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永權
(甘肅省通渭縣第三鋪初級中學,甘肅 通渭743300)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等教學理念,至今依然在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生活教育理念闡明了教育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契合新課標下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將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語文教學,有利于學生高效理解語文知識,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在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精神,增強學生的民族凝聚力與文化認同感。教師在教學中貫徹落實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與自然的情感,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熱情。例如,在教學《曹劌論戰》時,教師通過滲透生活化教育模式,可讓學生了解弱軍戰勝強軍的有名戰例——長勺之戰,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過零丁洋》時,可以讓學生體會作者危難之際依然心系國家命運的家國情懷。這些內容都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體會和感受到的,教師基于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語文科目與歷史、與現實之間的緊密聯系。此外,教師將生活化實例、情境以及實踐融入語文課堂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輔助學生理解相關語文知識,還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由此可知,生活化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將生活化教學模式融入語文教學,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情境創設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要摒棄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結合語文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加強語文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引導和鼓勵學生深入而仔細地觀察現實生活場景。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可以聯系日常生活實際深度體驗和領悟語文教材涉及的景觀、人物以及故事等知識,從而深刻理解語文教學內容包含的思想情感。在實際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挖掘與學生生活實際具有緊密聯系的內容,以此為突破口,靈活地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這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具有積極意義。
例如,《背影》是現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這篇散文敘述的是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大學,父親送他到浦口火車站,照料他上車,并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腦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親替他買橘子時在月臺攀上爬下時的背影。作者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這篇散文包含的思想情感,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氛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留意過父親為你做過這樣細小的事情嗎?你當時有沒有被感動?我能理解你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容易和父母較勁,以此昭示自己的成熟。希望你們可以體會父母的關愛,在他們疲倦的時候端杯熱茶,給他們捶捶背,盡你們所能回報父母的恩情。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恩之情,懂得理解和孝順自己的父母。
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將思緒回歸課文,鼓勵學生立足作者的視角思考文章包含的真實情感:作者在看到自己父親蹣跚的背影時,心理有什么變化?教師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理解課文所包含的深沉父愛,捋順文章的情感脈絡,實現語文知識的內化。
語文教材包含許多生活化素材,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化教學素材,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深入挖掘生活化的教學內容,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內容,用來構建師生溝通交流的通道。教師深入挖掘與運用生活化教材內容,可以讓學生深刻理解與掌握所學的語文教材內容,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與熱情,這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手段。
例如,《醉翁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的一篇散文。它的思想意脈是一個“樂”字,“醉”中之樂,它像一根彩線聯綴各幅畫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猶如設了張本,作者就根據這樣的“意”寫了秀麗的“境”,從而達到情與景的交融,意與境的相協。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這篇散文時,可以適當地拓展文章內容,融入古代文人春游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古代文人的宴飲之樂與賞景之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在恰當的時機組織一次郊游,讓學生真切體會和感受歐陽修筆下的“樂”趣,這有利于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效率,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
為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教師要布置生活化的語文課后作業,滿足學生的自主學習需求。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課后習題布置作業,容易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讓學生逐漸失去寫作業的興趣。教師除了布置書面作業,還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為他們設計一些貼近生活實際的實踐任務作業。學生在完成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從課堂走進現實生活,在生活實踐中體會、感受和應用語文知識,并借助語文知識的實際應用提升文學修養。
教師要注意作業形式的多樣化,尤其是要徹底轉變以往單一化的書面作業形式,積極地應用生活化的作業形式,如可以指導學生以自己身邊的人為研究對象,描寫人物的形象特征,并要求學生提供所描述人物形象的小視頻。教師借助這種生活化實踐作業的設計與應用可以讓學生共同評價所描述人物形象是否準確、到位,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又如,《我為什么活著》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思想隨筆,也是一篇思考關于人生終極問題的散文。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傾注了自己對于人生、生命價值等一些哲學命題的思考,并在思考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全文短小,層次分明,充滿理性的力量,字里行間透出思想家博大的情懷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的語文知識思考:在這篇文章中,作者為什么活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實踐性作業,如讓學生仔細思考自己為什么而活著,并借助社會實踐活動調查“人為什么而活著”。這些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有效深化學生對所學語文知識的理解,并最終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此外,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要注意結合德育相關要求以及新課標下語文教學要求,為學生布置貼近生活的實踐作業,如布置戶外寫生類、自主賞析類、實踐探索類等多種類型的作業,借助這些實踐作業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總之,生活化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是構建高效語文課堂的重要教學手段。為了在語文教學中順利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從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深入挖掘生活化的內容,科學布置生活化的實踐作業,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