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東
為了改變長期以來普通高中應試導向及千校一面現象,改進育人理念與策略,江蘇省從2011年開始在全國原創性地開展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意在引領育人模式轉型升級。
2011年,《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全面發展、人人成才等五大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四種教學方式,著力提高學生三種能力,即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落實《綱要》精神,經過數輪調研、論證與試點,江蘇省教育廳和省財政廳聯合下發了《關于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通知》,旨在推進育人模式轉型,體現實踐性、探究性、創新性、自主性的普通高中課程基地應運而生,成為江蘇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引擎。
歷經8年發展,目前全省已擁有324個在建高中課程基地,涉及280所普通高中,占全省高中一半以上。
高中課程基地建設作為江蘇教育一項省級重大工程,省財政對每個基地的投入都在百萬元左右。據初步統計,高中課程基地項目啟動以來,全省已累計投入建設資金近20億元,基地總建筑面積達83.5萬平方米,建成室內教學實踐場所4800余處,設備總投入8.64億元。
在高中課程基地成功建設的基礎上,江蘇省又在小學和初中分別開展了小學特色文化、薄弱初中質量提升建設項目,共同構成了從小學到高中連貫的課程基地建設項目。
江蘇的中小學課程基地建設倒逼日常教育教學模式轉型。課程基地以創設新型學習環境為特征,以改進課程內容實施方式為重點,以增強體驗增加實踐動手能力為主線,通過做中學、學中做,促進學生提高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與職業能力。
本文結合對3所學校課程基地的建設材料分析,剖析學校課程基地特色,提升教師職業認同感,推動學校在教育扶貧中發揮積極作用。
J縣第二中學的前身為1906年創立的勵實學堂,1998年掛牌成立“J縣第二中學”。2008年學校創建成為江蘇省“二星級高中”,2010年創建為江蘇省“三星級高中”。
學校占地面積140畝,校舍建筑面積51965平米,教學設施齊全,綠化率達42.5%。學校現有初、高中教學班46個,在校學生1920人。全校共有高中專職教師133人,擁有碩士學位教師27名,中學高級職稱教師54人,有W市級以上“四手”38名。
學校在女子足球、藝術教育等方面形成了鮮明辦學特色,先后獲得全國奧林匹克教育示范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全國開展校園足球工作優秀學校、江蘇省“五星工程獎”金獎等70多項國家、省市榮譽,一大批體育、藝術特長生被著名高校錄取,先后共有7名隊員入選國家女子足球隊。
2.2.1 建設學校項目平臺,創設滿足教學的環境和資源
J縣二中經過改擴建后,目前占地面積140畝,校舍建筑面積51965平米。體育設施上,有400米標準跑道操場一片,籠式足球場一片,天然草五人制球場一片,“足球夢”文化廣場1000平方米,配備足球訓練專用大巴一輛;2017年,室內訓練館和運動員宿舍改造列入政府投資項目;藝術教育設施上,現有美術專用教室15間,音樂專用教室5間,舞蹈房1間,師生美術作品展廳1個,教學設備基本齊全。
2.2.2 打造國家級專業水準的教師隊伍
通過充實優化教師隊伍的結構,加強師資專業提升培訓,引入社會專業培訓機構的師資力量,搭建專業交流平臺等方式,培育優秀而具有特色的教師群體,打造教師專業化成長機制,培養了一支勝任指導國際比賽的專業教練隊伍。
體育組教師由有過國家級比賽冠軍經歷和國際比賽指導經驗的教師組成。汪老師,獲得“體育傳統項目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并多次榮獲全國、省級“最佳教練員”;吳老師,亞足聯C級教練,是教育部派出的首批赴法國進修三個月的教練員;翁老師,國際級健將,江蘇省勞動模范,前女足國家隊主力隊員,曾榮獲亞洲杯、世青賽冠軍;季老師,曾參加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足球教練師資專項培訓。
2.2.3 建構“勵實·專長發展”特色課程體系
凸顯課程的育人價值。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及教育部關于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的通知,J縣二中的課程建設進一步凸顯了體育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和人才培養體系中的特殊價值。
初步形成了課程體系。學校以“創造適合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為引領,構建了“勵品于行、勵學于勤、勵藝于精”的“勵實·專長發展”特色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在全面實施國家課程計劃的基礎上,在學程安排、模塊劃分和課程設置上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校本方案。
2.2.4 完善體藝工作的管理機制、研究基礎和合作團隊。
學校專設體藝教育辦公室,組建了體藝發展管理和研究團隊。全校范圍內體育、藝術教育的計劃制定、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活動和考試評價的實施等統籌,理順了各年級體藝專長發展教育與文化課程教學之間的關系。
