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滿山
(甘肅省武威第七中學,甘肅武威 733006)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注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提升,就是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重要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形成獨立的閱讀能力,并注重體驗感,從而拓展閱讀思路,積累豐富的閱讀素材,形成良好的語感。
閱讀是增強學生語感的基礎。學生只有在逐步理解以及鑒賞文學作品時,才能積累豐富多彩的素材,建立起基本的閱讀鏈接,提升興趣,陶冶情操,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語言的世界中盡情遨游。但是,一直以來,閱讀教學都被認為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很多學生認為閱讀理解題目很難回答,甚至對題干的閱讀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進行教學方式改革,提升教學技巧,具有以下作用。
第一,提升學生對閱讀題的理解能力與解題技巧,幫助學生學會閱讀,消減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存在的畏難情緒,提升其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鼓勵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領悟力,使其建立起初步的閱讀興趣,為學生語言能力、寫作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以期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避免言不達意。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得分,并且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逐漸提升對語文的喜愛度。
第二,引導教師通過恰當的閱讀教學方法,抓住閱讀教學的本質,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片面追求升學率,導致課堂教學枯燥無趣。加大實訓在整個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避免無明顯訓練效果的片面、肢解教學,讓學生認為回答閱讀題就是遵循套路,從而失去對語言本質的探索。此外,給予學生更具示范性的案例講解,抓住最佳教學時機,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1]。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學校的課程設置還是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以及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只有針對這些問題對癥下藥,才能全面提升教學效果。
第一,一些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主動性不足,往往是教師安排什么閱讀任務,他們就按部就班地完成該課題,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文字的敏感性。這與學生的閱讀知識面窄高度相關。
第二,一些教師采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視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導致學生閱讀面較窄,語感較差,甚至還有一些學生由于讀不懂而害怕閱讀,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教師的打擊,更加不敢開口說話[2]。
第三,學校的閱讀教學在課程設置方面更加注重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甚至一些學校單純重視升學率,而對某一類題型反復演練,導致學生雖然成績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是語言學習興趣卻受到嚴重損傷。
1.進行長遠規劃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一項長效、系統的工作。語文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鼓勵學生更廣泛地閱讀知識,并在生活中培養對文字的敏感性,盡可能地關注身邊一切可以閱讀的文字,不僅僅限于固定的文章,廣告牌、書籍封面、雜志標語等都可以。這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短語的感知能力、積累詞匯,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文章的表達內容,鼓勵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有效積累,從而快速地擴大自己的閱讀量。
2.安排系統學習
教師要為學生安排一些系統性的學習,如按照周計劃提供有效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閱讀書報,提升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北京市某初中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就為學生提供了一百本初中生閱讀書目。安排好該書目之后,教師每周會抽查相關章節,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周閱讀內容自主進行匯報。通過這種方式,很多學生都對自己閱讀的部分與其他同學交流了想法,并通過別人的闡述,了解到自己還沒有閱讀到的部分,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3.轉變傳統閱讀教學思想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允許學生閱讀與成績提升有關的文章,而不允許學生看小說、雜志、報紙,也不允許學生瀏覽網頁上的文章。這種片面化的教學方式不僅降低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縮小了學生閱讀的范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地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通過組織交流與學習,加深自身對閱讀本質的理解,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文章,并記錄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的每一個靈感。
閱讀既是一種興趣導向性的教學,也是一種技術導向性的教學。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建立起良好的閱讀體驗,才能對閱讀內容進行優化把握,并學會舉一反三,將讀、寫、聽、說的全部知識結合到一起。
第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從傳統課本中抽象出具體的閱讀方法,如為文章劃分段落,整理出每個段落的中心思想,將文章首尾呼應的部分找出來,感受作者的創作技巧。在閱讀過程中,整理出三五個關鍵語句,對文章的中心內容進行概括,積累好詞好句,并整理文章中新學到的成語。教師通過技術性的教學,可以引導學生快速掌握文章內容,建立條分縷析的分析結構,掌握文章的主旨,避免閱讀過程中存在疏漏,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第二,教師進行閱讀教學之前,要充分向學生介紹文章的創作背景、創作歷史、作者的主要背景等,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文章。例如,上海市某初中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就針對《藤野先生》引導學生在網絡中查詢魯迅先生的個人背景。這種背景查詢不僅限于教材中對魯迅先生的介紹,還包含魯迅先生的早年留學經歷、個人生活經歷、家庭環境等,從而加深對《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中愛國青年學生憤慨之詞的感受。
在網絡化時代,很多學生都將自己的時間花在看電視、玩電腦、玩手機上。從上海市統計的學生數據可以看出,超過80%的學生每天玩手機超過三個小時。這些學生已經習慣了碎片化閱讀,對于很多問題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尤其是對一些篇幅較長的文章,缺乏耐心,對知識的系統理解能力較差。因此,教師要保障學生系統閱讀的時間和數量,如規定每天課外閱讀半小時,閱讀字數不少于2500 字等,并引導學生將自己每天系統閱讀的內容記錄下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摘抄名言警句以及精彩片段,記錄自己的感受。
綜上所述,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初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自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從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要進行閱讀教學改革,教師就要制訂良好的教學計劃,結合學生實際需求,立足課堂,鼓勵學生的個性,建立良好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