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將會給全球化帶來重要影響。
通常,全球化有四大要素支撐:一是多邊的開放體系,二是國際化經營和國際供應鏈,三是政府以增長為導向的開放政策,四是公民的支持,即公民認為他們可以從全球化中得到好處。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擴散,給全球化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是企業戰略以及政府政策變化。影響主要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中國作為全球供應鏈的中心,初期受疫情影響導致的停工停產,使得供應鏈斷裂,出現生產運行和消費拉動危機。
由于供應鏈斷掉之后,企業無法進行生產,與生產相關聯的經濟活動停滯。而消費拉動與生產相連,消費拉動趨勢下降,使得很多產品和服務沒有消費,如旅游、餐飲業、零售業都受到極大影響。
目前,中國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向好,全國各地區正加快復工復產,在此過程中要采取緊急措施恢復國際供應鏈。
隨著全球范圍內許多國家疫情快速蔓延,導致全球生產、消費、金融開始崩塌,各國正實行更嚴厲的封堵措施。目前來看,短期內的直接影響是經濟增速下降、市場恐慌加劇、金融風險增大,中長期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研究。
而從國家層面來看,很多國家的政府政策會轉向強調內向性發展、自主發展和有保障的發展等,如何調整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企業戰略也會開始重新調整。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由于全球供應鏈的形成,很多大企業都實行零庫存供應制度,這種制度大大節約了成本,加速了貿易投資的發展。但是,這樣的供應鏈也是非常脆弱、危險的,一旦出現重大突發事件,如疫情、氣候變化、戰亂等情況,就可能使供應鏈中斷。
可以預期,將來調整的趨勢將是縮短國際供應鏈環節。至于如何調整也有待于進一步觀察,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些核心環節向國內回流的趨勢很可能會加速。
此外,企業戰略調整的另一趨勢是縮小各環節鏈距,盡可能把主要的供應集中在較少數的幾個節點上。過去,一個產品生產可能需要二十多個環節,在此體系下,成本低但風險大,預計后續供應鏈中心會發生調整,小區域化布局可能會受到重視,在保障供應鏈上也會采取更多措施。
可以說,在疫情危機面前,大的變化將是政府的政策與多邊體制,企業經營戰略調整則會在疫情后發生明顯變化,需要深入研究。
還應看到,疫情還推動了新興產業的發展,除了公共衛生相關的產業之外,主要是網絡數據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普及化。有觀點認為,疫情會讓去全球化變成現實,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全球化的結構調整在疫情前就已經開始了,這一次只是加快結構的進一步調整,而且調整的廣度和深度是非常大的。
比如,新型產業空間的網絡化、大數據的全球化等會加速和加強,原來很多產業鏈的構造可能轉變為網絡大數據。此外,還有產業結構的變化、經濟的新型化、消費的新型化,都可能會加速調整。
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研判新的形勢,要有新的戰略、新的政策,在國際舞臺上也要有新的話語權。疫情前,我們主要捍衛的是原來全球化的基本體制不變,因為還有許多發展中國家剛剛加入。
但是,全球化結構的調整也是必然的趨勢。在此次疫情期間,大數據、大網絡得到迅速發展,就我們自己而言,要利用新的形勢把國際經濟結構和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相結合,加快國內經濟調整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