學校重視加強校際合作,在相互學習借鑒中實現自我提升。與上海市曹楊二中、普陀區梅隴中學、南京雨花臺中學等開展足球教學交流,與蘇州市藝術高中、南京寧海中學、無錫市湖濱高中、常熟尚湖中學等開展藝術教育交流,通過締結友好學校,組織師生交流,聯合進行考試、比賽等活動,讓師生在多種交流平臺上獲得進步。該校還逐步加強與國內外的體育類、藝術類高校的聯系,與蘇州大學、河海大學、江南大學等高校體育學院、藝術學院簽訂合作協議,并簽署足球人才生源基地協議。
在全面落實國家課程計劃的基礎上,J縣二中通過校本課程和教學樣態的多樣性來保證各類學生的興趣培養,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該校有40%的學生走體藝專長發展的道路。在學程安排、模塊劃分和課程設置上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校本方案,并分階段制定質量標準,確保在專長學習的同時打好文化學習基礎,全面提升核心素養,為升學和職業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Y市明達中學創建于1991年,2002年被江蘇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重點中學,2004年轉評為省三星級中學。學校現有6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200人,教職員工301人。
學校秉承“明理明志,達德達行”的校訓,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建設高品質學校”為目標,加強課程建設,豐厚辦學內涵,創新綠色發展評價機制,構建現代學校制度。著力打造“拼搏、合作、奉獻”的教師隊伍,培養“大氣、大愛、大成”的管理團隊,營造“和諧、向善、奮進”的校園文化,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該校課程基地項目理念是:“以球促動、項目聯動、全員皆動”。通過內容豐富、實用的健康教育模塊傳授健康知識,培育學生的健康與安全意識,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人人參與的羽毛球、足球等球類運動的模塊化選項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專項技能,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以羽毛球、足球、民族傳統體育、新時代特色體育項目為核心構建體育與健康校本課程;建立健全體育社團活動平臺,使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由課內向課外、校內向校外的有效延伸,引導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理解運動的價值,促使學生由被動向主動參與轉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該校硬件設施設備條件一流,各類體育器材配備齊全,使用率高。擁有較強的師資隊伍與指導專家團隊和自主開發體育課程資源的能力,教科研成果豐碩,先后獲得全國學校體育工作示范校、全國校園足球布局城市試點學校、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陽光跑操先進學校、全國校園陽光體育足球班級聯賽示范校、江蘇省中小學健康促進金獎學校、江蘇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江蘇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江蘇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學校各級別學生代表隊,獲得國家、省、市體育比賽項目前三名有100多項,向國家、省各級運動梯隊輸送了10多名運動員,李揚、彭詩夢、劉夢雪同學已是國家青年足球隊的主力隊員。
3.3.1 建設綜合化、模塊化、信息化的課程教學環境
明達中學深入進行綜合化、模塊化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的研究,堅持基礎性與選擇性有機統一,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構建提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為一體的學科核心素養課程教學模式。
“以球促動、項目聯動、全員皆動”,構建具有特色的高中球類模塊選項學習體系。在人人會打羽毛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足球、籃球等模塊為主要的必修選項之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與健康的課程學習中。變被動接受性教學過程為具有時代性、多維性、互動性、主體性、研究性和綜合性特色的新型教學課堂,提高體育教學的效率。
3.3.2 構建核心教學內容模型
開設具有校本特色的模塊選項教學課。學校將以“興趣培養―特長形成―全面發展”為教學思路,加大體育與健康知識學習的自主選擇性。學校在制訂課程總計劃時,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擬制定2個必修模塊和12-16個選擇性必修模塊,學生根據自已的身體、興趣、愛好等情況進行選擇,修滿12個模塊,即可畢業。同時根據場地器材、學生興趣愛好、教師專長,開設足球、籃球、排球、田徑、體操、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瑜伽等模塊選項教材,以及學校發展和學生的需求,逐步增加選項教學內容,引進更多的符合時代特點的運動項目進課堂。
3.3.3 建設促進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
