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莉
(重慶市長壽區第三人民醫院 重慶 401221)
精神病是一種治療難度極大且復雜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各異的多方面障礙臨床綜合征,涉及感覺、嗅覺、直覺、思維、行為、情感、認知障礙及精神不協調。患病后與外界接觸少,長期生活在封閉的環境中,各項身體機能下降,感官遲鈍、反應緩慢,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是常見的不良事件,給患者帶來軀體損傷及心理損傷。為降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發生率,制定針對性護理預防措施[1]。因此,本文探討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預防措施,報道如下。
選擇2020 年1 月—4 月治療的老年精神病患者45 例作為對象,患者知情同意,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其中男28 例,女17 例,年齡(61 ~80)歲,平均(65.25±5.53)歲;病程(1~20)年,平均(10.2±1.5)年;疾病類型:31 例精神分裂癥,9 例阿爾茨海默癥,5 例情感性神經障礙患者;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10 例,高中及中專學歷20 例,初中10 例,小學5 例。
納入標準:(1)符合精神病臨床診斷標準[2],表現為:易激惹、情緒不穩定、缺乏主動性、觀念飄忽、喪失正常的社會約束力、直覺障礙且病情持續半月以上;(2)未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3)家屬探望次數>5 次/月。
排除標準:因酒精、濫用藥物、內分泌障礙而發作或病歷資料不全者。
回顧性分析發生跌倒的16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并統計患者的有關信息,并根據發生跌倒的危險因素制定對應的護理預防措施。
(1)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單因素分析,因素包括性別、年齡、住院時間、疾病類型、用藥、跌倒原因。(2)造成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采用SPSS18.0 軟件處理,計數資料行χ2檢驗,采用n(%)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跌倒因素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因素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年齡越大、住院時間長跌倒發生率越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跌倒率高于其他疾病,聯合用藥跌倒的發生率高于傳統抗精神類藥物和非典型抗精神類藥物,神智不清的跌倒率高于環境因素、自身機體因素,差異具有統計學(P<0.05),見表1。

表1 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單因素分析[n(%)]
患者的年齡、聯合用藥、環境、神志不清、下肢活動受限、精神分裂、住院時間等因素均為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表2 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多因素Logistic 分析
跌倒是老年患者常見的意外傷害,是導致老年患者殘疾、死亡的重要原因。老年精神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長期服用抗精神類藥物會出現不良反應,加上老年患者的身體各功能下降,反應遲緩,跌倒率遠遠高于正常人,跌倒后會加重病情,造成身心損傷。
對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并給予針對性護理預防干預,可降低跌倒的發生率。本研究中,性別因素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年齡大、住院時間長、精神分裂癥、聯合用藥、神智不清的跌倒率高(P<0.05),分析結果:(1)患者的年齡越大,身體越衰弱,反應更遲鈍,肢體活動功能越差,增加了跌倒的發生率。(2)住院時間越長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差,增加了跌倒的風險。(3)精神分裂癥是一組病因不明確的重癥精神疾病,主要的表現是精神活動不協調,包括思維、情感、行為等內部不協調,另外也表現為環境不協調,出現幻聽、幻覺、不可自控現象,增加跌倒的發生率[3]。(4)抗精神類藥物長期使用會出現不良反應,且聯合用藥會對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
本文中,患者的年齡、聯合用藥、環境、神志不清、下肢活動受限、精神分裂、住院時間等因素均為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的獨立危險因素,針對跌倒原因給予對應的護理預防,具體措施如下:(1)加強病區安全巡查工作、增加值班人員、降低病床高度、調整廁所臺階、保持地面平整、干燥、調節適當亮度的燈光,張貼警示牌、溫馨提示牌,時刻提醒患者,防止跌倒危險的發生。(2)加強對患者跌倒危險性的評估,對于年齡較大、肢體無力、不平衡坐姿、步態不穩的患者進行全面護理。制定預防跌倒的護理方案及流程,針對高?;颊哌M行標記,提高重視度。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患者進行正確的評估。密切觀察病情及用藥效果,選擇安全性高的藥物,降低藥物不良反應,合理聯合用藥,給予患者及家屬用藥指導,避免出現用藥錯誤。(3)跌倒與肢體肌力減退關系密切,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鍛煉方案,以患者耐受為宜。(4)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宣傳,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并在醒目的地方張貼圖文宣傳圖片,指導患者如何呼救。
綜上所述,老年精神病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較多,針對性的給予護理預防干預,可降低跌倒的發生率,保證患者住院安全[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