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鎮江市婦幼保健院產科 江蘇 鎮江 212001)
在我國孕婦何時入院,在教材、指南及相關規章制度上沒有明確規定[1]。臨床醫生根據臨床經驗以及醫院的床位安排來決定孕婦的入院時間。而孕婦及家屬對分娩的緊張恐懼,臨床醫生對孕婦院外待產的免責心理亦常導致過早入院。為探討低風險孕婦的入院時機,本文對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200 例初產婦的分娩結局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在我院足月分娩的初產婦200 例。所有對象符合以下標準:孕周為37 ~42 周,單胎、頭位、孕婦年齡21 ~35 歲,身高155 ~170cm,無合并癥及并發癥的初產婦。
根據第九版《婦產科學》將臨產作以下定義: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30 秒或以上,間歇5 ~6 分鐘,同時伴隨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下降[5]。將對象分為未臨產組和臨產組。
(1)兩組的剖宮產率;(2)兩組的產后出血率;(3)兩組的新生兒窒息率;(4)兩組的產程干預率。
采用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以(%)表示;計量資料運用t檢驗,以(±s)表示,P<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孕婦年齡、身高、體重、孕周、新生兒體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產婦一般情況(±s)

表1 對比兩組產婦一般情況(±s)
新生兒體重(kg)臨產組 88 25.5±4.1 162.5±4.8 75.5±8.1 38.5±1.4 3.5±0.8未臨產組 112 26.5±3.6 161.5±6.1 74.5±6.7 39.7±1.7 3.4±0.9 t - 1.8339 1.2611 1.1817 5.3477 0.8186 P - 0.0682 0.2087 0.2387 0.0000 0.4140分組 例數 年齡(歲)升高(cm)體重(kg)孕周(周)
未臨產組剖宮產42 例,剖宮產率37.5%,臨產組剖宮16 例,剖宮產率18.2%,未臨產組的剖宮產率顯著高于臨產組;未臨產組產程干預者40 例,產程干預率35.7%顯著低于臨產組產程干預者14例,產程干預率15.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未臨產組產后出血5 例,產后出血率4.5%、未臨產組新生兒窒息3 例,新生兒窒息率2.7%與臨產組產后出血4 例,產后出血率4.5%、臨產組新生兒窒息2 例,新生兒窒息率2.3%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產婦妊娠結局[n(%)]
孕婦應該何時入院,目前我們的教科書和臨床指南對妊娠合并癥或并發癥都有相關的建議,但對于低風險孕婦應該何時入院待產,每家醫院的入院標準都不一樣[2]。大部分醫生收治孕婦入院基于自己的臨床經驗,并可能結合孕婦和家屬的意見適度調整入院時間。對于床位相對較緊張的地區,醫生往往傾向孕婦臨產后入院。而對于床位相對寬松的地區,如果孕婦及家屬過于緊張,醫生往往在孕婦發現產兆時即收入住院部,而此時,很多孕婦還沒有規律的宮縮,甚至僅有少量見紅,離臨產還早[4]。本研究中未臨產組的剖宮產率明顯高于臨產組,產程干預率亦明顯高于臨產組。而兩組的產后出血率及新生兒窒息率差異無明顯統計學意義。過早的入院,陌生的醫院環境、各種各樣的噪音、不可避免的監護和護理,讓孕婦越來越焦慮不安。部分孕婦可能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失去耐心和信心,而要求進行剖宮產術。另一部分孕婦則可能要求采用引產的手段來啟動分娩過程。未臨產的孕婦宮頸條件多不成熟,引產過程較復雜,一部分孕婦在引產過程中途放棄生理分娩,并有一小部分孕婦因引產失敗行剖宮產術。即使大部分孕婦在經歷較長的待產后進入產程,必將經歷較長的產程觀察,受到更多的醫療干預,例如人工破膜、縮宮素靜滴、持續胎心監護等。過多的醫療干預增加了胎兒窘迫的過度診斷,從而增加了剖宮產率。
孕婦入院時機是剖宮產的一個重要預測因素。對于低危孕婦來講,早入院可能是不良分娩模式的預測因素。分娩是正常的生理過程。加拿大婦產科學會建議健康孕婦應產程活躍期(宮口開≥4cm)才入院待產。在美國,臨產的可靠證據為有痛性宮縮伴宮口擴張3 ~4cm。他們主張低危孕婦在確認臨產后再入院[6]。2014 年,新產程標準及處理的專家共識在全國推廣,其中明確提出產程中應盡量減少產程干預,在母兒安全的前提下,密切觀察產程進展,為自然分娩預留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從而促進陰道分娩,降低剖宮產率[3]。其中提到的減少產程干預重點針對分娩潛伏期,所以更有研究支持初產婦在進入活躍期后入院。
很大一部分孕婦及家屬并不愿意等待至臨產后入院。他們并不相信自己能處理好臨產,并且他們對于自己何時臨產也無法判斷。為了盡可能讓低風險孕婦臨產后入院,可考慮以下建議:(1)孕婦在孕期樹立陰道試產的信心,并控制好胎兒體重。孕晚期孕婦及家屬在孕婦學校接受分娩教育,了解臨產的表現。(2)孕婦與醫生或助產士建立良好的關系,最好做到一對一的服務,孕婦在固定的醫生或助產士的指導下入院。(3)提高產科門急診的質量,減少不必要的提前入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