建立科學化、模塊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新型選項教學平臺,增強師生之間互動學習與交流;學生之間建立合作學習的互動平臺,開展學生合作能力發展的研究。通過同伴合作、小組合作、全員合作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課程的對話、學校與家長的對話、家長與學生的對話、人機互動等形式建立全方位學習交流平臺,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習效率的提升。
3.3.4 開發豐富多樣的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
以國家教育部頒發的最新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為依據,結合本校的辦學理念與追求,立足于學校特色,立足于發揮全體體育教師的特長與智慧,充分尊重與發展學生的個性,以人為本,提升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
完善學校已有的《活力足球》《揮動青春-羽毛球》《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健康教案》等校本教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開發體現時代性的體育舞蹈、健美操、瑜伽等現代課程以及武術等代表民族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培養學生的愛好與專長,滿足個性化成長和發展的需要。將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開發與研究,變為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有效實施的有利條件,使學校開設的體育模塊項目更合理、更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個性化學習的平臺。
3.3.5 構建教師專業成長發展中心
通過主題研究,推動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如同課異構研討、微型課題研究、有效課堂送培、支教等活動,促進教師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把優質教科研、教學法滲透與輻射到兄弟學校。加強校際間的教學、研究、學習與合作交流,與Y市體育局、足協、社區等單位進行合作聯盟共建,實現資源共享。
X市周莊中學坐落在江蘇省名鎮——X市周莊鎮,學校創辦于1958年,2001年5月,學校被省教育廳確認為“江蘇省重點高中”,成為X市第二所省重點中學;后轉評為“江蘇省三星級普通高中”。學校占地面積803873.8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16343平方米,綠化用地31320平方米;現有26個教學班級,學生1400多人。校園環境整潔幽雅,綠樹成林,芳草如茵。
學校不斷加大硬件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裝備了12個多媒體教室,裝備了7個理化生實驗室、4個計算機網絡教室;另有閱覽室3個,美術室、音樂室、舞蹈室各一個,武藝訓練館2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主題訓練館1個。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的辦學理念,圍繞“讓每一個學生成人成才,辦讓人民滿意的學校”的辦學目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辦學效益日益顯著,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合格率均在95%以上,每年均向高校輸送一大批優秀畢業生。學校先后獲得江蘇省德育先進學校、江蘇省綠色學校、江蘇省平安校園、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江蘇省實施素質教育先進學校等30多項榮譽稱號,并成為北京師范大學、揚州大學等重點高校教育教學實驗基地,成為海軍大連水面艦艇學院、南通大學等院校的優秀生源基地。
X市有崇文尚武的悠久傳統,武術活動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周莊地處X市兩大重鎮的中點,自古以來一直是南來北往的水運中心港口。特殊的地理條件,成就了周莊民俗特色:既有南方的細膩婉轉又有北方的粗獷豪放。周莊花鼓、拉纖號子、扯蓬號子、攀花號子,極具地域文化標志特點,已列為X市市級非物質遺產項目。該校百人段式板凳龍表演節目,正在和文化館聯合打造之中。一年一度的茅山廟會舞龍、花鼓表演,武林大會、世界拳王爭霸賽相繼“開進”水鄉興化,濃郁的水鄉地域文化氛圍,為學校開設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課程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社會環境。
建設目標:建設“強健”校園文化,打造學校武藝特色品牌;培養學生堅毅協作品質,促進學生的多元化、個性化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認同;挖掘民間傳統體育藝術寶藏,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具體建設舉措如下:
4.3.1 打造特色主題校園文化
