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價值鏈造成沖擊,中國應做全局考慮。
這次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擴散,對全球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目前國內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進入科學抗疫階段,抗疫的核心問題也已經轉為防控輸入型病例,需要采用大數據和專業化、法治化的輸出與輸入地協調機制來掌控。
就國內供應鏈來看,疫情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以及對全球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例如,武漢的重點產業主要涉及三個方面,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以及生物醫藥。2月份,由于受疫情影響,武漢乃至整個中國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基本停擺。
但疫情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我認為是局部的和短期的。從3月份開始,各級各地政府的工作重點逐漸轉向加速復工復產和恢復經濟社會生活正常化,可以把抗疫工作交給大數據公司、專業機構和輸入地政府主管部門。
國際方面,從3月份開始,全球三大生產網絡,也就是日本和韓國,德國、法國和意大利,還有北美,都面臨嚴峻疫情考驗和挑戰。疫情蔓延到全球,就不再是短期和局部的,恐怕是全局性和長期性的影響。
它既影響日本、韓國和中國的東亞生產網絡核心塊,也影響歐洲經濟的核心塊—德國、法國、意大利,還影響了北美。這次疫情的特點是隔離和自愈,隔離對全球三大生產網絡產生的經濟、政治和其他方面的負面影響不可低估。
疫情加劇了去全球化、去國際工序分工、去人際交流的沖擊,可能會促進逆全球化進程。在過去,逆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是貿易摩擦、科技脫鉤、技術封鎖,因此每個國家都會考慮自己產業鏈供應鏈備份的問題,一旦發生最壞的情況,可以有一個應對準備。但從韓國的三種材料被日本斷供產生的負面影響看,全球的價值鏈、供應鏈、產業鏈在逆全球化和貿易摩擦的情況下發生了逆轉。全球的新科技革命,無論是機器人、人工智能、云計算,還是大數據和工業物聯網,其趨勢是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本地化、區域化和分散化。從這個角度來講,疫情增加了對全球化和對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重組的負面沖擊。
對于中國來說,要高度重視疫情對全球三大生產網絡的重創,對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的負面影響,以及對WTO改革可能出現的沖擊。這意味著疫情加速了最壞場景發生的可能性、復雜性和長期性,可能會影響中國和世界的經貿關系。
中國是希望推動新型全球化向前發展的,無論是應對逆全球化、貿易保護還是技術脫鉤,中國采取的基本對策仍是擴大對外開放,包括海南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的建設,上海進博會、外商投資法等,中國還是希望能夠通過擴大對外開放,成為新型全球化的推動者。
全球抗疫需要同舟共濟,需要中央、地方、企業和全社會多層次推動新型全球化,因為我們“同在一條船上”。周邊國家方面,整個東亞生產網絡,包括中國和日本、韓國之間的全方位、高層次、多元化合作,是全局性、長期性和戰略性的考慮,不能像過去一樣分散。無論是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建設,還是建立其他伙伴關系,關鍵是構建各層次的戰略互信。
總體來看,既然供應鏈受到的是一個長期性和全局性的負面影響,就一定要加強全球供應鏈的打造,加強疫情治療方面的合作,這方面也是中國展現自己負責任大國風范所應當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