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明德
(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田洋小學,福建廈門 361100)
語言文字訓練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語文教師要明確語言文字訓練的重要地位,并在日常教學中合理開展語言文字訓練活動,以此豐富和完善語文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與文字運用能力,夯實學生的語文根基。
語言文字是構成語文知識的基本要素,因此,良好的語言文字能力既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又是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之一[1]。教師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組織學生開展語言文字訓練,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和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以及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精妙之處,從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
在高年級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在學生語言積累方面的教學,而語言文字訓練是豐富學生語言積累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說話寫話能力的關鍵。因此,語言文字訓練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比如,仿寫訓練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而且能擴展學生的詞匯量,使學生接受更多語言文字輸入。
語言文字是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構成學生語文素養的核心要素之一,具備良好的語言能力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和寫作,也能夠助力學生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活動。語言作為人類交際的工具,其強大的組織與應用能力會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產生積極影響[2]。
學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教師應結合學生這個特點,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通過仿寫的方式,促進學生語言文字遷移。另外,學生在仿寫的過程中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能夠轉化為文字。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調動想象、聯想、理解、分析等多種能力,將閱讀中獲得的感受,準確地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3],因此,仿寫能有效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整合與駕馭能力,是促進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例如,《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主要表達的是老人與動物之間的深厚情感,這篇課文結構很清晰,主要展現了老人與海鷗相處的三個畫面,從三個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老人與海鷗之間這種跨越式的情誼,可以感受到老人十分喜愛和關心海鷗,海鷗也十分信任老人。教師可以在對課文進行感悟的基礎上,將閱讀和仿寫有機結合,并組織學生進行如下小練筆:“大家閱讀課文發現作者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等細節描寫方法,將老人呼喚海鷗、老人喂海鷗、老人盼海鷗這三個畫面展現得十分真實,我們似乎可以看到老人與海鷗相處得幸福、友愛的畫面。請同學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自己生活中看到的飛鳥場景,想象一下老人與海鷗在平時相處中還會有哪些溫暖人心的畫面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紛紛拿起筆,將自己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動人畫面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在這樣的仿寫中,課堂氛圍越來越活躍,激發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更有利于高年級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提升。
充分借助語文學科的優勢,教師可以在課文教學中尋找最為合適的切入點,從概寫處進行擴寫,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包含了大量概括性描寫,這是組織學生開展擴寫訓練的良好素材,教師可利用這些素材挖掘學生的運用語言文字能力,引導學生針對略寫詞句進行適當的擴寫,以達到擴展語境、培養學生想象力的目的。另外,利用概括性描寫進行擴寫,還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語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橋》是一篇小說,語言文字具有簡潔生動、震撼人心的特點和作用,學生在樸實簡潔的語言文字中能夠感受到老漢高尚的精神品格。而在這篇課文中“揪”“推”“瞪”的短句,屬于概寫部分,教師可以針對這部分內容,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其進行擴寫,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豐滿。
教師可為學生提煉如下擴寫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想象,完成擴寫訓練,以達到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駕馭、運用能力的目的。
(1)父親從隊伍里揪出兒子——兒子啊______
(2)兒子瞪了父親一眼——父親啊______
(3)兒子推了父親一把——父親啊______
(4)父親推了兒子一把——兒子啊______
這樣的擴寫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體悟課文中心思想,而且可以打開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其語言文字能力。
小學語文高年級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優秀的文本,這些文本中往往會留下一定的閱讀空白,以達到發人深思、引發想象的目的。一般來說,作者會根據文章的詳略進行空白處設計,使文章更具深意。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使其對文本產生全面的了解和認知,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文章的精彩片段、語句文字等進行賞析,結合情境,引發學生想象和聯想,在真實的情境中,幫助學生領悟課文的語言美、文字美,從而使語言文字內涵得到升華,使學生體會到語文的魅力。另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特征,要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的教育理念,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空白補寫,充分挖掘課文中的素材,開發學生語言文字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落實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基本原則。
例如,《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世界聞名的童話故事,其中“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這段用簡單的文字,就將圣誕夜的美好情境描繪了出來,學生在閱讀時仿佛可以看到小女孩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抬起頭,眼中映射出這幅美好的幻象,讓人感覺到既美好,又悲傷。在閱讀時,教師要引領學生用心體會童話的語言,通過細讀和想象實現學生審美體驗的升華,進而奠定學生的審美基礎,豐富學生的語言文字積累。
語言文字作為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奠定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其他學科學習的關鍵。為學生科學開展語言文字能力訓練,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教學研究的重點。尤其是在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應該重視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結合高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認知規律等,制訂科學的語言文字訓練計劃,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從而真正促進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未來語文學習提供有效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