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江偉 金城鋒 虞衛華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 浙江 義烏 322000)
膽總管結石是肝膽系統常見疾病之一,其臨床表現輕重不一,輕者可數年無任何臨床癥狀,嚴重者可出現腹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甚至合并血壓下降及神經精神癥狀。目前國內外已有較多關于比較EST 聯合EPBD 與常規EST 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但其結果報道不一。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 分析的方法系統評價兩者的療效與安全性,以期為臨床決策者提供循證依據。
①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②研究對象:年齡≥18 歲、腹部影像學確診膽總管結石且可行ERCP 的患者,凝血功能異常、膽管下段明顯狹窄、合并肝膽胰系統惡性腫瘤、既往行EST 或EPBD 的患者除外;③干預措施:EST 聯合EPBD 和常規EST;④結局指標:一次性結石取盡率以及術后胰腺炎、出血、穿孔發生率。
以括約肌切開(sphincterotomy)、球囊擴張(balloon dilation)為中英文檢索詞全面檢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 數據庫,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9 年11 月。
由2 名研究員獨立進行文獻篩選,提取數據,和評價文獻質量。采用改良Jadad 量表對納入的研究進行質量評估;總分1~3 分為低質量,4 ~7 為高質量。如遇分歧,由第三名研究員協助解決。
采用RevMan5.3 軟件進行meta 分析。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為效應指標,各效應量均給出點估計及其95%可信區間(95%CI)。納入研究間的異質性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同時結合I2 定量判斷異質性的大小。Meta 分析的檢驗水準設為α=0.05。
初檢文獻1657 篇,通過文章標題、摘要、排除重復文獻后,最終納入23 項研究[1-23],合計3904 例患者;通過改良Jadad 量表進行研究質量評估,低質量研究8篇,高質量研究15篇。見表1。

表1 納入研究特征
2.2.1 一次性結石取盡率 共23 個研究,3904 例患者,固定效應模型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2.37,95%CI(1.91,2.94),P=0.000],在提高一次性結石取盡率方面,EST+EPBD 組優于EST 組,且漏斗圖基本呈對稱分布,表明發表偏倚可能性較低,見圖1。
2.2.2 術后胰腺炎發生率 共22 個研究,3819 例患者,固定效應模型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87,95%CI(0.63,1.19),P=0.37],在降低術后胰腺炎發生率方面,EST+EPBD 組與EST 組無統計學差異,漏斗圖基本呈對稱分布,表明發表偏倚可能性較低,見圖2。
2.2.3 術后出血發生率 共20 個研究,3619 例患者,固定效應模型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0.33,95%CI(0.21,0.51),P=0.000],在降低術后出血發生率方面,EST+EPBD 組優于EST 組,且漏斗圖基本呈對稱分布,表明發表偏倚可能性較低,見圖3。
2.2.4 術后穿孔發生率 共7 個研究,1331 例患者,固定效應模型 Meta 分析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OR=0.48,95%CI(0.17,1.33),P=0.16],在降低術后穿孔發生率方面,EST+EPBD 組與EST 組無統計學差異,且漏斗圖基本呈對稱分布,表明發表偏倚可能性較低,見圖4。

圖1 兩組一次性結石取盡率比較的森林圖及漏斗圖

圖2 兩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比較的森林圖及漏斗圖

圖3 兩組術后出血發生率比較的森林圖及漏斗圖
隨著內鏡器械與技術的不斷發展,ERCP 已成為治療膽總管結石的首選方法。近年來,常規EST 與EST+EPBD 在治療膽總管結石的療效與安全性方面均有不斷提升與改善,但兩者仍各有優勢與局限性。本研究結果發現,EST+EPBD 治療膽總管結石的一次性結石取盡率方面優于常規EST,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于聯合組可以提高一次性結石取盡率,這與部分RCT研究結果相符,但2013 年Liu 等學者Meta 分析[24]提示此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本研究納入了近些年剛發表的研究,增加樣本總量相關。術后胰腺炎發生率方面,聯合組與常規組比較并無統計學差異,這與近期De 學者的Meta 分析[25]結果相符。雖早期研究表面單純球囊擴張存在較高的術后胰腺炎發生率,但在球囊擴張前的小切開可以有效引導擴張力向膽管括約肌,有效降低對胰管的擠壓,減少胰腺炎的發生率。本研究提示聯合組可以顯著降低術后出血發生率,雖其中納入的18 項研究認為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2 項較大樣本量研究認為有統計學差異,但合并效應指標后發現常規EST 組發生術后出血的幾率更高,這與此前Liu 的研究結論相仿,部分原因可能是單純括約肌切開術為求達到取石目的,存在較大切口、切口方向偏差、反復術中機械碎石、操作時間增加等因素。在術后穿孔發生率比較上,不僅各納入比較的研究總體發生率均不高,且合并后的結果提示并無統計學差異。
綜上所述,EST+EPBD 組與對照組相比,可提高一次性膽總管結石取盡率以及降低術后出血發生率;在術后胰腺炎、穿孔發生率方面,兩組結果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