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愛玉
(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實驗小學西校區,江蘇 南京210012)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數學活動經驗列入課程總體目標,強調學生應“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這就表明積累活動經驗成為數學教學中不能忽視的方面,要引起廣大教師的重視。因而數學教師要注重設計數學活動,不但要努力讓學生“動”起來,還要讓課堂“生動”起來,促進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要具有“目的”,即數學課堂中組織學生進行的活動要有清晰的數學目標,沒有數學目標的活動不能稱之為“數學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數學課堂有很多動手操作的活動環節往往呈現這樣的景象:活動過程比較熱鬧,學生特別積極主動地操作,玩得高高興興,活動結束時還意猶未盡;但是教師組織學生對數學活動進行討論和總結的時候,有的學生沉默了,有的學生參與了活動,但不能反思自己是怎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不清楚從中得到哪些和數學有關的活動經驗。這樣的活動更多地是讓學生身體“動”了起來,并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思維“動”起來。
例如教學“認識千克”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稱量活動,如掂一掂一袋紅棗和一袋薯片的重量,然后用秤量1袋紅棗的重量,再讓學生動手稱出1千克物品以及自己書包的重量。這個過程教師一定要注意把控教學目標,否則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整節課就是不斷操作,學生從一個活動到下一個活動都是聽從教師的指令,至于為什么要稱紅棗重量之后再去動手稱1千克物體,然后再去稱書包的重量,學生并不清楚。這樣一來看似熱鬧的課堂并沒有真正達到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目標,把握課堂節奏,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邊思考邊操作,而不是盲目地讓學生“動”起來或者讓課堂熱鬧起來。
數學活動要具有“順序”,即組織學生進行的活動要嚴謹有序,不能任由學生自由活動。如果組織數學活動不能做到活動目標清晰、分工明確、次序井然,那么活動就不僅達不到數學活動要求,還會造成浪費課堂時間、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
數學活動的有序分兩個方面。一是數學教學方面要有序,即依據數學教學目標,先進行的數學活動是為下一個數學活動做鋪墊的,先進行的數學活動獲得的數學經驗能有效地指導后面的數學活動。二是活動組織方面要有序,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明確在活動中做什么,怎么做,確保活動嚴謹有序。比如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稱出10克黃豆,數數有多少粒。這個過程需要有明確的分工:有的學生觀看電子秤的讀數,有的學生負責添加黃豆,然后一起數一數多少粒。這樣大家在分工明確、團結協作的過程中完成了數學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數學活動提倡嚴謹有序,同時要避免刻板演示,有形無實。有的課堂活動常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小組合作的數學活動常常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在主持,組內其他學生聽從安排,有的負責記錄過程,有的依據組長的要求不加思考地操作學具,這樣的數學活動顯然是優秀學生唱主角,看似分工具體,操作有序,但是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只是一味地聽從優秀學生的安排,無法獲得獨立思考的機會,無法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所以,教師精心設計有序的數學活動,一定要做到真正的有序,有利于全體學生參與的有序,而不是個別優秀學生的有序演示。
數學活動要具有“梯度”,組織分層次、有梯度的數學活動,更有助于引導學生經歷感受、判斷、驗證、反思、再判斷的過程,形成數學活動經驗。
俞正強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郭驥老師關于“千克與克的認識”的教學設計,設有五個數學活動環節。第一次數學活動是“猜”,組織學生猜:文具盒和書本哪個比較輕?哪個比較重?學生對于物體輕重很容易形成“大的重,小的輕”的想法,一番猜測之后大家認為大的物體未必重,小的物體未必輕,因而自然產生用手感知的需要——“掂”文具盒和書本。第二次數學活動是“稱”,之前活動有學生認為文具盒比較重,文具盒到底有多重呢?學生順勢想到稱重,于是水到渠成認識了秤,稱出了文具盒重0.5千克。第三次數學活動是“驗”,驗課前學生自己準備的1千克物品,比一比誰帶的物品重量是最準確的。這次數學活動鼓勵學生進一步稱量1千克物體。第四次數學活動是“掂”,這次數學活動也是最精彩生動的環節。這里的掂不同于第一次環節猜文具和書本誰重誰輕時簡單的掂,此時郭老師安排了三次掂。第1次掂1千克的單一物品,建立標準1千克的重量感。第2次掂“200克冰糖、300克鹽、1千克黃豆、5千克啞鈴”,分組合作,組員輪流掂,并判斷物品的質量是不是1千克,比1千克輕得多還是重得多,這是掂多種物品,比較標準量感。第3次掂“1千克石頭和1 500克作業本”,組織學生從這些物品中找出質量是1千克的物品,在豐富的活動中強化學生認知,充分經歷過程,反復體驗1千克物品的重量感。這樣有梯度的數學活動有效地將學生數學活動的體驗和經歷自覺上升為經驗。第五次數學活動是“找”,安排了兩個層次,一是找“幾顆黃豆的質量是1克”,二是在五種信封中找“哪些信封里裝的物品的質量大約會是1克”。
這節課學生經歷了“猜”“稱”“驗”“掂”“找”五次數學活動,整個活動是有梯度的層層遞進的數學活動,環環相扣。“猜”是引入問題激活已有經驗;“稱”是聯系生活操作稱重;“驗”是現學現用,當場實踐,展示技能;“掂”是學習之后再通過手直接感受,反復體驗;“找”充分應用了小組的合作探究方式,學以致用。經歷這樣的數學活動,學生學習的過程是整體的,獲得的經驗是有效的,這樣的課堂才是“生動”的課堂。
總之,數學活動不能僅僅讓學生肢體“動”起來,因為沒有明確目標的“動”是盲目的,會失去數學味兒。數學活動要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認知特點出發,依照清晰明確的數學教學目標,嚴謹有序地組織數學活動,有梯度多層次地設計數學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