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京
(南陽市委黨校,河南 南陽 473000)
創新引領型企業發展的優劣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沖擊下,我國的制造業企業機遇空前,應主動應對新挑戰,大力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
(一)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是加快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所在。當前,雖然我國是全球制造第一大國,但在全球制造業產業鏈中,我國是世界制造業產業鏈的生產外包基地。創新引領型企業在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主導地位和基礎作用,決定了加快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是進一步推進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關鍵。
(二)綠色經濟的發展理念與持續增長的國際、國內市場,倒逼我國的制造業企業必須走轉型升級之路。我國絕大多數的企業發展模式是以粗放發展為主,鑒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綠色經濟的內外部約束,必須轉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傳統增長模式。持續增長的國際、國內市場為我國企業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前景,同樣使大部分企業逐漸認識到只有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持續不斷的創新,使企業成為科技成果孵化器,才是把企業做大做強做久的動力和活力。
(三)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為我國企業增添活力和創新能力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各級政府全力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簡政放權,一方面在完善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的同時,拓展更大的市場,另一方面創新審批和監管方式,著力打造社會征信系統,營造了有利于企業轉型升級的宏觀發展環境。
我國的創新引領型企業少,發展步伐慢,主要是因為受到資金及人才等因素的影響以及舊觀念、舊體制的制約,導致我市的企業高新技術普遍缺乏,創新能力相對較弱,主要表現在:
(一)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強,產品附加值不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大量引進外資和技術,但目前大多數企業產品普遍偏向中低端產品,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少,個別高新技術產品也主要是來料加工或來件組裝產品,沒有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主導產業。
(二)科技創新嚴重不足,難以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于企業對新技術的研發投入,而研發投入也是衡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參考標準。中國大部分的企業追求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來的即時利益,技術開發與創新經費投入較少,再加上資金、地域、收益、知識產權保護不利等諸多因素的限制,嚴重制約了我國創新引領型企業的創新發展。
(三)高新技術人才匱乏,沒有形成本土的技術創新團隊。南陽的中、高級技術人員不多,大多數集中在理工學院以及個別大型企業中,中、小、微企業分布較少,且普遍存在著高新技術人才掛靠的現象,缺乏高素質的技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創新型團隊。
中國的企業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其中一些問題根深蒂固,對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形成了瓶頸制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發展整體層次不高。當前我國的制造業大多數還處在模塊零部件生產環節,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絕大部分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高技術產業不足,高技能人才緊缺,競爭優勢的層次低下。
(二)投融資嚴重不足。在新的市場環境下,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非常突出,特別是中小微型企業更有切膚之痛。就銀行貸款來看,一是各個銀行對中小微企業的拒貸率比較高;二是中小微企業獲得的銀行貸款量少,難以滿足跨地區、大規模經濟活動的資金需求;三是民間融資的成本一般都很高,容易引發社會暴力事件和民事糾紛行為,以致中小微企業利用民間融資也存在一定風險。
(三)區域分工不清晰。產業聚集區的發展都會經歷形成、完善和成熟三個階段,也就是集聚胚階段、集聚核階段和集聚體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的新型工業園區雖然不少,但大多數處于集聚胚階段。園區里的企業在提高技術、擴大規模、推動產業快速升級上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發展。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基礎上,加快培育創新引領型企業。一是集聚做大裝備制造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發展,應以科技、國防、交通等領域為重點,加快研發、生產高質量、高產品附加值的裝備。二是加快運用高新技術重點培育新能源產業,逐步優化產業鏈,圍繞“專、精、新、特”的發展方向,堅持優勝劣汰,提升傳統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堅持扶優汰劣,實施兼并重組,推動創新型企業快速擴張,加快發展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大新興產業創投計劃規模,同時要扎實推進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布局、促進企業兼并重組。
(二)強化科技創新,建立多元化創新體系。對于創新引領型企業來說,技術創新是重要的發展方向,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著力點。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傳統支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加快技術成果產業化。二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圍繞先進制造業的重點,開展技術創新和產學研一體化,積極支持企業同高校開展科技合作。三是大力引進高新技術產業、項目,依托自身優勢協同創新,充分發揮政府部門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助推和引導作用,努力營造適合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和地理環境。
(三)強化科技創新人才支撐??萍紕撔氯瞬诺臄盗亢唾|量,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科技競爭力的高低。科技創新人才整體規模小、高端科技創新人才缺乏、科技創新人才流失嚴重是南陽的短板。因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更應該以腳踏實地的工作方法、求賢若渴的工作態度積極招攬人才、培養人才、發展人才。一是大力推進人才強企工程。著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實行“人才、平臺、項目”有機結合,鼓勵企業引進高層次領軍人才。二是完善科技人才引進機制。圍繞創新驅動發展,堅持以高端人才引領高端產業,大力度引進頂尖人才、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各類創新創業人才。重點引進具有技術經驗基礎的創新型團隊,培育人才優勢基礎。三是安排專項補貼資金,鼓勵企業積極招聘全球高端創新人才到企業開展研發活動。鼓勵高校實用開發型人才與企業對接,發揮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人才集聚功能。
(四)打造知名品牌,提高企業市場影響力。當前,在紛繁復雜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品牌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體現一個企業的形象和素質,更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動力和生命力。品牌好則優勢大、發展快、效益高。就企業而言,我國的創新型企業在品牌打造上,缺乏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感、緊迫感。要想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求生存、謀發展,就必須加強品牌意識,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打造獨具特色的品牌。就政府部門而言,一是正確引導企業的品牌意識,不斷提高企業品牌附加值,鼓勵企業打造國際知名品牌。二是努力幫助企業拓展國際、國內兩大市場。三是積極鼓勵企業建立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導和參與國際、國內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形成一批擁有國際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標準。
(五)拓寬融資渠道,打造良好金融生態。由于創新型企業需要的資金投入較大、抵押物較少,融資困難已成為創新型企業特別是中小創新型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今后應進一步發展創業板、新三板和四板市場、拓展直接融資方式等,盡快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貸款為支撐、吸引外資和社會集資為補充的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為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一方面,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企業爭取國家技術改造、戰略新興產業、智能裝備制造、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裝備制造等方面的資金支持,按照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地方配比要求,落實配套資金。另一方面,進一步拓寬政府、銀行、企業的擔保對接渠道,及時發布重大、重點項目,加大金融機構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