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爾娜
(衡陽市廣播電視大學,湖南 衡陽421001)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發布表明我國的學前教育邁入新發展時期。《指南》中明確了關于3歲~6歲兒童語言發展的目標,作為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都應仔細研讀《指南》,深入全面地把握兒童語言學習和兒童語言發展的特征,學習如何構建良好的語言活動氛圍,創建合理情境以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發展。本文結合《指南》對幼兒園語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進行研究。
《指南》中明確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過程中發展的,教師應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輕松的語言交流環境,并應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年人、同齡人交流,讓他們想說、敢說、愛說,并可以得到積極回應。因此,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目標必須設置合理。合理的目標需要重點考慮兩個方面。一方面,目標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學習發展水平,目標應明確具體、可操作可評價。例如,“春天的電話”這節語言活動課的原有目標是:(1)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激發幼兒對春季動植物變化的興趣;(2)使幼兒能夠用語言和動作大膽表達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這樣的目標設置過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師可將此節語言活動的目標改為:(1)了解文學作品的內容,用一句話概括作品大意;(2)使幼兒能夠用語言說出五種春季植物的名稱,說說春天有哪些節氣。這樣目標就顯得比較明確具體。另一方面,制定目標時要注重體現教育價值,包括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例如,詩歌《大自然的話》語言活動的目標可以設為:(1)初步感知詩歌的語言和結構特征;(2)學會“當……的時候,它就……”的表達方式;(3)對大自然產生興趣,感受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首先,教師應該掌握幼兒的已有知識水平和經驗。當幼兒學習新知識時,他們會從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逐步去感知和學習新知識。教師應在平時注意觀察幼兒,多傾聽孩子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喜好、他們經常談論的話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從而掌握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同時,教師需要深入研讀教材,分析重難點,在語言主題活動中明確幼兒發展的關鍵點,并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思考如何將這些關鍵點轉變為可行的和適當的語言活動。
其次,在選擇和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不僅要考慮幼兒的喜好,還要考慮其教學價值。為了準確把握總體教育目標,教師需要選擇與幼兒現有生活經驗相匹配的課程內容,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確保教學內容有益于幼兒的長遠發展,并具有核心教學價值。例如,在語言活動“竹籬笆和牽牛花”中,如果教師發現孩子們的表達太簡單,在表達情感時只會說自己“悲傷”“非常悲傷”或“非常不開心”,那么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和平時的生活中有意識地加強幼兒詞匯量的積累,引導他們嘗試用不同的詞語和句子表達相同的意思,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
一節好的語言活動課能夠讓幼兒展示出最真實的一面,每個活動環節都連接緊密,不流于形式,幼兒可以從活動中獲得體驗和感悟,并有所積累。在語言活動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創設真實自然的語言情境,加深幼兒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感受。例如,教學詩歌《春天的秘密》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嘗試用詩歌作者的眼光去觀察和理解周圍的春天風景,然后可以創建情境,讓幼兒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來讀詩,感受垂柳、桃花、燕子等生動的形象。通過這些活動,幼兒不但能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而且能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奠定基礎。
有效的提問是評價教師個人教學能力的重要標準,也是教師優化語言教學活動的重要途徑。提問與互動在實施語言教學活動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提高語言活動效果,教師需要多提開放性的問題,明確何時提問以及如何提問。《指南》中也明確提到,教師的提問應注意科學性與準確性。
(1)在活動導入環節,教師應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迅速引導幼兒了解教學內容,進行提問互動。例如,在童謠《你是誰》的語言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問“你是誰?你知道什么?你喜歡什么”進行導入,讓幼兒感知他們今天需要學習的句式并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
(2)教師可以通過適當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例如,在《飛呀飛》的故事中,當講到小兔和河馬也想飛向天空時,教師可以更深入地問大家:“小兔和河馬如何飛?”引導幼兒進行思考和想象,并進一步提問:“我們如何自己飛向天空呢?”從而引導幼兒進行故事創編,激發幼兒大膽想象。
(3)幼兒遇到問題時會質疑,質疑會使幼兒思考。如果幼兒感到困惑,教師應給予支持,這種支持不是給幼兒提供明確的答案,而是引導他們自己找到答案。例如,在《大灰狼與克隆機》的故事中,有許多幼兒問:克隆機如何克隆這么多東西?可以在哪里買到它?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你認為克隆機是怎么制成的?”“你將如何使用克隆機?”“如果你有克隆機,你愿意選擇什么對象進行克隆?”這樣層層遞進,逐步推進,使難度適合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讓幼兒可以跟著教師的思路專注思考與回答,使幼兒得到語言和思維的鍛煉。
《指南》中提出語言活動評價應是全面連續的,應關注幼兒在語言活動中的的整體表現。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幼兒的評價方法,并積極回應幼兒,使他們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語言表達,這就可以幫助幼兒學習和掌握新的語言表達方法,并不斷提高語言能力。
幼兒園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有效評價語言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評價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幼兒是否積極參加活動以及他們是否專注于活動可以看出幼兒是否對活動感興趣。其次,評價幼兒回答問題的情況與投入程度,了解幼兒語言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最后,要通過交流確定幼兒是否已掌握與該語言活動有關的詞匯和句子,還可以了解幼兒是否形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幼兒園可以定期設置家長開放日,使家長有更多的機會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語言活動。在家長開放日進行語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向幼兒家長展示如何處理幼兒的提問以及如何回答幼兒的問題,幫助家長了解幼兒語言發展的不足與困惑。同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一機會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幼兒在家運用語言的情況,獲得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促進家園合作。例如,一些幼兒的傾聽習慣較差,教師可以讓家長為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學會在其他人說話時安靜地傾聽并適時做出回應。又如,有些幼兒比較害羞不敢表達,教師可以與家長溝通,讓家長與孩子在家中進行更多的交流,并更多地贊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看著幼兒的眼睛并與他們進行眼神交流。教師還可以向家長詢問幼兒在家中的語言發展情況,并基于家長的反饋優化幼兒園的語言活動組織和實施。
綜上所述,按照《指南》的要求,幼兒園語言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與時俱進。教師應通過改進和調整幼兒語言活動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評價方式以及加強家園合作等方式提高幼兒園語言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效果,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