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黎
首次明確提出要把國有資產管理放在與資金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優化新增與資產配置相關的預算編報審核機制,以存量制約增量,以增量調整存量,提高資產配置的科學性,此舉強化了國有資產管理責任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形成管理合力。與此同時,該制度明確了行政事業單位計提折舊的資產已不僅局限于固定資產,公共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等資產同樣需計提和補提折舊。將這些游離于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監管之外的資產納入了固定資產監管范圍,有效整合了國有資產的完整性,并把“共治”理念引入國有資產管理,喚醒沉睡資產,挖掘和激發了存量資源的潛力。
《政府會計制度》與原制度相比,最大的創新和變化就是全面確立“實提”折舊的政策。在以往的舊制度中,事業單位在計提折舊時只沖減非流動資產基金科目,而非實際計入支出或費用科目。而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中,要求固定資產應計提的折舊根據用途直接計入當期費用或者相關資產成本,將以前的“虛提折舊”變為“實提折舊”,此變化可以更加客觀真實反映資產價值,推進政府成本會計核算與管理,對權責發生制下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都相當有利。同時,此制度還對固定資產折舊計提的使用年限和范圍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按各類資產特性調整了折舊年限,并規定了固定資產應當按月計提折舊,當月增加的固定資產,當月開始計提折舊;當月減少的固定資產,當月不再計提折舊。此變化體現了權責發生制下會計核算基礎的要求及會計穩健性原則。《政府會計制度》對固定資產核算調整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更加清晰、透明,也更能反映出固定資產自身的經濟價值,對資源分配是十分有利的。
在新政府會計制度下,現階段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四點不足:第一,事業單位現有的大部分財務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較低,難以滿足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實際需求。目前,大部分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會計人員都沒有經過較為全面、系統的專業培訓,其不僅對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認識和了解不足,自身現有的業務水平也無法完全勝任當前的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第二,事業單位中有關固定資產管理的資源配置職能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原因主要是因為事業單位在制定固定資產的采購及安置計劃時,對單位固定資產使用情況沒有進行較為詳細全面的調查,制定出的計劃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再加之資產采購流程也不規范,致使單位部分固定資產重復購置而閑置,固定資產浪費情況較為嚴重。第三,事業單位整體的固定資產管理基礎較為薄弱,資產管理崗位沒有落實,資產使用和處置管理不夠規范,資產信息不準確不全面,再加之欠缺相應的監管部門,導致整個單位內形成了一種“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重程序,輕監督;重操作,輕評估”的固定資產管理局面,導致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比較混亂。第四,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制度沒有落實,其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其一,固定資產管理機構設置不合理。在很多事業單位內,其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都由財務部門兼管,一般沒有設立專門機構和人員,資產管理崗位職責沒有明確,導致權責不清;其二,固定資產普遍存在賬實不符的現象。部分事業單位都存在有實無賬、有帳無物、或賬實不對應的問題,有些單位資產實物管理部門的固定資產登記采取的還是手工臺帳的方式,與財務賬薄之間的核對比較困難,增加了資產盤點難度,形成了實物臺帳和會計賬目相脫節的現象,這勢必會造成賬實不符,家底不清的局面;其三,單位內部沒有針對固定資產管理的監管機制。事業單位內部沒有一套針對固定資產購置和使用工作的、較為科學完善的監管制度,單位整體對監管工作的重要性沒有一個較為深入的認識,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過于散漫。
第一,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內控制度進行改進和完善。比如本人所在的事業單位近年經過開展全面資產清查和新政府會計制度改革后,首先健全了單位資產管理內控制度,明確了分管的領導,對財務部門和固定資產管理部門的職能也進行了明確區分,設立了資產核算、使用和歸口的部門。同時,單位還根據管理權限和責任的不同設置了不同的崗位,并根據各部門職權范圍的不同制定了各自的管理辦法。另外,相關人員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了核查,并按相關規定開展資產賬務實地核對工作,以保證賬務記錄與實物情況相符。自從加強了內控制度管理后,本單位在資產管理方面明晰了崗位責任、理清了職責邊界,相關部門和人員真正做到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大幅改善了以往資產信息不準確不全面、賬實不符、家底不清等混亂局面。第二,健全資產審核監督機制。在單位內部設置專門的固定資產管理監督小組,該小組主要負責對固定資產從購置到報廢的整個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并對固定資產的實際價值進行評估和核實,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避免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的流失。本人建議和單位主管部門及財政部門共同完善監督機制,并保證每項國有資產有償使用和資產處置的公開、公平、公正。同時,還要監督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配置是否科學規范、公平合理、厲行節約、節能環保,并嚴格審批國有資產購置源頭、使用過程及處置結果,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把控,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
根據新會計制度,事業單位在對財務人員和資產管理人員專業素質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高,事業單位的財務人員需定期參與專題培訓和行業交流活動,全面規范和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在此過程中,財務人員要明確資產管理工作的規范要求,單位要強化內部流程控制,促進資產管理和財務管理相結合。對相關資產管理人員,事業單位內部可以組織學習資產管理內控制度,強化固定資產管理理念,并邀請業內專業人士開展講座培訓學習,以此提升相關人員資產管理的專業素質。事業單位最好能將資產管理工作納入績效考核中,將其和管理人員的考評和績效直接掛鉤,以此激發職工對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視,增強職工工作責任心。
在提高固定資產使用效率方面,事業單位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若事業單位內部固定資產的性能與單位實際需求不相符,則單位內部與此固定資產使用相關的工作人員在進行預算申請之前要對其進行充分的可行性論證。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在某些專項活動過后就閑置下來的固定資產,事業單位要想提高其使用效率,就需要構建一套較為科學完善的固定資產調配機制,以便對固定資產的整合和共享模式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另外,事業單位還可以參加一些正規的設備、儀器共享服務平臺,以便將閑置下來的固定資產共享給其他有需要的事業單位使用,從側面提高固定資產的使用效率。
隨著社會飛速發展,事業單位由于工作職能越來越多,所需的固定資產的數量和品種也在不斷增加,這給資產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困難。事業單位應運用現代化技術,引進先進的資產管理軟件,為資產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技術的扶持,以此提升資產管理的實際效能,實現集預決算、政府采購、財務核算、資產管理等集一體的信息交互與數據共享平臺,從而降低管理人員的工作強度,提高資產管理工作效益,增強資產管理的運行能力。對于事業單位而言,信息技術的優質高效運行能力,有助于為其資產管理帶來全面的發展,以此順應新會計制度的變革與發展的需要。事業單位還應運用信息技術建設配套設施,如配套的條形掃碼系統,并利用資產系統登記固定資產信息,給固有類資產張貼條形碼,運用掃條形碼查詢資產相關信息,以此提升資產管理的效能,降低人為失誤的可能性。
本文以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為中心,首先分析了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變化,然后簡要說明了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不足,最后提出了新政府會計制度下事業單位加強固定資產管理的措施,希望對現階段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開展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