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峰
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 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常態對國企紀檢監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立足于新形勢,切實性的落實紀檢監察工作、從嚴治企, 推動企業的可持續化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文章在論述國企黨委主體責任及紀委監督責任的基礎上,就如何落實國企紀檢監察工作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關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全面從嚴治黨;國企;紀檢監察;策略
0引言
國有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在提升國民經濟水平、維系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已趨于新常態的今天,國企在不斷發展的同時領導貪污腐敗問題也日益突出。基于全面從嚴治黨的新需求,落實紀檢監察工作, 推動國企的健康化發展,為現階段的一項迫切任務。
1注重政治建設, 由思想認識上凝聚人心
在全面從嚴治黨的實踐中,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首先肯定了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作用,將一切黨的內部矛盾歸納其中,力求從根本上落實從嚴治黨的目標。注重政治建設,需要基于當前的腐敗問題挖掘深層次的政治問題,由源頭上入手規避腐敗問題的發生。將政治思想建設落實到具體的紀檢監察工作之中,首先應明確政治建設的價值所在, 以嚴明的政治規矩與機制體系作為支撐,充分的調動企業內全體黨員干部及員工的思想,使之的實際行動與黨中央的部署要求達到和諧統一。特別是國企領導干部,要求其在工作實踐中需要樹牢“四個意識”, 由思想上自覺,行動上主動,為國企職工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以推動企業各項經營工作及任務的順利展開。
2抓住“關鍵少數”, 在具體工作中強化執紀監督
站在監督的視角進行分析,“一把手”的違紀及作風問題極其容易引發催化、連鎖反應, 嚴重的會擴大成區域性、塌方式的腐敗。簡而言之,領導干部的職權越大,其潛在性的腐敗性威脅也就越大,對其的監督力度便需要進一步強化。就國企而言,切實性的強化執紀監督,以促使紀檢監察工作效力的發揮,可由如下幾點入手:其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充分的尊重人權,貫徹實施民主集中制,重點監察決策程序;其二、確保紀檢監察部門與企業所屬的其他權力部門以相對獨立的形式存在, 為紀檢監察者提供一個較為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其以一個公平公正的視角客觀的審查問題;其三、適當的進行明察暗訪或信訪舉報工作,在面對問題時由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做到“一案雙查”, 對于已經“有苗頭”的腐敗問題嚴厲打擊,打造出反腐倡廉的工作氛圍。
3以壓力傳導驅動“兩個責任”的落實
“兩個責任”,即黨委的主體責任、紀委的監督責任。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中,落實“兩個責任”為之中的重要內容。促使國企紀檢監察工作效力的充分發揮,強化考核是關鍵。其一、規范責任清單, 在具體的工作中實行目標責任清單管理。將黨風廉政作風考核與領導干部的直接利益相掛鉤,做好監察工作。借助有效的考核方式切實性的落實“主體責任”;其二、遵從挺紀在前的基本原則, 強化紀檢監察工作效力,尤其是在“三重一大”事項的決策問題上需要加強監督力度,并積極的接收基于“黨風廉政意見”的反饋。在決定是否提拔干部時,紀檢部門需要就干部的個人作風加以審查、出具意見, 切實性的將自身的監督責任發揮出來。除此之外,也需要注重制度的建設工作,結合實際需求與黨、國家的方針政策建立并健全可行性較強的紀檢監察工作機制,并以此為基準,做好考核及監督工作, 協調好“兩個責任”的關系,使之同向發力。
4自身建設,強化紀檢監察隊伍的整體素質
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國企紀檢監察工作效力的充分發揮離不開一支綜合素質強的紀檢監察隊伍。對此,國企需有意識的強化人員的政治素質及業務能力, 才可順應新常態下基于紀檢監察工作的高標準。在這一過程中,以提升紀檢監察人員的履職能力為根本目的。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做好人員配備, 選拔個人政治素質佳、業務能力優良的人員負責紀檢監察工作,并指派專門的干部進行隊伍的領導工作;應當強化紀檢干部的再教育工作,通過內訓及外訓的開展, 可有效的提高紀檢干部的綜合素質與個人水平,從而確保紀檢監察工作的有序進行。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另一方面,需注重紀檢干部的紀律建設。由平時的具體工作入手,規范干部的舉止及言論,使之可起到良好的帶頭作用,要求紀檢干部能夠以身作則落實企業的一系列規章及制度。
5結語
綜上所述,全面從嚴治黨背景下,紀檢監察工作對于國企的發展而言尤為關鍵,在規避黨員腐敗及廉潔作風的建設上有著積極影響。對此,紀檢監察工作人員及相關負責方應當基于實際的問題進行分析,采取積極有效的策略落實此項工作,推動紀檢監察效力的有效發揮。
參考文獻
[1] 李思敏,新常態下國企紀檢監察工作的思考與探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93+195,193+195
[2] 楊紅.新常態下改進企業政工和紀檢監察工作的途徑分析[J].環渤海經濟望, 2017 (08) :89.
[3] 劉修玉, 宋奎, 張笑通.淺談如何做好新形勢下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J].經營管理者, 2016, (7)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