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嘉偉 劉亞靈
四川農業大學
中共十九大以來,根據鄉村振興提出的七條振興之路,以及根據中共中央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四川省積極持續地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并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機制、新途徑,并改善其治理體系,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在發展中是否真正滿足了農民的需要,需要從村民對新鄉村建設的滿意度來了解,如何對新鄉村建設的進行客觀評價?影響農民的滿意度有哪些?厘清這些問題,有助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從而使農村可以真正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關于農村建設滿意度的評價的研究有很多,從農民的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的角度來研究新農村建設的成果主要依據的是顧客滿意度理論。國內學者有關農民滿意度的研究多數都采用實證方法,國內學者研究新農村建設農民滿意度的思路主要是從新農村建設中某一方面作為研究對象,從而研究農民的滿意度;還有一種研究思路就是以一個地區或一個省份的一些新農村建設實例作為研究對象。
職曉曉和張玉瑩(2020)對農村基礎建設滿意度評價研究發現,村民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滿意度為一般,對給水排水方面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滿意度度最低。燕楠(2018)等通過對300位村民進行走訪獲得的數據研究了農村戶戶通道路建設滿意度發現,道路覆蓋率、道路質量、道路衛生、道路配套設施等因素對農民的滿意度影響較大。鄭華偉(2017)等通過對回收的621份有效問卷的分析發現了農民對農村人居環境、自然環境表現出較高的滿意度,而對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生態經濟等表現出較低的滿意度。
關于農民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國內學者在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時采用的方法通常有因子分析、構建Probit模型或Logit模型回歸模型。劉成奎(2012)分析影響因素時應用Probit模型,深入分析后發現家庭年收入、農民年齡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表現出先增后減的趨勢。趙曉飛(2010)通過建立回歸模型發現,農民滿意度在文化程度、收入來源與家庭人口數等方面體現出的差異較大。陳貝貝(2016)等通過構建logit回歸模型對農村公共服務農民滿意度進行了分析發現,交通狀況、環境狀況、教育服務狀況等因素是目前農村公共服務農民滿意度的重要影響因素。
目前有關農民滿意度的研究盡管已發展多年,但還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有關滿意度問題的研究視角不夠全面,系統。然后是對農民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分析中常忽視一些重要因素,使得結論的解釋能力下降。最后是缺乏針對農民滿意度的動態和長期調查,難以做橫向和縱向比較。本文試圖構建衡量新農村建設農民滿意度的三級指標體系,盡可能全面地衡量農民滿意度。
考慮到調研的可行性和可信度,選擇了新農村建設成效較好的兩個鄉村—高崗村和余家村,對余家村和高崗村的150戶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其中30戶進行了深度訪談,回收樣本150份,其中有效樣本122份。無效樣本主要原因是其無法回答調查問題。
從問卷分析的結果來看,男女性別比例分別為58.7%和41.3%,40歲以上的人口占83.1%。按被調查對象在該村的居住年限分為:居住年限2年及以下1.6%,居住年限2-5年6.1%,居住年限6-10年16.4%,居住年限10年以上75.9%;從家庭常住人口來看,84.2%的被調查對象的家庭常住人口為3人及以上,15.8%的被調查對象的家庭常住人口為2人。調查對象中,男性居多,多為中老年人,大多數調查對象在該村居民時間居住時間都在10年以上。
本次對農民滿意度的問卷調查設置了三級指標,一級指標為農民的滿意度,二級指標為組織建設、基礎設施服務、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經濟建設這五類,在每個二級指標中都包含若干個三級指標。為了準確區分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滿意程度,采用“李克特量表”作為滿意度的測量工具,用1,2,3,4,5分別表示很不滿意、不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和計算后得到的滿意度結果見表1。

