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湘昀
摘 要 信息技術和大數據的快速發展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對國內39所高校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情況及課程共現情況進行了調研與統計分析。信管專業核心課程包括四方面的內容,數學基礎、信息管理基礎、計算機及數據結構基礎、管理知識與應用。從專業基本能力、專業綜合能力、專業核心能力、職業競爭力等方面注重信管專業人才能力層次培養。從而將人才培養目標與核心課程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制定出合理的核心課程體系。
關鍵詞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課程體系 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20.12.025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ig data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 This paper h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e courses and the courses co-occurrenc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s in 39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core courses of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majors should include four aspects: mathematical found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foundation, computer and data structure foundation, and management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abil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the basic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y,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etc. Thus, the closely linkage between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nd core course requirements can promote the formulation of the reasonabl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Key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system; big data
0 引言
隨著網絡技術、信息科學的快速發展,大數據的理念和應用已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國務院已發布了《關于印發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的通知》。在此背景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以下簡稱信管)專業既面臨著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挑戰。[1]
對于機遇,在大數據背景下,信管專業的發展與國家大數據應用發展的人才需求息息相關,通過對信管專業人才的培養,可以直接為國家輸送大數據相關人才。信管專業本身要求學生學習信息資源管理、數據挖掘與分析方法、計算機及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通過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經濟管理中的問題。
對于挑戰,大數據的發展是迅速的,但在高校信管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則具有明顯的滯后性。由于信管專業是一個偏向于應用類的交叉性學科,[2]加之在本科學科評估過程中,發現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專業定位不清晰。例如,信管專業既有偏向理工類的,也有偏向社會科學類的。偏向理工類的學生側重學習計算機軟件方向,而偏向社科類的學生偏重學習經濟管理方向。由于該專業的交叉性很強導致很多本科生在經歷了四年信管專業教育后,仍然對該專業的認識模糊,對信管學生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國內各高校信管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情況。一方面,為了應對國家大數據應用發展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通過課程體系的分析,從中窺探當前信管專業培養的重點領域和方向,以增強學生未來的就業競爭力。
1 國內信管專業核心課程開設統計分析
核心課程是大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重點內容,本文通過網絡信息搜集、實際調研問卷等方式,針對開設信管專業的國內知名高校進行調查,主要涉及高校包括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天津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共計39所高校,對這39所高校的信管專業核心課程進行統計分析。39所高校核心課程累計649門,共涉及課程299種,包括數學基礎類: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應用統計分析、離散數學等;管理學知識基礎:管理學、運籌學、各類經濟學等;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信息管理學、信息經濟學、信息系統集成等;數據庫技術類:數據結構、數據庫系統等;以及計算機技術及若干程序設計語言課程等。
如圖1所示,是同一門課程在6所以上高校開設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課程在信管專業的重要性,有助于進行核心課程的參考設定。在39所高校中,有25所均開設了數據結構這門課,可看出在信管專業中非常有必要進行該課程的學習。排名第二的是運籌學,運籌學是管理學科的理論基礎課程,在管理學的學科大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是信息系統類的理論基礎及方法基礎,在39所高校中有21所高校開設此課程。剩余的16門課程中,包括一些管理學知識基礎:管理學原理、經濟學等;計算機理論基礎知識課程包括:計算機網絡、操作系統、程序設計語言等;數據庫技術課程等。以上課程均在多所各大知名高校中開設,也是信管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必備的知識儲備和能力。
此外,基于39所高校的核心課程調研,挑選出與大數據背景相關的核心課程包括:人工智能與決策支持系統、人工智能與數據挖掘、人工智能與專家系統、數據分析與挖掘、數據挖掘、物聯網與大數據等。這些課程與時俱進,對于信管專業的同學在校學習過程中也是一個挑戰,但這類課程的掌握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核心競爭力。
2 國內信管專業核心課程共現網絡分析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39所高校信管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情況,本文基于復雜網絡方法,研究了高校共課程網絡以及課程共現網絡,用以進一步指導信管專業核心課程的確定。圖2表示了39所高校的共課程網絡(經過一定的閾值篩選)。節點表示高校,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所高校間開設相同的課程,線條越粗,則開設相同課程的數量越多。圖中節點越大,表示這一高校更傾向于與其他高校開設同一課程,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這個高校所開設課程更具有普適化的特征。39所高校可劃分為3類,處于同一類社團中的高校更傾向于開設相同的課程門類。故在每一類社團中選節點最大的兩所高校,分別為:北京語言大學、北京化工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河海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吉林大學。
圖3是基于各高校的課程共現網絡(經過一定的閾值篩選),圖中的節點表示核心課程的名稱,節點越大表明該課程更傾向于與其他課程同時出現在一所高校的專業課程設置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課程對于信管專業的普適性和重要性。節點之間的連線表示兩個核心課程在同一所高校中同時出現的關系,線條越粗,說明該兩種課程在多所高校的課程設定中同時出現過。圖中節點的顏色表示不同的社團,處于同一社團的一類課程更傾向于同時出現在同一所高校中。
由圖3可知,課程共現網絡共分為四種社團,第一類社團大多為信管專業的基礎理論課程部分,包括運籌學、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原理、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等;第二類社團大多為計算機基礎及數據庫基礎理論部分,包括計算機網絡、數據結構、操作系統等;第三類社團大多為數學理論基礎部分,包括線性代數、概率統計、高等數學等;第四類社團大多為管理知識應用類課程,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運營管理、戰略管理等。該四類社團所呈現的信息,可為制定本項目課程提供較好的理論支撐。此外,選取該網絡中,節點最大的十類課程亦可作為核心課程設定的參考,包括運籌學、管理學原理、數據結構、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計算機網絡、會計學、操作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經濟學、管理學等。
3 總結
課程體系直接反映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與方向,具有知識、能力、市場和未來多個方面的導向作用。設計合理、完善的課程體系,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既符合教育部規定的人才目標,又能滿足當前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3]對于信管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至少應當包括四方面的內容:數學基礎、信息管理基礎、計算機及數據結構基礎、管理知識與應用等。注重信管專業人才能力層次培養,包括:專業基本能力(管理學基礎、計算機科學基礎)、專業綜合能力(信息化管理、數據分析與處理)、專業核心能力(信息系統開發、信息處理綜合運用)、職業競爭力。從而將人才培養目標與核心課程要求緊密聯系在一起,制定出合理的核心課程體系。
該論文受“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年度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項目”(JGYB202030)資助
參考文獻
[1] 高巖.大數據背景下信息管理專業的課程群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4(24):8-10.
[2] 張姍姍,李清.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核心課程體系建設[J].現代經濟信息,2016(19):404.
[3] 汪祖柱.大數據背景下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課程建設[J].宿州學院學報,2015,30(2):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