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代大學生審美綜合素質現狀
大學生審美綜合素質主要包括發現美、鑒別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通過調查一些學生并不能感受到身邊的美,也不能正確分辨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更談不上主動創造美。當前大學生審美綜合素質整體低下主要表現以下三個方面:
(一)對美的認真能力缺失
當代大學生普遍對美的感悟和體驗不是源于內心感受,而是在特定情境下的膚淺的濫情或虛情,審美活動始終處于一種審美情感的失真狀態;還有一些學生的審美情感單一、簡單,處于一種情緒化、感官化的階段,制約著學生審美感受和審美效果。
(二)鑒別美的能力較低
鑒別美的能力就是大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正確分辨“什么是真正的美”并自覺抵制不美的事物的綜合能力。一些大學生對庸俗的審美現象表示認同,對一些低俗、膚淺的審美活動和現象缺乏鑒別能力,這一現象不在少數。這部分大學生可能受到自身和外界環境的影響,其審美鑒別能力比較弱,不能正確有效地分辨真正的美。
(三)創造美的能力不足
創造美的能力就是大學生發現美和鑒別美,發現美的規律,并按照美的規律來改造自身和外界事物、創造新的美的事物的能力。審美創造力是審美能力中的最高層次,它是以發現和鑒別美為基礎和前提的,體現了人們發現美和鑒別美的水平。
二、影視藝術教育對大學生美育的影響
“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教育部在2014年1月出臺的《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藝術教育能夠培養學生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深厚的民族情感,激發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在各種媒體交互發展的今天,當代大學生們只愿意選擇花一到兩個小時通過熒屏去感知一個故事。而影視藝術綜合了文字、圖片、雕塑和音樂等藝術形式來充分調動觀者的感官,這種多維度的官能體驗引發主體在審美體驗中的高度感官愉悅。影視藝術也為現代大學生提供了緩解精神壓力的有效場所。
在很多高校,“影視鑒賞”課近年來也成為深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通過介紹和賞析中外的一些經典作品,切實發揮影視藝術在大學生審美心理中的重要作用。
“作為現當代人類社會的大眾文化或大眾藝術,電影與電視具有最廣泛的群眾性和巨大的影響力,遍及世界各個國家、地區和民族,遍及每個國家的城市與鄉村。”影視藝術可以作為現代美育的一種方式,通過其視聽體驗來培養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
三、影視藝術的審美特征
(一)影視藝術的綜合性
影視藝術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影視科技的發展史。科技的進步,為影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也拓展出影視藝術的新領域。影視是多種藝術元素的綜合,影視藝術運用文學敘事手法來表現復雜社會生活,影視藝術運用繪畫雕塑藝術來構建畫面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場景,影視藝術運用音樂節奏和旋律來營造情節氣氛、渲染人物沖突。但影視藝術是異于眾藝而又博采眾藝的綜合性藝術。如與文學藝術相比,文學只能靠文字敘述和議論來塑造人物形象,影視就可以通過鮮活的畫面形象和逼真的聲音來塑造人物形象。
(二)影視藝術的視覺性
影視是一種視聽結合的藝術,它利用一切手段創造鮮明而生動的視覺符號,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影視藝術可以清晰地表現那些細小卻又極其重要的動作,影視還可以運用特寫鏡頭,放大人物的面部表情來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國產影片《歸心似箭》中,玉貞送給魏得勝的小煙袋,就是運用特寫鏡頭,借助物件展現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
(三)影視藝術的逼真性
影視的逼真性體現在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影視藝術的逼真性來自畫面的運動性,利用不斷變換的畫面來表現人和事物的運動特性,使運動的畫面具有敘事性功能,使影視形象“活”起來,多方面展示人物命運和個性。逼真性也來自人物造型的藝術感染性,影視藝術最具造型藝術,影視演員的造型和場景的造型都是傳遞信息和表達情感的手段,影視通過色彩、光線、構圖等構建人物和場景的造型,使造型展現出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四、高校學生影視審美的主體特征
(一)高校學生影視審美的選擇性
高校學生影視審美的選擇性是指高校學生影視審美的區別對待和目的的選擇。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審美是一種高級需要,美在自我實現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體現。”高校學生在滿足在滿足前面基本的需求后,就會把注意精力和時間放到對美的最高追求之上。影視審美價值只有對具有審美需要和審美能力的人來講才有意義。
(二)高校學生影視審美的獨特性
高校學生思想和行為上具有要求獨立的心理特點。有對知識、感情、自我實現的現實需求,尤其是對美的需求在高校學生群體中表現的更為強烈,對影視藝術的欣賞是對美的追求的一種表現。但有些影視作品刻意宣揚暴力和色情,有些作品則用“惡搞”的方式破壞經典藝術作品,只為迎合觀眾,博觀眾一笑,而有些電視真人秀,則通過畸形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吸引觀眾的視線。
在影視審美價值追求的獨特性上,作為高校學生,雙重身份決定了他們影視審美價值在于藝術價值和教育功能的融合和滲透。影視藝術審美教育活動的深刻人生意義在于,它尋求的是現實的超越、道德的完善,以及對人類終極價值的關懷。在審美與詩意的人生境界里,人性超越了物 質的束縛,人格得到充分張揚與升華,生命的價值得到完整體現。
參考文獻:
[1] 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J].中國音樂教育,2014(03).
[3] 彭吉象.影視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 劉煥.心理學“第三思潮”與文藝美學的建設[J].百科知識,1988(05).
[5] 馮清貴.影視藝術審美教育探微[J].教育評論,2011(06).
作者簡介:涂文仲(1989—),男,重慶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