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嬌 安徽大學商學院
近年來,隨著浙江省特色小鎮發展初見規模和成效,全國各地紛紛掀起了建設特色小鎮的熱潮。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有特色的縣域經濟,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培育,在2020年前建立1000多個特色小鎮的發展目標。在國家政策的指引下,全國各地特色城鎮的建設得到了蓬勃發展。
隨著國家提出建設“特色小鎮”的政策后,安徽省從各個方面入手扶持小城鎮建設,幫助小城鎮快速發展,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保障。2016年8月,安徽省政府發布了“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2017年7月,安徽省提出將在2021年建設約80個省級特色小鎮。合肥市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大力培育產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特色小鎮建設初見成效[1]。
本文旨在以安徽省肥西縣三河鎮為例,深度調研特色小鎮建設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對統籌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形成豐富認識,同時針對三河鎮特色小鎮建設目前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為同類型的特色小鎮建設提供決策參考。
1.地理位置優越
三河鎮位于肥西縣南端,北距合肥40公里,距肥西縣城24公里,南距廬江縣城32公里,西距舒城縣城30公里,鎮域面積72平方公里。豐樂河、杭埠河在此匯合,經新河向東流約15公里入巢湖。總面積72平方公里。
2.產業發展情況良好
2014年, 三河鎮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4.5億元, 增長13.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4億元,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 672元, 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13 426元, 增長12.5%, 一、二、三產業的生產總值結構為9:68:23[2]。第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其中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大,第三產業穩步發展,旅游業的發展最為顯著。
3.較豐富的文化資源
三河古鎮擁有較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工藝如米酒、茶干、三河羽扇等,傳統文藝節目如廬劇、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等[3]。三河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沿習傳承。名點名菜取南北之長,集徽、川、淮、揚菜系之大成,形成獨具特色的菜肴風味。其中較為出名的有三河米餃、牛皮糖、酥糖、麥芽糖等。
4.歷史風貌較為完整
三河古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古鎮內完整保存著“三河大戰”古城墻、劉同興隆莊、李鴻章家糧倉、楊振寧舊居等歷史遺跡,同時也是皖中地區古徽派建筑特色保存最完整的水鄉古鎮。這些風格獨特的古徽派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晚清時期的歷史風貌,被列為國家5A級風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

表1:三河鎮景點資源分類表[5]
通過實地走訪三河鎮并對游客進行采訪調查分析,我們發現三河鎮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1.古鎮環境遭到破壞
隨著古鎮游的興起,前往古鎮的游客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游客數量大幅增加,加上旅游規劃不盡完善,景區內擁堵事件時常發生。旅游帶來的垃圾和古鎮居民的生活垃圾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使得景區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景區旁邊的一條小河被嚴重污染,水質很差,通過走訪游客調查發現被污染的小河嚴重影響了河對面的農家樂的游客體驗。
2.景區公共基礎設施不完善
目前三河鎮的公共基礎設施缺乏,供游客休憩的地點很少,指示路標殘破,另外還缺乏高科技元素比如VI導入、全息投影等,從整體形象到景點銘牌、字體選擇等缺乏美感,容易產生審美疲勞,整體觀感缺少層次和變化。
3.商業化氣息濃厚,喪失古鎮原真性
各種休閑會所、KTV、飯店等商業場所充斥著三河古鎮。只要見到游客經過,店鋪經營者便會向游客大聲宣傳吆喝,游客體驗感極差。三河鎮的形象大打折扣,古鎮原真性被破壞[6]。
4.古鎮旅游線路單一,缺乏體驗式旅游活動
經走訪發現,景區內兜售聯票,主要有兩種:一、包含楊振寧故居、劉同興隆莊、鶴廬、孫立人、國粹樓、根雕館、仙姑樓、古娛坊八個景點的聯票,售價120元/人。二、包含楊振寧舊居、劉同興隆莊、鶴廬、孫立人故居四個景點的聯票,售價70元/人。聯票形式單調且主要是針對故居,只是把各個景點機械的連接起來,沒有設計專門針對某個主題游覽的旅游路線及聯票。而且游覽過程中游客參與度極低,只是走馬觀花式的觀看,沒有參與體驗,缺乏體驗式旅游。
5.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不夠,缺乏整體包裝與宣傳推廣
三河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零碎地散落在街頭巷尾中,其內涵挖掘、資料深入整理不足,以碎片化的形式展示給旅游者,缺乏整體、系統、分門別類的展示。同時三河鎮的文化風俗不夠明顯,而且顯得有些單薄和寂靜。
在三河鎮的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文化旅游主管部門有意識地恢復保護三河鎮的水鄉建筑特色和廣為流傳的歷史文化,卻忽略了當地人民群眾的生活行為和鮮為人知的節日儀式[7]。
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三河鎮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完善:在景區內建立醒目的有創意的指示牌,在游客集中區提供休憩場所,加大對周邊尤其是旅游汽車站的建設投入。三河古鎮由于地域及經濟發展水平的局限,專業人才的引進不足,因此需要在人才引進這方面下工夫。同時在三河鎮開展智慧旅游建設,在游客出現率較高的區域,安裝視頻監控,進行實時監測和可視化管理。建立景區資源管理系統、景區電子自助導覽系統、景區監控管理系統、門禁與安防系統、電子巡更系統五大系統,將景區傳統的管理模式變為智慧化的管理模式[3]。
三河鎮擁有優質的水資源,若不加以保護和治理,無疑是一種浪費。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不僅有利于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對產業發展同樣具有促進作用,合理的開發建設才能保障三河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在保證民居安寧、尊重古鎮居民生活的前提下,不斷深入探索古鎮的特色工藝品,對三河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度挖掘,開發出具有濃厚地方文化色彩的文化品牌和旅游購品。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控制總量,因為泛濫的開發只會弄巧成拙,影響三河鎮的文化內涵,破壞其原真性[8]。
開發設計出具有一定主題的旅游路線,比如在參觀圍繞民俗文化特色展開的旅游路線時,開發具有三河乃至肥西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產品,打造系列有互動有體驗的動態化的民俗文化博物館,比如對鐵匠鋪、米酒坊、豆腐坊等民間統手工作坊進行場景化再現,包括手工作坊內部的擺設復原、工藝流程再現,游客既可以觀看到傳統的手工藝勞作方式與過程,又可以親身參與體驗。此外,可以結合三河古鎮民俗、手工業等豐富資源,開發具有特色的研學旅游產品[8]。
三河古鎮的資源稟賦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的知名度距“鳳凰古鎮”、“烏鎮”等還有很遠的距離,因此旅游營銷工作還是一個重點。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開展旅游+電子商務活動,拓寬線上營銷渠道,把旅游營銷從線下主導轉到線上主導。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營銷。鞏固保持傳統媒體營銷渠道,積極拓展新媒體營銷渠道,新老媒體相輔相成,放大宣傳營銷效果。比如微博、微信公眾號信息推送,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宣傳推介,舉辦各類活動賽事宣傳推廣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