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英
摘 要:幼兒園數學教育屬于啟蒙教育,因此我們不能只是單純地進行數學基礎知識的教育,而是要采取多種措施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探究的水平,為他們搭建體驗的平臺。而幼兒數學教育生活化與游戲化改革,有效滿足了上述改革要求。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我們通過生活化、游戲化的實踐與探索,實現了“學中玩,玩中學”的目的,有效提高了幼兒數學教育的效果。對此,本文將進行詳細闡述。
關鍵詞:幼兒園;數學活動;生活化;游戲化;策略
“數學”活動生活化,為孩子們提供了最為感興趣的操作材料與學習內容,滿足了他們探究熟悉的生活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我們從孩子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切入,引導幼兒主動發現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進行交流,在幼兒園一日活動中學習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游戲化改革,延長了幼兒游戲的時間,增強了數學活動的趣味性,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了他們在數學活動中的參與度,因此我們應該設計趣味性強的游戲,有效治理“小學化”傾向,豐富數學教育的形式,讓幼兒感受到參與數學活動的樂趣。
一、數學教育回歸生活,讓教育自然而然滲透
(一)主動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來源于我們熟悉的生活,同時我們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數學知識,所謂生活化教學,即從生活中來,再回歸生活中。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和提高幼兒實踐能力,與其絞盡腦汁、煞費苦心地在課堂上構建生活情境,不如直接采用真實環境滲透數學教育。在一日生活活動中,我們要有意識地滲透數學教育,將數學知識的學習與日常生活建立起聯系,實現自然而然地滲透,進行無痕教育。如在飯前指派幼兒輪流負責餐具的分發,要求他們根據班級人數確定所需餐具數目,班上的其他幼兒則負責監督和修正,及時指出分發者的錯誤;在分享零食、糖果時,也可采用相同方法,在班上選出幼兒負責分配,要求必須做到公平公正,保證每位幼兒得到數量相同的零食。若是不同零食的數量存在差異,無法做到均等分配,還可以采用換算制,如一塊奶糖可充當兩塊水果糖,在此過程中,幼兒的等效替代思想與創新能力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又如午后教師帶領孩子們在操場邊散步時,孩子們的心情是愉悅的,此時引導孩子們學習數學知識,可以由“讓我學”變為“我要學”,一般情況下,孩子們都會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如我們讓孩子們數一數操場上有幾棵樹,種植區有幾種植物,幾盆花,每盆都開了幾朵花;或者在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引導孩子們觀察教室的主題墻大概有多長、有多高;不同游戲區里的展示架哪個高、哪個矮;自己今天參與了幾個游戲區的游戲,在建構游戲中搭建了幾個作品;今天中午自己吃了幾個小饅頭……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無處不在,只要孩子們用心觀察,隨時隨地都可以發現數學問題,并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當然我們也可以捕捉生活中孩子們感興趣的點,然后由此出發,提煉出生活化的數學素材并運用于教學活動中。
(二)在生活中培養數學思維,運用數學語言表達。數學最重要的是思維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滲透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并引導孩子們學習使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以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增強他們運用數學的能力。如有一天,莫菲(化名)跟老師說:“老師,我媽媽買了很多芒果和火龍果。”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孩子用數學語言和數學思維來表達生活中的現象與自己的想法:“那么,你媽媽一共買了幾個芒果,幾個火龍果呢?”“4個芒果,3個火龍果。”如此反復地訓練,當再遇到這些事情時,小朋友們就會這樣跟教師說:“我媽媽今天又買了8個蘋果和2個火龍果,一共有10個水果。”當然,教師也可以主動組織這種談話活動,讓孩子們圍繞生活中的數學進行“聊天”,因此而實現滲透式教育,在了無痕跡中培養他們運用數學語言表達交流的習慣與能力。
(三)整合不同領域活動,滲透數學教育。幼兒園提倡綜合教育,在五大領域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要以不同的活動為載體,對五大領域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進行滲透式教學,體現教育的整體性,培養完整的兒童。如在體育課程中,教師要借助體育活動滲透數學教育的內容,像有的教師會通過體育活動準備環節滲透數學教育,“甜甜(化名),幫我搬3個拱門”“請你幫我拿6個圖形框”“咱們班今天來了幾個女孩,幾個男孩”“‘果果(化名)站在誰的前面”“青青(化名)站在第幾個”,等等。讓孩子們和老師一起開展體育活動準備工作,不但可以調動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同時還能鞏固所學數學知識。當然教師還要把握數學教育的難易程度,如果太難,也容易使孩子們喪失信心,失去學習的興趣。
二、數學課程游戲化改革,有效治理“小學化”
(一)數學與游戲整合,增強課程趣味性。在幼兒園傳統的數學教學中,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關注知識的傳遞,并通過機械訓練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數學知識。活潑好動,抽象思維、邏輯思維都不發達的幼兒,很快就會對“小學化”的教學方式產生反感,并失去繼續學習的興趣。為此,我們順應數學課程游戲化改革的潮流,將數學學習與游戲結合起來,不但增強了數學課程的趣味性,同時延長了孩子們游戲的時間,營造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如在學習簡單的加減法時,教師引導孩子們玩開火車的游戲,在游戲中每人都拿一個數字,通過與小伙伴手里的數字進行加減得出另一個數字,然后把結果交給教師。此時,教師只要知道其中一個小朋友手里的數字,另一個小朋友手里的數字也就知道了,每每孩子們就會發出疑問:“老師,你怎么知道她手里是這個數字?你猜對了!”在輕松愉悅的趣味游戲中,孩子們大膽提問,充分體驗了參加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數學與游戲融合,體現幼兒主體地位。在數學與游戲融合過程中,孩子們會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這與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教學模式相比,更能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如在學習數字6的組成時,有的教師設計了超市購物的數學游戲,在游戲中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6”的組成,而是讓他們在將商量價格不斷地組合中,形成了對6的組成的認識。在游戲中,孩子們遇到疑難合作探究,主動探索未知的知識,時刻保持積極探究的心態,充分發揮了他們的學習主體性。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通過數學教育的生活化與游戲化改革,讓孩子們在親身體驗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讓他們體驗數學的重要性與運用數學的樂趣。為此,我們在幼兒數學教育中,嘗試數學活動的生活化與游戲化,滲透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思想,幫助幼兒體驗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引導他們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熱情,增強了他們學好數學的信心,推動他們自主探究。本文結合幼兒數學教育實踐,對數學活動生活化與游戲化進行了詳細探討,為相關研究與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三)數學與游戲融合,提高幼兒參與度。單方面的知識灌輸會使課堂枯燥無味,不利于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也不能使他們充分參與到課堂當中,采用數學教學與游戲融合的方法,可促使幼兒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體驗學習與探究過程的快樂,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積極性,提高授課效率。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設備與色彩鮮艷、結構簡單的教具構建某些特定場景,將數學問題融入其中,鼓勵幼兒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例如學習基礎數數時,可假定教師為“菜市場”,以“買菜”作為教學背景,讓幼兒統計菜籃中的蔬菜種類與數量,列出購物清單;還可以用課桌、板凳等拼湊出一條“河道”,在“河流”中放置不同顏色的玩具,讓幼兒數數“小鴨子”“小魚”分別有多少。
參考文獻
[1] 劉云敏.課程游戲化背景下幼兒園數學教育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教育觀察,2018,7(06):60-62.
[2] 徐燕.如何在數學活動中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1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