以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課程基地建設為載體,通過項目基地的場館建設和環境布置、武術課程開發與設置,發揮學校標石、標語、宣傳欄、展板、黑板報、墻報等作用,營造“體魄強健”“身心健康”“能力高強”“精神自強”的文化氛圍,傳播的“強健”文化理念,打造“強健”主題校園文化,弘揚中華民族 “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
4.3.2 新建主題訓練館
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訓練館,分為主題訓練館與體驗館。主題訓練館分設龍獅訓練室、散打訓練室、體育舞蹈訓練室、武術套路訓練室、健美操訓練室和鼓樂訓練室;體驗館分設武術影視作品體驗館、武藝比賽實踐館、教師健身房與學生健身房。
4.3.3 開發特色課程
遵循啟智立德健體的原則,圍繞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的主題,以傳統武術、競技武術、散打為主打課程,同時開發《國學精講》、《弟子規誦讀》等文化基礎課程,開發《太極拳》《競技龍》《傳統龍》《南獅》《北獅》等專業基礎課程,把《啦啦操》《健身操》《國標舞》等富有現代時尚氣息的運動項目引進校園,并納入到選修課程,課外活動訓練計劃之中,正常開展各項活動訓練。挖掘整理民間傳統體育藝術寶藏,開發創新運動新項目。重新打造蘇北蓮湘、牽驢花鼓、蓮花落等既有傳統特色又有體藝技能的項目。在沙溝段式板凳龍的基礎上,開發融合武術音樂舞蹈于一體的表演新形式——花樣板凳龍。
4.3.4 建設自主學習的互動平臺
學校現有有龍獅隊、鼓樂隊、套路隊、散打隊、龍舟隊、啦啦操隊、田徑隊、健美操隊等社團、課外活動小組共28個,覆蓋到各年級各班級。各社團隊員利用集中培訓與單獨演練相結合的方式,設立QQ群、朋友圈、論壇等平臺,便于隊員教練間相互交流。課上與線上,場內與場外,持續互動。
4.3.5 創新傳播路徑,帶動教育扶貧
學校常年選派武術教練參與指導周莊初中、小學武術興趣小組,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主動為周莊鎮居民、企業員工輔導教授太極拳,帶動全鎮居民參與健身。積極參與地方民俗節日表演、企業年會文藝表演。組織參加各級各類專業比賽,學賽結合。
4.4.1 打造強健靈動文化特質
里下河在地域的層面上既有泥土莊稼漢強健的特質,又有水鄉水性靈動的特性,在歷史文化的層面擁有人文物理相宜的機理,延及至課程學習層面,則葆有知性合一的生命活力。武術文化與水鄉民間傳統體育文化帶來的強健靈動特質勢必成為一種人文教化凝成的結晶。
4.4.2 啟智立德健體,致力學生的終身發展
通過武術和民族傳統體育的運動訓練,開啟學生現代競爭的博弈智慧、修身養德的生存智慧、天人合一的相處(人與人、人與自然)智慧,養成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針對學生的興趣、特長著力培養,量身打造特色專業,為高校輸送高水平的優質專業人才。
4.4.3 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職業認同
通過課程基地建設,更新教師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師課程開發水平、課程設計能力、課程實施能力和課程改革研究能力,構建“活動式”課堂模式,培養一批省、市級骨干教師,從而有利于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科研興校”的發展戰略。
2020年春節以來,正當本研究即將完成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華夏各地,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奮戰,中國人民迅速遏制了疫情,并在保障人們健康的前提下,逐漸復工復學復課。疫情的攻勢漸漸退去,但疫情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卻依然沒有消失,特別是在教育領域,人們在深深的思考,為什么疫情期間,學校通過在線教學和網絡學習,提供了學生通過網絡學習知識的途徑,但學生的居家學習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學生在家庭缺少自律意識,熬夜、睡懶覺、生活沒有規律;家長對學生的懶散和無規律的生活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只通過居家學習、在線教學,也許能讓學生習得文化知識或者體育技能,但能讓學生獲得集體學習的樂趣、感悟體育的團隊精神嗎?能讓學生感受集體教育的力量嗎?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只有在一個稱作學校的地方,大家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參與體育活動,才可能相互比較,相互約束,相互教育。沒有教師面對面的言傳身教,線上教學有可能蒼白無力。沒有在一個學校或者班級共同生活的無聲教育,學生獨自蟄伏在家里,有可能生活沒有規律,學習也沒有規律。不利于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和集體精神的形成。本研究認為,江蘇省中小學課程基地的建設,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也有利于學校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利用學校環境育人和集體教育的力量,改變困難學生和問題學生的不良習慣,更好發揮學校在農村教育扶貧中的積極作用。同時,中小學課程基地的建設,也有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師的職業認同和成就感,有助于農村學校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