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在全球的大流行,使經濟全球化面臨諸多挑戰。
未來的世界需要繼續開放,需要互聯互通。面對當前疫情,為避免世界陷入經濟大衰退,合作將是中美關系唯一的正確選擇。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大考,在此情況下,國家與國家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中美兩個國家在此次大考中誰做得更好,疫情防控結果就是最好的評判。
從中國情況來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隨著全國加速推進復工復產,我們將會以百倍的努力恢復彌補前兩個月的損失,爭取完成今年的各項目標和任務。
不過,中國現在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目前,雖然中國補上了全球產業鏈的短缺,但是其他國家又深受疫情影響,由此波及到當地的生產制造與市場消費。雖然我們已經復工復產,逐漸補齊產業鏈,但出口卻又受阻。所以,我們還面臨著新的挑戰。
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我的基本判斷是:
中國仍然是世界經濟的穩定之錨。2019年中國實現GDP14.4萬億美元,占世界GDP增量的17%;實現貿易4.67萬億美元,占全球貿易的13%;制造業產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在進出口貿易中,中間品貿易占比已達三分之二。據日本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統計,日本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有九成是中間品。中國穩,世界才能穩;世界穩,中國經濟才能真正活躍起來。
從目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經濟擁有五大增長點:一是新消費,去年中國消費占GDP是57.8%,今年預計會保持這一水平;二是新基建,今年將在七大領域發力;三是新服務,此次疫情創造出很多新的服務方式,包括無接觸服務、無現金服務等,現在雖然是一時救急,但將來會成為服務的新常態;四是新制造,包括智能化制造、模塊化制造、柔性化制造等;五是新價值鏈,在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后,中國企業會延伸產業鏈、完善提升服務鏈、全面提升價值鏈。
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全球資本、資產的避風港。近期,無論是股市還是債市,每天都有大量的資本流向中國市場,把中國市場視為保障資產安全的避風港。
中國是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最高的國家。中國通過抗擊疫情、中美貿易摩擦和世界大國外交等事務處理,體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場疫情讓全球看到中國是大國信用、大國組織動員能力最強的國家。
就中美關系而言,當前唯一正確的出路是合作。美國意欲遏制和打壓中國的意圖是不可能實現的,轉變目前錯誤的戰略方向及做法,是美國的當務之急。當前,中美合作比對抗更重要,這將不僅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美國,更有利于世界。
中美兩國可以聯合抗擊疫情,包括合作研發、邀請中國派出醫療隊等。譬如從美國對中國出口醫療器械產品免稅開始,推動美國取消全面對中國加征的高額關稅;推動中國和美國從“零和博弈”轉向制度性、戰略性、建設性的合作;推動中國和美國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探索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與規則重建,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環境污染、傳染病和貧窮等問題,這才是作為大國應該干的正事。
我真誠地希望美國經濟不要出問題,美國經濟若有問題,世界經濟也不會好到哪里去;我也不希望美國的疫情防控不住,否則全球還會有疫情復發、反彈、回流的風險;我更不希望疫情之后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希望此次疫情能夠觸動美國,使得其在抗擊疫情上與中國的合作不是一個暫時現象,不是一時的實用主義選擇,而是推動中美之間建立永久性、制度性、戰略性、建設性的合作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