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利, 張 滟, 何 珍
(1.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耳鼻咽喉科, 陜西 西安 710032 2.陜西省第二人民醫院耳鼻喉科, 陜西 西安 710004)
真菌性鼻-鼻竇炎(FRS)常導致患者出現鼻塞、鼻癢、流膿涕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鼻通氣功能,降低患者生活質量。該病的病因多樣,多數學者[1,2]認為,其不僅與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有關,還與外界環境及機體炎癥反應有關。研究[3]顯示,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的加深及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等,導致該病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傳統柯陸氏手術治療能有效清除患者鼻內病灶,且其臨床療效亦被證實,但該手術方法具有創傷重、并發癥多、復發率高等缺點,影響患者預后情況。近年來,隨著鼻內鏡技術在FRS治療中逐步得到應用,臨床研究[4]發現,該手術方式能徹底清楚病灶,具有創傷小,術后康復快等優勢。為進一步探討鼻內鏡下Messerklinger手術對FRS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將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臨床資料分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采用簡單隨機分組法將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16例FRS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8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均衡可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臨床比較
1.2選例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8版)》[5]中關于FRS診斷標準,具有鼻塞、鼻癢、流膿涕等癥狀體征,且經CT、MRI病理學檢查確診者;②均為單側發病;③對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全組鼻竇炎、鼻息肉等其他鼻部病變者;②存在感染,或合并腫瘤患者;③近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等藥物者;④依從性較差者。
1.3方 法
1.3.1治療方法:①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柯陸氏手術治療:對患者行局部消毒,實施肌膚表面麻醉及局部麻醉,在尖牙嵴到第2雙尖牙間做一長約2.5cm左右的橫切口,對軟組織及黏膜全層實施剝離,待竇腔充分開放后,探查病灶范圍及性質,然后在上頜竇內側壁的前下方行一直徑約為2cm左右的圓孔,將竇腔堵塞后關閉切口,消毒后用無菌紗布包扎。②觀察組患者采用鼻內鏡下Messerklinger手術治療:對患者實施局部麻醉,常規消毒,使用鼻內鏡進行探查,以確定具體病灶位置,然后將鼻竇中病灶組織清除,必要時采取鼻道開窗進行徹底清除,用生理鹽水沖洗鼻腔,清除鼻內血液、組織等,然后應用鼻內鏡仔細檢查,待鼻腔內無殘留病灶后使用膨脹海綿進行填充。兩組患者術后均行常規抗感染治療3d,并于術后3d開始采用生理鹽水對鼻腔進行沖洗,共沖洗1個月。
1.3.2指標檢測方法:于術前、術后1個月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晨起空腹血樣,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2 (IL-1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嗜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ECP)、總免疫球蛋白E(TIgE)水平。檢測時嚴格按照檢測步驟進行操作。
1.4臨床療效評估:于術后1個月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估,臨床治愈:臨床癥狀消失,竇腔黏膜上皮化,復查見竇口開放理想,病灶消失;好轉:臨床癥狀減輕,竇腔黏膜上皮化,復查見竇口開放較好,見少量膿性分泌物,真菌性團塊消失;無效:患者各臨床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復查可見大量病灶。臨床總有效=臨床痊愈+好轉。
1.5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術后并發癥(局部感染、鼻腔黏膜紅腫、涕中帶血、面部麻木疼痛、牙痛)發生率;③術前、術后1個月血清炎性因子IL-6、IL-12、TNF-α水平;④術前、術后1個月血清ECP、TIgE水平。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100.00%)高于對照組(93.10%),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表4 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IL-6、IL-12、TNF-α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12、TNF-α水平明顯低于術前水平,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兩組患者血清ECP、TIgE水平比較:術前,兩組患者血清ECP、TIg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兩組患者血清ECP、TIgE水平明顯低于術前,且觀察組降低幅度明顯大于同期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血清ECP TIgE水平比較
FRS是耳鼻喉科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其發病率成上升趨勢。該病發病機制復雜,多數學者[6,7]認為其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鼻腔、鼻竇解剖結構異常或病變以及免疫抑制劑等藥物的長期使用有關。FRS起病隱匿,病情遷延難愈,導致患者機體長期處于炎性反應水平,可引發呼吸道感染、哮喘等病變,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手術是治療FRS的重要方法,能有效清除患者鼻竇內膿性分泌物、真菌團塊等,利于鼻腔通氣引流。傳統手術雖能有效清除病灶,但其具有創傷大,術后并發癥較多,易復發等缺陷,不利于患者康復。而隨著內鏡技術日漸成熟,鼻內鏡技術也被廣泛應用于FRS的治療中。鼻內鏡技術可將鼻內術野放大,使術者具有一個清晰的視野,利于鼻內病灶的清除,且不傷害鼻內其他組織,能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而且鼻內鏡技術產生的創口小,也利于患者術后的康復,與楊娜[8]研究結果相似。這進一步證實該手術方法治療FRS療效顯著,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炎性反應與FRS的發生、發展及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IL-6、IL-12、TNF-α均為人體中十分重要的炎性因子,能靈敏分反應機體炎性反應程度。當患者機體產生炎性損傷時,血清相關炎性因子表達水平可顯著上升[9]。IL-6是由單核細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對T細胞具有調節作用,能促進機體的免疫應答功能,還可與TNF-α共同形成炎性介質,損害細胞組織;TNF-α自身即具有多種促炎癥生物活性,可誘導多種炎性因子的表達;IL-12則能調節人體的免疫機能,通過促進Th1細胞的發育和增值而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此外IL-12還能促進T細胞和NK細胞增值。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IL-6、IL-12、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手術方法治療FRS可減輕患者炎性反應,促進患者康復進程。分析原因猜測可能由于觀察組手術方法能有效清除鼻內病灶,改善患者鼻內通氣環境,改善鼻內缺氧狀況,促進炎癥緩解。
FRS是由真菌與鼻黏膜結合所導致的Ⅰ型及Ⅱ型變態反應,ECP、TIgE是反應患者機體變態反應的重要指標[10]。其中ECP為一種強堿性蛋白,常參與機體一系列變態反應過程,可反應嗜酸性粒細胞(EOS)活化程度。TIgE在正常生理狀態下表達較少,但在一些變態原刺激下其表達水平則會明顯升高。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ECP、TIgE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該手術方法能有效降低ECP、TIgE水平,利于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主要原因可能為觀察組能有效清除鼻內病灶,且其術后創口小,能減輕其炎性反應。
綜上所述,鼻內鏡下Messerklinger手術治療FRS患者療效顯著,能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減輕血清炎性因子及ECP、TIgE水平,促進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