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新明
所謂新零售,就是指相關企業借助于信息技術、AI技術以及大數據技術,打通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環節,結合物流運輸,實現對產品從生產、運輸和銷售上的全面改造,進而實現一種新的銷售產品的模式。新零售模式聯通線上與線下銷售的整體流程,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有機發展,其對傳統的銷售模式進行了革新,實現了消費者從價格導向到價值消費的轉變。
新零售模式與傳統零售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傳統零售模式中商家受到人群覆蓋、店面租金、員工成本、儲存成本等因素的影響,會以追求高額利潤為主要目的,商品價格在零售時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較高。另外,傳統的零售模式忽略了與客戶關系的構建,客戶粘性較低。新零售在進行產品銷售時依托于高效的供應鏈,使得銷售成本顯著降低,這使得消費者可以以較為實惠的價格購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并且新零售模式注重于客戶關系的培養,其更為注重客戶的消費體驗與長期關系的建立。第二,傳統零售模式會受到地理位置與空間大小的限制,其銷售輻射半徑有限,并且在銷售商品的種類方面多樣性較差。新零售銷售模式依托于線上平臺與高效的供應鏈,通過文字、圖片、視頻、VR技術等,實現銷售商品的多種類覆蓋,能讓消費者足不出戶便全方位的了解商品。應打通了空間與距離的限制,使得新零售模式的覆蓋半徑更大,商品種類更為豐富。第三,傳統零售模式在進行物流配送時缺乏靈活性,在客戶選購商品進行配送時,存在配送時間、區域不協調的問題,沒有形成一個高效化、靈活化的配送模式,從而嚴重影響了客戶的購買體驗。新零售模式依托于互聯網技術與高效的冷鏈物流技術,通過對消費者的相關信息進行收集、計算,實現了信息化物流配送模式,規模化配送不僅大大提高了消費者商品配送的效率,還顯著的提升了消費者的購買體驗。
國內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批發模式。該模式以批發商為主將生鮮產品在其生產地進行統一收購后,通過下級中轉商和零售商進行流通,最后到消費者手中。首先,批發商在生鮮農產品原產地將農產品收購之后,會直接將農產品在本地區的批發市場進行售賣,或售賣給加工廠。批發銷售模式存在著多種銷售中轉,不僅銷售溢價較高,銷售流程也相對較長,由于生鮮農產品的保存周期較短,保存成本較高,導致了中間商承擔著巨大的銷售風險。二是農超對接模式。農超對接模式下,農戶可以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以及發展變化及時將自身的生產計劃進行調整,有利于規避市場風險減少經濟損失。這一供應銷售模式是目前較為主流的供應模式之一,其不僅減少了中間環節,降低了銷售成本,還有利于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該模式由社區超市作為銷售主體,加強了對生鮮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方面的管理,提高了消費者對銷售主體的信任程度,進而提升其經濟收益。三是C2B模式。電子商務的興起,售賣方式也在不斷的創新變革之中,通過借助于微博、微信以及快手等其他社交平臺實施直播售賣,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另一種購買方式,也使得消費者能夠利用短暫的碎片化時間進行購買,這種銷售模式被稱之為“C2B”模式。另外,這種銷售模式還可將供應商、銷售商以及消費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優化,解決了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環節中的不兼容問題。
線上售賣模式。因為生鮮農產品易腐蝕、易損壞的特性,消費者在實際購買過程中很難發現所購買的產品是否已經發生了損壞。因此,應用新零售模式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售賣時,要以生鮮農產品的質量作為重點內容。新零售模式借助于高效的物流運輸保存體系,保障了生鮮農產品的質量,確保了最終生鮮農產品能快速、高質量到達消費者手中。通過借助各種信息途徑進行新零售模式的推廣,并在售賣中加上圖片或是文字對其進行描述,能夠提高銷售者對產品質量的信任程度。在線下進行產品售賣,也可采取場景化的銷售方式,提升銷售者對生鮮農產質量的了解程度,增加信任感,最終增加經濟效益。
智能化配置模式。建立售賣平臺,采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對生鮮農產品進行售賣,可有效改善售賣方式,使零售者與運營主體之間的關系得到改善,這將促進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以往與消費者單向線性流程轉變為雙向線性流程。一方面,生鮮農產品零售者可通過大數據對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進行分析,并根據分析結果匹配最優質的生產商;另一方面,生鮮農產品生產者可以根據消費者的主要需求對所要售賣產品進行生產、加工及包裝,實現借助于科學技術達到智能化配置的效果,能夠進一步提升對生產銷售活動的優化。
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新零售供應鏈上下游之間通過實行信息共享,不僅減少了運營成本,還有助于對營銷渠道、價格、時間以及數量進行規劃。同時,零售商還可以借助于平臺的優勢查看消費者購買意向的強度及喜好,從而提升整體供應鏈的規劃能力。這種方式可以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可視化的信息鏈,讓消費者積極參與到生鮮農產品的生產、銷售之中,增加銷售者與零售者之間的信任感。另外,該模式還能夠有效實現生產者與市場需求的協調發展,減少因產品供需不合理而造成的市場風險,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
為了能夠有效的降低新零售農產品供應鏈的風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優化供應鏈,從而提升對風險的預警能力,降低風險因素的出現。
強化風險預警意識,強化資源配置。要想使生鮮農產品在新零售中有一個較好的發展,達到銷售的目標,對此必須加強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預警的認識。可以將物流企業與產品企業兩者聯合統一管理,并設計出一套對兩者都利的生鮮產品供應鏈。同時,要借助于其他的資源,優化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資源配置。另外,在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進行設計時,應充分考慮可能會發生的風險。對此要依據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架構、風險指標制定出風險等級,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以此實現規避風險的目的。生鮮供應鏈中的所有成員在簽訂合同時可設置一定的柔性條款,這可以有效降低由于外界環境的原因帶來的影響,同時還可以精準提供供應鏈外部的供應需求。因此要建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多種供應方式和提供需求的渠道,優化供應鏈,盡可能的降低在供應鏈中的多個環節的風險,以減少對整體供應鏈產生的不利影響。
創建完善的信息平臺。目前,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推動了科技在各領域中的運用。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將農產品的生產、售賣以及流通相互連接,實現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從而有效避免風險的產生。同時,通過與電子商務相結合,建立供應鏈管理生鮮農產品的物流信息服務平臺,有利于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正常運行。建立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在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構建信息網絡管理系統,達到資源共享的效應,不但可以提高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運作效率,還可以及時發現供應鏈環節中潛伏的風險。
將政府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減少風險率。政府作為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監管者,對其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和幫助。因此,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風險預警要嚴格按照政府的相關政策,建立管理體系,充分發揮政府的領導作用。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專門建立一項風險預警基金,加強設施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規避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由于技術原因而引起的風險。要完善交通體系,降低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過程中造成的損失。政府要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加強扶持,增加其抵抗風險的能力。通過政府與企業之間的共同努力,構建生鮮農產品質量保障體系,完善對其質量的監控,保障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降低生鮮農產品的質量風險。
新零售模式的出現對生鮮農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大大減少了以往銷售中的中間環節,顯著提升了農戶的經濟效益。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也存在著各種風險因素,為降低其風險因素并提升風險預警能力,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功能,對生鮮農產品企業實施保護和扶持。新零售企業要提升各個環節的風險意識,構建完善的信息共享機制,提高供應鏈各環節中的技術能力,以此實現對風險因素的有效預警,達到規避風險因素降低風險影響的效果,進一步提高生鮮農產品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