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斯
(吉林警察學院,吉林 長春130000)
公安院校學生職業認同是對公安工作乃至公安事業的肯定性理解,是警校生促進自我成長成才的內生動力,決定著人才培養質量,影響未來新生代警察的精神面貌。當前,部分警校生存在職業信念弱化、學習行為惰化、責任擔當淡化的問題。新冠疫情來勢洶洶,應急防控過程中所展示出的中國擔當精神給當代青年大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下面分析重大公共事件應急防控中公安院校學生職業認同的價值引導契機,并從職業信念、職業價值、職業擔當三個維度入手研究當代公安院校學生職業認同引導優化路徑。
部分警校生對職業信念有所弱化,職業理想和信念對于他們而言有時比較空泛,而突如其來的疫情為他們上了重要一課。在重大公共事件應急防控中,醫護工作者、人民警察等各行各業的一線人員沖鋒在前,危難時刻中華民族所展現出的空前團結的愛國與擔當足以讓世人嘆服。在這種情懷和精神的引領下,公安院校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更為深刻,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思考,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思考職業理想,找尋職業信念。
對于部分公安院校學生而言,并未走入社會的他們對于職業擔當的內涵理解大多停留在理論教育層面上。而在重大公共事件應急防控中,他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人民警察用生命在一線拼搏奮斗,踐行使命擔當的過程,便對職業價值有了最直觀的感悟。典型的激勵能夠引導其對職業價值進行全新的審視與認同,建立起對人民警察的敬佩和作為人民警察的自豪情感,以此激發職業熱情,內植職業向往。
在重大公共事件應急防控大考中,人民警察用堅定的職業信念和過硬的專業能力完成了“守護國家和人民”的問答題,而警校生為自己選擇了“對警察職業擔當的換位認同”的思考題。人民警察在一線所展現出的過硬的業務能力與精湛的實戰技能,成為他們的向往和追求。這些都將成為他們下定決心努力學習業務、磨礪品質、鍛煉技能的內生動力,而練就過硬本領,才有肩負職業擔當的底氣。
高校要深入挖掘在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所展現出的空前團結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牢固樹立職業信念。一方面,以紅色實踐根植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因此,高校要以愛國主義實踐為抓手,組織開展以紅色教育為載體的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實踐活動,如“紅色之旅”學習參觀、黨(團)日活動、重走抗聯路、祭掃烈士陵園等。要引導當代警校生樹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時刻牢記人民警察職責,將職業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為成為一名忠誠警魂的合格警察而不懈奮斗。另一方面,開展黨性教育,提升學生政治素養。要注重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有效開展黨性教育。線下可將政治理論學習納入常態化軌道,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線上可利用黨支部微信群及“學習強國”等手機APP,引導學生系統學習黨的最新政治理論知識,強化“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積淀涵養一名人民警察應具備的政治素養。
要建立“學思悟行”四位一體的典型宣傳模式,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重大公共事件應急管理中涌現出的公安模范典型。第一,搭建多元化宣傳平臺,讓學生熟知先進典型的事跡。充分利用學生關注度高、接受度高的校園微信公眾平臺與官方微博等微媒體進行廣泛宣傳,在微媒體平臺上設立“典型宣傳專欄”,并開設留言通道,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先進典型的學習,增加學習的互動性、自覺性。第二,發揮思政課教學主渠道作用,讓學生深入理解先進典型的“精神”。充分利用思政課平臺將先進典型的精神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學生將思政課學習的最新政治理論知識與身邊典型的實踐結合起來進行理解與思考,通過思考對其背后的職業精神有全方位、多角度的正確認識。第三,鼓勵自發組建宣講團,讓學生身體力行講好先進典型的“一線故事”。要鼓勵在一線奮斗過的學生自愿者組成志愿宣講團,深入全校各支部黨小組進行分享,讓更多警校生對一線工作感同身受,對職業價值產生多角度認知,進一步激發其公安職業熱情。同時,還可以邀請先進典型走進校園近距離講述奮斗歷程,表達內心的所感所想,讓學生近距離感受警察的職業責任與歸屬感,以共情的方式獲得職業情感共鳴。
重大公共突發事件是對公安機關應急指揮調度和作戰能力的一次全面檢驗,在大考面前,勇于擔當的底氣就來源于良好的心理素質與過硬的業務能力。作為公安隊伍的后備人才,要想擁有“關鍵時刻頂得上”的職業擔當,就要在平日里扎實學習專業知識,磨礪實踐能力,培養作戰技能。第一,高校要以培養全能型公安人才為根本,優化專業課程體系。一是以法治公安為導向,建立法治思維。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與公安工作密切相關的基礎性、程序性、實用性法律法規,讓學生強化依法履職的規范意識,逐步具備科學規范化執法的能力。二是以智慧公安為導向,優化信息運用處理課程體系。加快推進公安信息化建設,實現現代科技與政法工作深度融合是公安工作的根本方向,也是對公安院校大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導向。因此,公安院校要以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為需求導向,引導學生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科技領域學習與探索,為打造智慧公安儲備專業人才。第二,以打造實用型公安人才為方向,拓寬實踐參與路徑。一要廣泛開展警務志愿服務實踐。結合公安院校特色,以重大節日、活動為契機,有計劃、分批次讓公安院校學生參加安保維穩實踐活動,在實踐中研究安保工作的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與訓練,切實提升實際工作能力。二要集中組織專業性實習。立足學以致用的根本方向,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與基層派出所溝通為學生安排專業實習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基層一線的鍛煉中進入警察角色,學會換位思考,全方面提升業務能力。第三,以塑造作戰型公安人才為目標,完善實戰技能課程。一要明確警務實戰技能的內容。主要內容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技能。一般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思考能力、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特殊技能主要包括警務實戰的語言和姿勢、警務實戰的挪閃和解脫、警務實戰的步法和移動、警務實戰的自我保護等。二要完善實戰技能課程設計。探索理論與實戰緊密結合、教師與教官融合一體的實戰化課堂教學新模式。在培養學生的實戰技能時,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動“警察理論”向“警務實踐”的轉化,保證專業課教學質量,培養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優秀公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