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瀅
(徐州醫科大學 病理學教研室,江蘇 徐州 221000)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暴發。面對嚴峻的疫情,徐州醫科大學立即遵從上級教育部門的指示,積極籌備并推行在線網絡教學。本設計采用的網絡平臺為超星學習通,是一款學習軟件APP,其為用戶提供一個便捷的學習平臺,用戶可以通過該軟件輕松獲取大量學習資料,包括專業課程信息、圖書館借閱等功能,幫助用戶學習。混合學習掌握網絡學習的技術和方法,能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基礎,提高學生處理未來不可預知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在網絡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加以解決,同時對普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探索和實踐如何有效利用網絡學習資源,開發線上線下混合學習的教學設計方法勢在必行。
以下是對徐州醫科大學2018級急救專業97名同學“病理學”教學過程的總結。本課程通過理論教學和實驗,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病理學”基礎知識,為臨床醫學、臨床實踐和中醫藥未來的研究和發展奠定基礎。
“病理學”對醫學生來說,是承上啟下的橋梁學科。通過對“病理學”的學習,學生們將前期學習過的基礎課知識進行整合,理解疾病的基本過程,然后過渡到臨床課程的學習[1]。同時,“病理學”屬于形態學課程,需要將概念和具體形態進行聯系。但是疾病的過程是動態的,所以將靜態圖片動態化,讓學生建立動態的概念[2],也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疫情之前,在教改的大潮下,教研室也圍繞部分重點內容,制作了微課,并且制定了于2020年上半年完成30個知識點微課的制作計劃。但疫情當下,在2月底開學前完成“病理學”全部知識點微課的制作是不可能的。倉促完成微課,不僅質量不能得到保證,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教育部出臺政策,鼓勵各高校使用教育部公布的國家級精品課程網絡資源進行教學,以保證教學質量,杜絕粗制濫造[3]。
超星學習通平臺和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中有“病理學”的國家精品課程,因此,決定將其中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以及武漢華中科技大學醫學院的“病理學”作為視頻教學資源,同時將教學大綱、教學進度表、教研室統一制作的幻燈片以及題庫上傳,方便學生下載學習。
不同于網絡直播教學,采用的方式為網絡留言板答疑。這種答疑方式具有以下優點:(1)用文字方式溝通,相較于網絡直播,對網速、帶寬要求較低,方便網速受限的老師和學生使用。(2)方便學生在課后進行復習和提問,老師也可以在課后進行總結及回答問題,教學過程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3)老師和學生之間沒有了傳統講臺的界限,以更平等的方式進行溝通,學生更自由,更樂意主動思考、提問和老師交流。(4)問答不局限與學生和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也可以進行討論。(5)使用留言板答疑,可以借助超星平臺后臺對學生答疑活動度進行數據統計,方便教師了解學生參與情況,也可以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依據。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網絡不穩定。在正式開課前一周和學生們進行了網課模擬,發現了這個問題,特別是在學生簽到環節,出現網絡卡頓特別嚴重的情況。通過學校和互聯網運營方建設性地溝通后,網絡質量有了相對保障,在正式開課后,基本沒有出現網絡卡頓問題[4]。如前文所述,本研究采用了相對穩定且對網絡要求較低的授課方式,以錯峰上課方式,延長學生簽到時間,避免學生集中登錄系統造成擁擠。針對網絡狀況不佳的學生,將學習資料通過電子郵箱發送給學生,和學生保持電話和QQ聯系,通過以上方式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學習機會。
在答疑初期,學生們對在線教學方式充滿新鮮感,提問踴躍,問題內容豐富。令人欣慰的是,有的學生提前預習,提出的問題已是后面章節的內容;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已經涉及科研前沿,教材內容已經不能回答問題;有的學生結合正在學習的其他課程,提出了學科交叉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說明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學習目的不再僅僅滿足于考高分,開始圍繞興趣點進行學習探索,學習的內在驅動力已經被點燃[5]。
如何在2 h的答疑課程中,將教學內容有效地傳達給學生。在傳統授課方式下,教師將主要內容單向灌輸給學生,但是學生有效接受的內容有限。希望既能保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完成教學目標。通過提前一周發布學習內容、資料以及要求,讓學生在答疑前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同時利用網絡留言板的優勢,設置課前提問帖,讓學生在每周答疑課之前,可以將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及時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在課前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初步判斷[6]。在答疑時,教師發布設計好的案例,引導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通過對案例逐層分析討論,將主要的學習內容歸納、呈現[7]。課程結束后,教師還會對本次教學的內容布置相關作業,并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判斷學生對該部分內容理解的程度,并且將作業情況進行總結反饋給學生,并且對教學情況進行總結。
本學期的教學已經結束,但是還有一些問題引起筆者思考。對于這種新鮮的學習方式,大多數學生是歡迎的,但是隨著課程進入尾聲,新鮮感褪去,學生的積極性下降,學生自學能力和意愿之間的差異就更加明顯[8]。在以自學方式為主的網絡課堂上,這種差異會形成 “剪刀叉”效應,導致后期學生學習效果差距拉大[9]。如何引導學生克服網絡學習的倦怠期,調動自學意愿不足學生的能動性,是要繼續攻克的難題[10]。
此外,怎樣進行有效的成績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目前采用的是將學生在教學平臺上的活躍度作為一項參照指標,學生通過簽到、完成作業、閱讀觀看學習資源、回答問題和提問等活動提高活躍度,發現在答疑區出現了大量相同的回答和提問帖[11],如何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也亟待解決。
本文對基于超級星學習通平臺的線上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并針對其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策略。綜上所述,為了進一步提高網絡教學平臺混合學習模式的應用水平,需要對實際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積極改進。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將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加快,因此有必要創新和完善網絡教學平臺的混合學習模式,使其更滿足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進一步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
教學目的除了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病理學”知識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了解學習“病理學”的方法,建立形態與功能間動態、變化、適應、聯系的思維方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思維方法的訓練比知識性的學習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