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斌
(江蘇省海門市能仁小學,江蘇 海門226100)
數學較抽象,需要學生掌握數學符號、數學專業術語的含義,理清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的關系。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讓學生通過探討題目中的基本邏輯關系,準確表達常量、函數、圖形符號等數學內容,不斷提高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語言包括數學概念、術語、符號、式子及圖形等。學生在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時,要嚴謹、專業、規范,以方便后期運算及思考。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數學知識點,有利于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形成系統的數學知識框架。教師要在教學中強化學生的思維訓練,讓學生用簡潔明了的話語表述數學理論,加深學生對函數、圖像、代數等理論的理解。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讓學生的條理更加清晰,有利于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抓住題干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但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認為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不重要,片面地認為數學教學的重點是習題,成績是學生數學能力的唯一衡量標準。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出一種輕松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思考,提高學生的發言頻率,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教師可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讓學生敢于表達所思所想,但要注意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糾正學生語法錯誤及邏輯錯誤,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準確性。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簡易方程的定義”時,教師提出問題:在等式的兩邊同時乘以一個相同的自然數,等式的結果會發生改變嗎?針對這一問題,學生可在具體題目的計算中進行深度思考,寫出等式的基本定義,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這一問題所涉及的知識點,說明等式結果的變化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定的示范,要求學生分析所表達知識點的邏輯關系,讓學生理解“有因才有果”,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理論的掌握程度,加強學生的語言邏輯訓練,讓學生在系統的訓練中體會嚴謹的數學語言。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側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題的解題思路及解題方法,讓學生通過鞏固記憶形成數學語言習慣。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對所表述的內容進行提煉,進而提高學生數學語言的嚴謹程度。例如在各長度單位的使用中,教師要讓學生扎實掌握米、厘米、毫米之間的換算,讓學生在寫結果時一定標注好長度單位名稱。
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數學邏輯、數學語言能力的引導及培養,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及探究意識。
第一,語言邏輯培養。教師通過培養學生的語言邏輯,讓學生掌握規范的語言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先利用規范的語言表述出數學知識點,然后引導學生多次模仿,讓學生通過模仿訓練掌握相關數學理論及數學內容。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分數的基本認識(一)”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表述分子、分母的基本定義,讓學生說明分式什么時候有意義,什么時候無意義,并舉例說明。學生A的表達是:只有當分母為0時,分式才沒有意義,因此分式的分母不為0時,分式是有意義的。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分數的內容,讓學生利用規范的語言說出分數加減、乘除法的規則,分數大小的比較方法。比較分數大小有兩種方法,即同分母比較和異分母比較。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的分析思路:在比較分數大小時,先看分母是否相同,若相同,比較什么,若不相同,需要比較什么。教師也可以讓某一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說明,在反復、系統、完善的訓練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良好的思考環境,不斷規范學生的數學語言,加深學生對數學理論的理解,讓學生明確數學解題思路。
第二,質疑提問,進行反思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現在的學習內容,然后讓學生對質疑部分進行思考與探究,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掌握數學學習中的難點及重點。在教學中,教師要對某一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大膽設問,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及思路,不斷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利用平行四邊形的模具,讓學生通過移動模具,探索平行四邊形移動的規律。此時,某位學生對移動過程產生了疑問:如果移動過程中,兩條相鄰的邊形成了一個直角,那么,這個平行四邊形會有什么變化呢?此時,教師可要求其他學生同時進行這一操作。學生在探索中發現,如果平行四邊形移動時相鄰的兩條邊形成直角,那么必將會形成一個長方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證,不僅能讓學生學習到數學語言的表達方式,還能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第三,實際操作,總結探索。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數學解題邏輯,進而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能力。由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動手實踐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可根據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的關系,合理設問,要求學生分析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正方體的棱長有什么關系:試想一下,當長方體發生什么變化時,可以變成正方體?教師讓學生利用裁紙的方式進行探究。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剪開了一個長、寬、高分別為4厘米、3厘米和5厘米的長方體以及一個棱長為3厘米的正方體。學生列出了長方體及正方體的基本概念,然后通過對比發現,當長方體的所有棱長都相等時,就變成了正方體,進而得出結論: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學生利用剪紙的方法,在對比中發現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對數學語言的理解。
教師應利用生活中常見的案例,讓學生說出這些案例所涉及的數學知識點及數學理論,讓學生在模擬情境中進行思考探究。例如在蘇教版“圓”的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齒輪、車輪、滑輪組等物體為什么是圓形的,如果變成正方形或者三角形,會對生活產生什么影響?在教學蘇教版“百分數”中的百分數理論時,教師可給學生出示銀行利率的算法,包括年利率、月利率計算規則等。在教學蘇教版“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教師可引入超市收銀環節,讓學生模擬購物,計算商品的總價格,分析找零是否正確??傊處熆梢詫⑸钋榫橙谌雽嶋H教學中,并以此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利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可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讓學生在問題探究、質疑反問的過程中掌握數學語言的表達方法,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完善的教學計劃,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更新教學方式,將生活情境融入數學教學,讓學生逐漸掌握正確的數學語言使用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