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磊 徐克振
(山東省臨沂市中醫醫院 山東 臨沂 276000)
在臨床收治的急診創傷患者中,多數患者由于失血量過大,病情危急,容易出現嚴重的失血性休克,此癥狀對于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影響[1]。在治療方面,輸血仍然是急診創傷患者最為重要的一項治療措施,能夠有效幫助患者渡過危急期。不過就當前的輸血方案來看,方法存在不同;其中以輸血量分為大量輸血和少量輸血,在進行不同的輸血急救中,對于患者造成的影響和幫助均有不同。因此,本文為了觀察不同的輸血方案在急診創傷患者救治中的作用,為臨床急救提供參考和幫助,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 年2 月—2019 年11 月我院91 例急診創傷患者,以隨機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男性25 例,女性20 例,年齡26 ~58 歲,平均年齡(39.16±3.84)歲,體重51.39 ~81.69kg,平均體重(62.19±5.16)kg,其中車禍15 例,墜落傷9 例、機械創傷8 例,運動傷13 例。對照組男性22 例,女性24 例,年齡25 ~59 歲,平均年齡(39.78±3.17)歲,體重51.41 ~81.63kg,平均體重(62.25±5.32)kg,其中車禍13 例,墜落傷11 例、機械創傷9 例,運動傷13 例。對比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尚未喪失意識,可做獨立的自主判斷;在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療干預;簽訂研究同意書;經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排除標準:患有嚴重的臟器類疾病需采取急救;病情惡化十分嚴重,需采取其他急救措施;患有嚴重傳染??;語言功能障礙。
首先對兩組患者采取相同的麻醉措施:于靜脈注入阿托品進行麻醉,然后應當采取專業的監護設備對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水平等進行監測;另外需要抽取患者靜脈血液送至檢驗中心進行檢測,提前開放靜脈通路,并注射乳酸鈉林格幫助患者維持血容量,最后對不同患者的失血量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制定救治方案。
如果患者的失血量大于1000mL 時,需要輸入濃縮紅細胞與冰凍血漿,將患者體內的血紅蛋白指數維持在90g/L 以上;如果患者的失血量超出全身血容量的80%,應當輸入2U 的血小板和10U 冷沉淀,并觀察患者的中心靜脈壓,穩定在1.30kPa 左右。
大量輸血具體指標為:在24 小時內輸入的血量應當大于或等于患者的總血容量;患者短時期內輸入的血量應當占循環血量的3/4;患者一次連續輸血應當大于1.5 倍血容量。
在患者接受治療前,對其自身的凝血功能做檢測。此次研究評價的指標分別為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數據以實際測量為準。
比較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指標分類有效、良好、一般、無效。治療有效率=(有效例數+良好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比較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內容分為枸櫞酸中毒、高鉀血癥、低體溫反應、代謝性酸中毒。并發癥發生率=(枸櫞酸中毒+高鉀血癥+低體溫反應+代謝性酸中毒)例數/總例數×100%。
所獲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 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凝血功能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對比數據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凝血功能對比(±s)

表1 凝血功能對比(±s)
組別 n TT(s) FIB(g/l) PT(s) APTT(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5 14.39±3.51 20.95±4.31 3.96±1.74 2.25±0.84 14.39±2.51 19.95±4.31 35.96±7.74 42.25±9.84對照組 46 14.25±3.63 15.39±3.84 3.87±1.31 3.68±1.24 14.25±2.63 15.39±3.36 35.87±7.31 37.68±7.68 t-0.186 6.500 0.279 6.426 0.259 5.635 0.057 2.472 P-0.852 0.000 0.780 0.000 0.795 0.000 0.954 0.015
治療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7%,對照組為80.43%,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療有效率對比[n(%)]
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對照組為17.39%,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目前隨著我國高速發展,各種意外所造成的急性創傷發生率較高,尤其在近年來以上升趨勢增加,對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威脅。據有關統計,我國每年因為意外創傷而出現死亡的例數高達70 萬,病人往往容易出現大出血,主要引起原因為臟器破裂、消化道出血等[2]。在出現此類情況時往往需要輸血急救,從而保證患者的血容量正常,防止發生失血性休克,提高整體的治療效果。但是在急救輸血方案中存在不同分歧,同樣不同的輸血方案對于患者的影響也有不同。因此本文為了進一步得出更具優勢的輸血方式,試對大量輸血和少量出血進行研究對比,從而得出相關結論。
臨床中創傷病例的增加導致急救中應用到輸血治療的頻率也在隨之上升,尤其對于部分失血量過大,甚至已出現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在救治中應當立即采取輸血,以改善其自身微循環,保證治療順利開展[3]。往往在急性創傷患者輸血中,多采取庫存血液,但是庫存血液在長期的存放過程中會導致凝血因子的數量降低,雖然不可否認對急救有至關重要的幫助,但是在輸入患者體內后會對體內原本的血液進行稀釋;另外如果庫存血液未經加溫,在注入患者身體后會導致低體溫癥發生,這些異常并發癥嚴重時可能導致血管內彌散性溶血[4]。由此可見,在輸血過程中需要對輸血量以及輸血對象進行慎重評估,這對整體的治療效果有著深遠影響。
患者治療前的凝血功能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治療組的凝血水平高于對照組,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比較治療有效率,治療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5.56%,對照組為80.43%,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比較并發癥發生率,治療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22%,對照組為17.39%,數據有顯著差異(P<0.05)。具體分析為:對于急診創傷患者需要輸入血液制品,尤其在嚴重創傷患者中輸入的總量往往更大。雖然在接受輸血后的患者生存率有了提升,不過離預期目標直仍有一定差距[5]。在近年來相關研究表明,當患者出現嚴重創傷時有較大可能引發凝血功能障礙,這在無形中加劇了患者病死的可能性;因此改善凝血功能是輸血治療中的一項重要指標。在采取大量輸血救治創傷患者時,首先可以改善凝血功能,因為大量輸血強調減少血制品輸入,這會有效降低大量晶體液的應用;因為大量晶體液在臨床中容易造成稀釋性凝血功能紊亂[6]。除此之外,采取大量輸血還可以降低患者出現臟器功能衰竭的可能性,另外對于感染的發生率也有顯著降低。同樣在進行小量輸血時,容易引起較多并發癥發生,其中以呼吸窘迫綜合征為例,在小量輸血患者中容易出現;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血制品的使用量較大,從理論上來講會導致并發癥出現。
從目前整體的治療大背景來看,雖然大量輸血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凝血病發生率、減少血制品應用,對于創傷患者的病死率有較好控制。但是從目前的實際應用來看,患者出現低體溫、酸中毒等仍然占有不小比例,因此需要制定統一的治療標準來對臨床大量輸血進行指導。在進行大量輸血時,對于血液制品的合理應用比例亦未做到明確規定,此外還有血液輸入的模式,在各地醫療機構間存在不同,由此也引發了較大爭議[7]。最后對于大量輸血的研究理論多數來自于得以生存的患者,但是對于短時間內出現死亡重癥創傷患者,如何實施大量輸血仍然是個疑問[8]。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大量輸血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其在應用過程中遺留的問題仍然亟待解決,需要在后續的臨床實際工作中總結經驗,共同克服這一難題。
綜上,急診創傷患者在采取大量輸血可改善凝血功能指標和治療有效率,另外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