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
摘 要 師范大學在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發展史上有著悠久的歷史,除了承擔著培養各級各類師資的重要任務,有著鮮明特色的師范大學對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卻有著很大一部分師范大學處于非中心城市,偏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給其發展帶來了諸多的限制。尤其是在現階段我國地區差異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處于非中心城市的師范大學,甚至面臨著“生存危機”,如何幫助這一類師范大學突破限制,實現跨越式發展,成為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關鍵詞 非中心城市 師范大學 特點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03
Abstract Normal University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n addition to the important task of training teachers at all levels, normal universities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a large part of normal universities are located in non central cities, which deviate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s, which brings many restrictions to its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hina, normal universities in non central cities are even faced with "survival crisis". How to help these normal universities break through the restrictions and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local governments and educ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s must face.
Keywords non-central city; normal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countermeasure
1 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特點分析
一類是所在省有教育部直屬的師范大學或者“211工程”師范大學,對其有著明顯的“壓力”,它們的辦學歷史和更名時間都相對較短,以前只是服務于某一地區。例如:江蘇師范大學(2011年更現名),所在的江蘇省有實力強勁、歷史悠久的“211工程”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吉林師范大學(2002年更現名),所在的吉林省有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湖北師范大學(2016年更現名),所在的湖北省有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
還有一類是辦學歷史較為悠久,所在省只有其一所以省命名的師范大學,但是由于不在省會城市,而且近年來以省會城市命名的師范學院或者師范大學對其有著明顯沖擊,后來者居上,形成明顯的競爭優勢。例如:上文提到的吉林師范大學,其所在的吉林省不光有東北師范大學,近年又增添了長春師范大學,可謂“腹背受敵”;浙江師范大學,近年來由于以馬云為榮耀的杭州師范大學的崛起而受到沖擊;山西師范大學,受到來自太原師范學院的沖擊;河南師范大學,受到來自鄭州師范學院的沖擊;廣西師范大學,受到來自廣西師范學院的沖擊;安徽師范大學面臨的情況更為復雜,不但有合肥師范學院,而且其省內還有兩所以地區命名的師范大學。
另一類就是以地區命名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這些學校所在城市大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或者有一定經濟實力和城市特點,學校辦學歷史也較為悠久,在附近地區有一定的口碑跟聲譽,但是更名時間都比較短。例如:閩南師范大學(2013年更現名,地處著名的僑鄉福建省漳州市,也是海峽兩岸交流的窗口);曲阜師范大學(1985年更現名,地處孔子故里山東省曲阜市);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更現名,地處國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安徽省淮北市);安慶師范大學(2016年更現名,地處歷史悠久的安徽省原省會安慶市);贛南師范大學(2016年更現名,地處原中央蘇區紅色革命根據地江西省贛州市);西華師范大學(2003年更現名,地處油氣資源豐富的三國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南充市)。
2 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發展對策
國家加大政策保障。在我國,高等教育辦學大多是由政府主導的行為,因此國家教育政策對一所高校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態勢是“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要實現高等教育的均衡發展,國家政策的支持起著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決定了其發展的方向。談到國家支持,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經費支持,但是目前來看,只有經費支持是遠遠不夠的,以前我們往往過多地強調物力、財力的支持,而忽略了人力、管理、制度建設等軟件的支持,因此,教育方面的支持也要像國家目前提倡的“精準扶貧”一樣,要“精準”,針對不同學校的實際情況、辦學特色,進行適當的政策傾斜,逐漸縮小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差距,這樣其辦學特色也才能凸顯出來。要充分發揮教育政策的導向功能,引導優質資源流向非中心師范大學,尤其是優質人力資源,充分考慮到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的投入與產出比,合理配置資源,確保相關政策、舉措能夠得到貫徹、落實并且取得相應的效果,避免政策執行偏差。
高校要制定品牌發展戰略,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這實際上是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首先需要對自己的內、外條件進行充分的分析、評估,知道自己所處的內外部條件以及辦學歷史,知道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在哪里,要揚長避短,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同時準確地把握國家、地區的發展機遇,以及國家提出的一些重要戰略舉措,比如“一帶一路”倡議,并且積極地參與到其中來,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這樣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也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品牌效應。所以這就需要我們這些處于非中心城市的師范大學既要有國際視野,又要有本土行動。其次品牌發展戰略以及辦學特色的形成要有階段性,不可一蹴而就,這需要經過長期的特色培育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但是這一目標定位一定不能過高、過寬、過于模糊,無法量化和評估,導致可執行力差,最后不得不流于形式。這一過程應該說是在新形勢下,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要想脫穎而出的一大“法寶”,這里面涉及學校發展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運用科學的程序和方法進行辦學特色定位。辦學特色定位不是校長個人的憑空構想,也不是專家的理論抽象,而是建立在系統的調查分析的基礎之上的。
形成自己獨特的師資培育環境。一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重視整個人才培育環境的建設,在政策和財政上給予適當的引導和支持,建立起人才合理流動的環境和體制機制,讓優秀人才能夠請進來、留得住、發展好。另一方面,高校本身要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和特色定位就地取“才”,來培育屬于自己的特色師資團隊,并且一定要把自身的人才培養環境建設好,為優秀人才建設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以及公平、合理的流動機制,整個校園形成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氛圍,從而成為他們成長發展的沃土。非中心城市高校的人才流失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單靠某一方是無法解決的,因此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來重視這一問題。如果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一直停滯不前,那么顯然就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才“落地生根”,所以在這一問題上,地方政府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我們深刻的反思,這需要當地政府和高校的有效聯動,要打破傳統的各自為政的錯誤思想,不能因為在行政上的平行關系而不聞不問或者“貌合神離”,地方政府要看到所在高校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貢獻以及帶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地方政府要實實在在的支持、合作,高校要在這個過程當中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積極有效的參與到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中來并且要讓大家看到成績,這樣的一種良性互動,才能實現“雙贏”。
深化“政府—高校—中小學”(G-U-S)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師范大學的首要培養目標應該是為各級各類中小學培養相應的師資,一所高校的社會認可度最終也要看其培養的人才質量。在新形勢下,教師供給結構失衡,教師行業面臨著“產能過剩”,整個教師行業由過去的“缺老師”轉變成了“缺好老師”,再加上免費師范生招生比例的逐漸擴大,導致以普通師范生培養為主的非中心城市師范大學面臨著非常嚴重的挑戰,如何有效的來對接社會對“好老師”的需求,這就需要師范大學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要深化國內外日漸成熟的“政府—高校—中小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深化師范生教育教學實踐改革,尤其是要加強師范生師范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出“能教書、會教書”的老師,針對目前師范生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顯著問題,以問題為導向,從而倒逼教育教學改革,根據自己的辦學特色找到改革的突破口,這樣才能做到“適銷對路”。由政府牽頭,把教師供給主體與需求主體進行有效的對接,從而建立起協同培養的體制、機制,三方共同參與到師范生培養的過程中來,從師范生的選拔、招生到教育教學再到實踐、實習以及日后的在職培訓等過程建立起嚴格的體制機制,不斷加強教師專業化發展程度。同時也要使中小學校參與到高校內部的教育教學改革中來,高校要多傾聽需求方的意見和建議,這樣才能以問題為導向進行改革,促進二者的深度融合,在這個方面,我們可以考慮借鑒醫學院與臨床醫院的關系來促進教師行業專業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富平.陜西非中心城市高校的辦學特色定位[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96,97.
[2] 李中國.政府、高校、中小學校合作培養教師的新模式探索[J].臨沂大學學報,20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