表1 農民滿意度測量表
由表可以看出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滿意度最高和最低分別是生態環境和經濟建設。具體分析如下:(1)生態環境的平均滿意度為3.84,從構成該指標的三級指標來看,余家村和高崗村的綠化狀況較好,而水資源狀況的滿意度相對偏低,應更加注意生活污水的處理,以及河流和池塘的治理,保護好水資源。(2)組織建設的平均滿意度為3.79,在構成該指標的三級指標中,鄰里關系的滿意度最高,村組織活動的滿意度最低,只有3.29,其原因是村里組織的活動少。(3)公共服務的滿意度為3.61,從構成的三級指標可知,信息咨詢服務的滿意度最低,紙質信息傳遞成本高,村民不識字,村干部有時傳播信息不及時等原因造成了信息咨詢服務的滿意度較低。(4)基礎設施服務的平均滿意度為3.59,在構成其的三級指標中,水利設施和網絡設施的滿意度比較低,水利設施的滿意度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余家村和高崗村的水利設施老舊;而網絡設施的滿意度較低的主要原因有網速慢和手機信號較差。(5)經濟建設的平均滿意度為3.56,從構成該指標的三級指標來看,惠農政策的滿意度最高,種植補貼的滿意度最低,主要原因是只有種植一些指定的農作物才會得到種植補貼。
借鑒劉成奎的做法,將農民的滿意度分為滿意(基本滿意、比較滿意、非常滿意)和不滿意(不滿意、很不滿意)兩種,并將滿意取值為1,不滿意取值為0。其解釋變量為受調查對象的有關信息,包括有年齡(age,由于沒有被調查對象的具體年齡,只有區間,所以分別對年齡在20-30、31-40、40以上的農民取值25、35、50以得到農民的年齡)、在該村的居住年限(time,分別對居住年限2年以下、2-5年、6-10、10年以上取值2、5、10、20得到居住年限)、性別(sex=1為男性,sex=0為女性)、家庭常住人口(number)。設立Probit模型為:

表2 農民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由上表的分析結果可知,年齡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系數為0.044,年齡平方的影響系數為0.012,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滿意度增加了,主要是隨著年齡的增大,因為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更加受到尊重從而使其滿意度提高了。居住年限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系數為0181,居住年限平方的系數為0.124,說明隨著其在村子居住年限的增長,其滿意度不斷提高,村民居住年限比較長的,更能感受到村子以前和現在的區別,相比較之后,獲得了更加高的滿意度,居住年限較短的村民可能難以感知到村子的變化,沒有村子過去的情況做參照,從而導致滿意度也相對較低。家庭常住人口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系數為0.036,家庭常住人口蘋方的影響系數為-0.006,說明隨著家庭人口數的增加其滿意度也在增加,但是常住人口數量到了一定數量之后其滿意度開始下降,主要是隨著家庭常住人口的增加,家庭變得更加熱鬧和其樂融融,但人口增加到一定數量后,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矛盾也會增加很多,從而滿意度下降。性別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系數為0.017,但不夠顯著,說明其對農民滿意度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
為了進一步驗證上述實證分析結論,分別對被調查對象的居住年限,年齡,性別,家庭常住人口進行滿意度統計。

表3 分類別的農民滿意度統計情況
此表為各類的農民滿意度的一級指標統計結果
由上表可知,年齡和居住年限的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都是在一直在遞增,按農民性別區分男性的滿意度略高于女性的滿意度,家庭常住人口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是先遞增后遞減,在4人以后滿意度呈現下降趨勢。以上統計情況表明除性別之外,其余三項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都符合表2的結論。
通過對高崗村和余家村的居民對新農村建設滿意度調研數據的分析,首先得到的結論是農民的總體滿意度數值為3.68,說明高崗村和余家村的農民對其村子的建設還是滿意的。然后是農民滿意度的二級指標,滿意度由低到高分別是經濟建設(3.56)、基礎設施服務(3.59)、公共服務(3.61)、組織建設(3.79)、生態環境(3.84),說明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民對基礎設施服務和經濟建設的滿意度,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水平。最后是年齡和居住年限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一直都呈現遞增趨勢;性別對滿意度的影響不是很顯著,但就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來看,男性的滿意度是高于女性的;家庭常住人口對農民滿意度的影響表現出先遞增再遞減的趨勢,且對農民的滿意度影響較大。通過訪談了解到,農民對經濟建設最需要的是穩定的農產品銷路,和受災后更好的補貼,對基礎設施服務最需要的是更實惠和快捷的網絡服務以及更方便的公用水利設施。
提高農村的建設水平,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鄉村振興戰略中重要的一環,因此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促進新農村建設。提出以下建議:一是繼續大力發展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村經濟建設的有效發展,提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發展“互聯網+農業”,多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發展。二是著重解決農民在基礎設施建設上的迫切需要,加大農村基礎建設投資力度,促進農村網絡的發展,使農民可以更快地投入到“互聯網+農業”中,同時根據不同地區的農業狀況,安排有關農業技術員為農民提高農業技術支持。三是在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因地制宜地選擇農村的發展方向,堅持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四是政府應注意到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通過網絡了解到不同地區農村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后,對鄉村振興戰略和政府的期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