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清海
(甘肅省鎮原縣殷家城鄉北岔小學,甘肅 鎮原744513)
新課標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培養學生基本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數學創新思維的培養離不開數學能力、數學素養的提高。對此,教師應當發揮學科優勢,立足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實踐,不斷優化教學模式,革新教學理念,分析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科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何為創新?具體來說,作為生產生活的主體,人在生產、生活期間所形成的各種新思想、作出的新行為等都屬于創新,創新的本質是變革、進步、突破。由人類文明發展路徑可知,創新是人類進行社會活動的重要特征,可以充分體現人類文明的深厚力量,為社會進步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從學生發展的角度講,創新指的是學生個人的思想創新,也就是讓學生在現有基礎上形成新的思想和理念,創造出新的事物。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體現在其觀察、思考、歸納總結等方面能力的不斷提高,可以理解為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屬于一種知識創新活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創新意識,并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前提下適當地進行延伸訓練,探索更多的學習、思考模式,有效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在基礎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數學學科是一個主陣地,所以,教師應在各個階段的數學教學中融入創新能力培養理念,在教學期間通過組織各類實踐活動,創新教育模式,積極探索、合理引導學生,讓學生更好地將學科知識轉化為數學專業能力,從而激發創新思維。但在實踐中,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教師依然將學生的學習成績視為判斷學生學習成果的基本依據,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僅是作為一句空喊的口號,并未落實到教學實踐當中。在教學中,這些教師仍以理論知識的講授為主,教學內容非常局限,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學生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同時,受教師教學思想的影響,學生也將追求更高的考試成績作為學習目標,這不利于發散思維的培養。對此,教師應當轉變教學觀念,認真對待新課改的要求,明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學目標,結合教學情況,針對性地制訂教學計劃,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的提高。
教師自身首先需要形成創新思想,并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教學目標有正確認識,要以傳授知識為立足點,從教學模式、教學理念等多個方面進行突破,樹立創新指導理念。新課標指出,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予以引導,扮演組織者、合作者的角色。一直以來,在數學課堂上,學生都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在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的情感被禁錮,嚴重限制了思維發展,自然也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所以,教師應當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關心和認可,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對教師多一些信任,從而愿意和教師分享自己學習上的問題和疑惑,真正將教師當成學習上的朋友和伙伴。由此,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也能夠積極發言、提問,表達自己的想法,勇敢地進行實踐和探索。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應盡量多地用一些激勵性語言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增加學生信心,營造和諧的創新氛圍,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索獲取知識,更多地感受成功的樂趣。
有問題才有學習,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可以說,“疑”是學習的驅動力。學生的自主思維是建立在疑惑的基礎上的,正所謂“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以,要讓學生產生疑問并進行思考。同理,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提出疑問是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前提和基礎。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善于提問的習慣,讓學生形成自己的主觀意識,不盲目相信權威,而是養成通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探尋問題答案的習慣。由此,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鍛煉,可以將學習到的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并進行靈活應用。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提問,如在教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時,有學生會問,“是否可以結合曾經學過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對于這個問題,教師可以不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將學生分組,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動手實踐的方式探尋公式之間的聯系,最終形成對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直觀的理解和認識。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帶著問題相互交流和探索,并以動手實踐的方式推導、求證,能涉及課本知識以外的內容,使思維得到延伸擴展。
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出這樣的觀點:如果教師不能通過適當的引導讓學生進入到情緒振奮、思想高亢的狀態就開始進行知識的傳授,則學生會以冷漠的態度對待整個知識傳授的過程,沒有情感投入的腦力勞動會使人疲倦。所以,教師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問題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的大腦保持積極、活躍的狀態,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的創新思維提供動力。以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如在教學“面積含義”時,教師可先向學生展示兩張不同大小的長方形卡紙,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將這兩張長方形卡紙比作猴王要分配給大、小兩只猴子的兩塊菜地。大猴子著急先挑了一塊長、寬分別為5米和1米的菜地,而小猴子只能分到剩下一塊長、寬分別為3米和2米的菜地。教師請學生思考、計算兩只猴子誰的菜地面積更大。學生結合故事情境進行思考,對長方形面積有了更加直觀、形象的理解,從而能夠靈活地運用公式快迅計算出兩個長方形的面積,比較出兩個長方形的大小。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持續優化教學策略,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積極發掘教材中有價值的因素,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如在完成“平均數應用題”的教學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解答這樣的數學題:小月家最近三年的用水量分別是210噸、180噸、240噸。那么,小月家平均每年用水多少噸?本題的解法是將每年的用水量相加,再除以3,得出小月家平均每年用水量是210噸。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換一種思考方式,即把握關鍵因素“3年”和三年中每年的用水量,首先忽略用水量處于中間的一年,即210噸,然后用最高用水量240噸來補足最低一年的180噸,剛好得到兩年用水量都是210噸,與處于中間年份的用水量相同,同樣可以得出平均每年用水210噸的結果。教師通過發掘和創造關鍵因素,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制訂教學計劃,創新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認真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