己的不解和困惑壓抑在心底,使學校開設的心理咨詢室大多成為了一種形式,一種擺設。如今的高校圍繞著人際關系、情緒控制、生活適應等課題開設了關于心理健康問題的教育課程,但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采取“填鴨式”教學的傳統模式,普通教學時即在描述完教學案例后,開始按班就部的進行大量的分析解讀,授課的效果也不盡人意,未能讓學生產生代人感,更忽視了聽課學生們的真實情感感受。絕大多數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采取選修課或講座的模式來開展教學,所包含的內容過于空洞,缺乏規劃與層次感,沒有形成固定的成型的授課體系。還有部分高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或工作中,與接收教育的學生之間沒有形成良好有效的溝通,容易將學生聚焦在問題中心,把自己則定位成為教育者,讓自己跟學生們形成對立面,顯而易見,這會使學生產生抵觸和消極的暗示與印證,在心底建立自我防線產生排斥心理,最終的輔導或交談效果完全可以想象。
三、積極心理學的啟發
積極心理學相比傳統的心理學而言是一種創新的學科理念,它將心理學中所研究內容的重心投入到積極品質的培養與發展之上。它以培養良好、優秀的人格為最終的目標,提倡激發人本身的積極潛力,為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啟發。
首先,各高校應提高教師心理知識培訓的重視程度,做到讓每位教師都可以成為兼職的心理教師。不論是在教學或科研工作中,還是在實踐活動中,都做到謹言慎行,重視自身的精神面貌與行為舉止,巧妙合理的利用自己的良好情緒與言行對學生施加影響,帶動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將心理建設埋在心底,成為教師應有的使命。在傳統的心理課堂授課時,教師往往處于權威的傳授者地位,學生只能單方面的理解和接受教師的思想,最終的教學成果有限。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帶領下,教師在課堂授課時扮演的角色變成了引導和參與者,其核心任務與目的是利用自己的積極健康的心理同化和感染學生,完善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心理健康課程有效且高效的完成與實施。
其次,教師們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構筑成為集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為一身的綜合科目。目前高校中的心理健康課程內容千篇一律,無法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接觸。可以適當選擇諸如“健康心理”等包含積極能量的有趣課程,力求幫助學生獲得快樂,內容包含親情、友情、愛情、音樂等,使學生處在自由隨意的輕松環境下,逐步構建出充實又健全的心理,在取得學生的授權后,可以將部分學生尋求幫助并獲得解決的事例當作教學素材,條件允許時還可以請來當事學生進行現場答疑,以此來消除學生們對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偏見和誤解。
最后,積極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激發人的潛力,在人的健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給予幫助,保護和維持人們之間彼此的關系,創造出豐富多彩,和諧共生的精神生活。倡導問題出現之前的積極預防,而不是等到出現問題再從外界進行修復,類似于增強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使人們增強通過自身來抵御心理疾病和問題的能量。為此,心理健康教育應著重于培養人堅強、積極的意志力和人格品質,對事物積極的認知和心態等。
四、結束語
積極心理學是對傳統心理學科進行補充的學科,對于高校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有顯著且深遠的積極影響。希望在積極心理學的幫助和指引下,高校心理教育課程可以煥然一新,大幅度提高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效率,培養出心理健康,對未來飽含熱情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建燦.淺析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J].文存閱刊,2018(14):11-11.
[2]劉海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積極心理學應用[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2).
[3]孫中青。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棗莊學院學報,2019(3):131-135.
[4]康亞萍.基于積極心理學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南方農機,20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