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伶 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2011年5月30日,根據國務院批復,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成渝經濟區區域規劃》(發改地區〔2011〕1124號),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成渝經濟區包括四川省內21個市州和重慶轄區的34個市縣、4個自治縣,區域面積20.6萬平方公里,大約占到四川面積的32%和重慶面積的74%。從常住人口來看,大約占四川總人口數的83.6%和重慶總人口數的62.5%。
長期的經濟研究認為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在于經濟結構的轉變,也就是實現從農業和傳統商品生產向制造業和其他現代經濟活動的轉變。一方面,農業生產效率提高、勞動力轉移是工業化進程的必經之路;另一方面,農民收入增加也是消除貧困、增加消費需求的必然要求。總之,農業的發展是推動地區經濟結構轉型和實現經濟增長的基礎。因此,首要問題是通過農業產業結構特征進行詳細梳理,結合農業產出績效分析來找出束縛農業產業的主要癥結所在。
為了明確勞動、資本、土地等各種生產要素在農業產出中具體的貢獻,進一步找到影響農業生產率水平的關鍵性因素,需要對成渝經濟區農業投入產出指標進行量化分析。
關于投入產出分析最常用的一個函數就是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它的基本形式是Q=ALαKβ,其中Q表示產量,A廣泛的代表技術因素,L和K分別代表勞動力和資本投入數量,α和β分別表示勞動、資本對產出的影響系數。后來人們對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擴展,將它更廣泛的應用于分析多個投入要素與產出之間的關系,模型擴展為:
其中,Y表示產出,A依然代表技術水平,X1,X2,…,Xn分別代表n個投入要素,α1~αn對應代表各生產要素的產出彈性,數字越大表示影響越大。所有彈性系數加起來的和可能大于1、小于1,或者等于1,分別對應規模報酬遞增、遞減或者固定不變。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川和重慶兩地的2011~2017年的統計年鑒,綜合考慮經濟意義和數據獲取程度,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Y:億元)代表產出、鄉村從業人員(X1:萬人)代表勞動力投入、農作物播種面積(X2:千公頃)代表土地投入、農用化肥施用量(X3:萬噸)代表中間投入、農村用電量(X4:億千瓦時)代表機械投入,以農林水事務支出(X5:億元)代表財政投入。其中,四川省統計年鑒中的農林牧漁業產值以生產法地區生產總值項目為依據,四川部分的鄉村從業人員具體到農林牧漁業從業人員數。雖然農用機械總動力(萬千瓦)是代表資本投入的一個更直接的指標,但重慶的區縣沒有該項數據,因此用農業用電量來進行代替。
此外,由于重慶市渝中區沒有農業產業,萬盛經開區、雙橋經開區的數據分別并入了綦江區和大足區,因此一共取得了43個地區7年的數據,共計301個樣本,基本滿足了回歸分析的樣本需求。
運用最小二乘法估計,發現鄉村從業人員X1的對數系數t值僅為1.20,小于5%顯著性下的臨界值1.96,說明它對農業產出的影響并不顯著。
去掉鄉村從業人員X1這一要素重新分析,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進一步的分析:因變量(LNY)自變量 系數 標準誤 t值 P值LNX2 0.43 0.04 10.50 0.0000 LNX3 0.13 0.04 3.33 0.0010 LNX4 0.08 0.02 5.49 0.0000 LNX5 0.44 0.03 13.29 0.0000
回歸方程LNY=1.04+0.42*LNX2+0.13*LNX3+0.08*LNX4+0.44*LNX5
擬合優度R2超過0.965,各個變量的顯著性也非常高,從統計意義上來說是一個較好的解讀。
農林水事務支出系數高達0.44,是方程中所有系數最高的,可見財政支出對農業產出具有非常大的積極影響。
成渝經濟區各區縣的農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川渝兩地統計口徑也不完全一致,這給經濟數量分析帶來了困難。但從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產出績效分析來看,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首先,成渝經濟區農業產業結構尚處于傳統農業階段,需要繼續發展做好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準備。根據資源稟賦特征,規模化、機械化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并不適用,小農戶分散經營以及農業設備租賃市場的發展值得關注。
第二,土地要素仍然是影響農業產出的重要因素,但耕地面積有限,考慮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需求還有可能減少,如何保持農業生產增長的可持續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第三,目前成渝經濟區農業生產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資本、技術投入要素對產出的影響較為有限,因此生產者不太有積極性擴大規模。與市場力量相比,政府在農業方面的支出產生了較好的影響,應當進一步加以研究。
第四,勞動力投入對產出影響不顯著,可能的原因是鄉村從業人員并不是勞動力投入的最好統計指標,因為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分散性,農村常住人口和勞動人口實際上并不完全相符合;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勞動力投入尚未達到要素配置的最優效率,大量農村勞動力實際上處于閑置狀態。四川省《農民工情況調查報告》中根據抽樣調查報告得出,1981年,四川有3800萬農村勞動力,其中1500多萬剩余勞動力需要尋找出路。2014年四川省農民工總人數2096.6萬人,占農村從業勞動力的44.3%,這一比例充分代表了成渝經濟區農村勞動力的剩余狀況。如果僅從一般意義上理解,中國2018年農業就業人員占比28.77%,成渝經濟區農林牧漁業勞動力所占比重卻高達40%~60%(成渝都市圈例外),顯然表示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存在勞動力轉移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