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經濟立法對于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原告范圍采取了謹慎態度,但是隨著社會經濟變遷,原告資格范圍限定過于狹窄,已經不再滿足社會的需要。因此,結合我國消費者侵權案件的發展趨勢,本文認為有必要擴大原告資格范圍,同時建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形成一套完整的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以便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資格
一、消費者公益訴訟的立法發展
2012年《民事訴訟法》增設消費公益訴訟制度,表明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13年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省級消費者協會可以針對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但這兩部法律對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規定過于抽象和狹窄,難以有效地在實踐中展開。
2015年7月1日,通過的《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決定》和2015年7月2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試點方案》兩項文件明確了檢察機關有權在試點地區以自己名義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而后,在2016年最高院發布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解釋》中,原告資格擴大到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的機關和社會組織。
2017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了第55條,將人民檢察院列入公益訴訟的原告范圍,但是仍對此設置了限制,僅提及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對于其他的消費領域是否可以起訴,法律則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即便經過多次完善,但是現有的規定仍然高度抽象,原告范圍過窄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從立法者本意出發可知現有的制度規定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在不斷完善中,但是目前的條文明顯并不能符合當下的需要。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影響消費公益訴訟發揮實質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有針對性的完善實屬必要。
二、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局限性
(一)社會組織范圍過窄或不明確
目前法律規定可以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只有中國消費者協會以及省級消費者協會,以及其他“法律規定的機關和組織”,但對“其他”的范圍并未明確。考慮到各地各方面發展不均衡,對于偏遠地區的消費者,以及文化水平落后、法律意識薄弱的消費者,他們的權益一旦受到侵害,能夠及時聯系到的消費者協會一般是縣級的消費者協會,讓他們通過省級以上消費者協會維權就相對困難,畢竟從交通不便的偏遠地區到達指定級別的消協要面臨著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情況,容易使得一部分人放棄維權,自吞苦果,使得消費公益訴訟的規定難以發揮效用。所以法律規定的消費者協會級別過高,不能及時披露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侵權行為,不利于保障廣大消費者的權益。
除此以外,我國的消費者協會并非完全意義上的民間組織,因為具有半官方性質,在工作中難免會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使得該類訴訟案件難以正常推進,而且很多案件僅僅依靠消協的力量未免不足。因此,應適當擴展可以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有關組織”的范圍,減少因消協級別過高難以維權的影響,有助于分散的消費者的個人權益得到有效的保護。
(二)“法律規定的機關”解釋不明確
所謂“法律規定的機關”,其具體范圍,僅僅是《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明確的檢察機關。究其原因,其一,法律規定僅限定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對其他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是否可提起訴訟并未明確;其二,對于人民檢察院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設置了前置程序,可以理解此項規定的設置是從提升檢察院工作效率的角度出發,但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此項規定過于形式化,并不利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另外,與消費公益訴訟聯系較密切且較有可能成為起訴主體的是行政機關,但對此我國并未做出任何規定,一直采取審慎態度,由于行政機關自身的特質,以及地方保護主義和政府干預等問題,所以行政機關能否通過提起消費公益訴訟的方式保護公共利益還存在爭議。
(三)公民個人無權起訴
我國現有法律規定并沒有將公民個人納入到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資格范圍之內,畢竟考慮到在沒有設置一定的前置程序的情況下,若是人人都具有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權利,極有可能造成濫訴。這樣的規定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其一,當特定國家機關或社會組織同時處理多件消費公益訴訟案件時,在側重點和關注度上難免會有所取舍,有可能會使一些所謂的普通案件難以得到及時的推進,同時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存在地方保護、行政不作為等不良現象,這使得行政保護無法給消費者個人提供足夠的救濟。其二,隨著消費者維權意識的增強,公民個人作為侵權行為的直接受害者和損失承擔者,相較于社會組織和國家機關,具有更加強烈的恢復受損利益的愿望,但是這種法律的規定無疑使得公民個人的訴訟價值無法發揮。
三、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擴大社會組織作為原告的主體范圍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將可提起訴訟的消費者協會的級別限制于省級以上難以滿足當今社會的要求,可適當降低對消協的等級要求,理由如下,其一,較之于省級以上的消協,各地市級的消協顯然對本地的具體情況更為了解,對于調查起訴和應訴會更為方便快捷,有利于及時解決矛盾糾紛。其二,適當擴大可以提起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消協范圍,有利于減輕省級以上消協的工作壓力,提高訴訟效率。從而讓省級以上的消協更能集中人力物力處理影響力大或重大、疑難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進而優化訴訟的效果。
(二)完善檢察機關的原告資格
我國立法明確了檢察機關具有作為消費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地位,但對于范圍進行了限制,僅提及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而其他的消費領域是否可以起訴,法律則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此種規定在設立最初對于多方面的限制是制度建設摸索的必要階段,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試點工作,如今可以適當擴大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范圍。
(三)賦予消費者原告資格
在消費者保護法中,把對消費者予以特別保護作為消費者保護立法的根本宗旨,同時也是貫穿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但是在目前的法律規定中,我國并沒有將消費者個人納入到公益訴訟原告資格中,這樣的規定并不合理,同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消費者個人維權的積極性,本文認為有必要將個人納入到原告資格范圍內。我國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應該按照激勵起訴和防止濫訴相結合的原則。
四、結語
結合目前的立法現狀來看,我國對于消費者公益訴訟的原告范圍采取了謹慎的態度,通過法律規定,在契合我國國情的前提下,賦予一定主體原告資格,但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過于狹窄的原告資格范圍已經不再滿足社會的需要,導致實踐中一些消費者權益無法得到很好的保護。所以結合現在我國消費者侵權案件的發展趨勢,本文認為有必要擴大原告資格范圍,同時建立并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從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消費者公益訴訟制度,以便更好地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 王濤.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中原告資格問題研究[J].法制博覽,2017(13).
[2] 劉旭.論我國消費者公益訴訟原告主體的構建模式[J].法制與社會,2017(08).
作者簡介:潘曉東(1986—),男,天津擊水律師事務所主任,執業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