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群芳
預算績效管理是一項以結果為導向的預算管理模式,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下,醫療衛生機構要將績效評價的思想貫穿于預算管理從編制到執行的全過程,通過預算管理來有效地配置內部資源、節約支出成本,提高醫療衛生機構的精細化管理水平。實際上,在2011年和2012年,國家政府相關部門就已經頒布了預算績效管理的指導意見和工作規劃,對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提出了總體要求。2012年,自《預算管理單位預算績效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為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項目預算績效評價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據。對于醫療衛生機構來說,有效的預算績效管理能夠發揮以下幾方面作用:(1)開展預算績效管理是形成衛生醫療投入穩增長的有效手段。公共財政撥款方式會直接影響到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質量,而以績效撥款是當前國家衛生部門創新財政撥款的新方式,建立有效的項目預算績效管理能夠將考核結果與財政部門的預算支出和
補助結算相結合形成財政衛生投入穩增長。(2)開展預算績效管理有利于建立規范科學的預算管理制度。當前,預算管理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過程中,已經開始從傳統的以投入為導向的預算轉向以產出為導向的預算,也就是說,預算管理的重點已經由考慮財務支出合規性轉移到成本與產出的關聯方面。自上而下的預算績效管理制度能夠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預算管理內容,全面反映財政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將對醫療衛生機構的財政補助轉變為政府和社會期待的產出。
由于我國政府對醫療衛生方面的財政支出規模越來越大,醫療衛生機構在財務管理方面涉及的問題也越來越復雜。當前的醫療衛生機構預算績效管理工作中存在著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健全、績效管理工作質量差等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在醫療基礎條件方面,醫療衛生機構實施預算績效評價就是為了能夠科學地評價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為醫療衛生機構的預算管理發展提供可靠的數據。相對應的,準確的數據基礎是反映醫療機構運行現狀的依據,也是預算績效評價工作開展的前提。但從目前來看,我國醫療衛生機構的運行制度長期處于滯后狀態下,造成機構組織內的基礎信息管理不到位;同時,缺乏專業的財務管理人員,造成醫療衛生機構在采集信息過程中,無法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從而影響了醫療衛生機構的平穩運行。
其二,醫療衛生機構在預算績效管理指標選擇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考評指標在制定過程中必然會考慮到社會效益,即服務的有效性,但這一指標無法進行量化評價,難免在評價過程中會受到主觀情緒影響;同時,醫療衛生機構在設置評價標準時沒有全面考慮指標的差異性和適應性,造成預算績效考核評價不夠科學。
醫療機構的醫療業務本身具有復雜性特征在構建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應根據醫療機構的實際業務情況來設計指標體系,并保證指標設置要覆蓋醫療機構的各個預算部門。依據醫療機構不同的職能科室,可以將預算績效評價劃分為三方面內容:其一是成本費用中心的評價,其評價指標以業務評價為主體、財務指標為輔,通過考核評價結果來反映成本費用中心對資金支出的控制效果;其二是對收入中心的評價,收入中心主要包括醫療醫技科室,評價指標設置主要以財務指標和業務指標并重,通過考核評價結果來反映收入中心預計業務目標完成情況;其三是對投資中心的評價,針對醫療服務中心整體來說,涉及財務指標與業務指標,主要反映的是醫療機構整體的資金投入與產出情況。
醫療機構可以引入平衡計分卡和關鍵績效指標設計法,將評價指標劃分為財務、患者、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這四個維度,采用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法,使績效評價結果能夠全面反映醫療機構的預算。
針對醫療機構層面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1)財務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資本報酬率、收入預算完成程度、資產負債率、收入增長速度、醫療收入占總收入比例、成本費用控制情況、收支結余率、固定資產增長率、總資產周轉率、資金流動比率等。(2)患者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社會影響度和服務滿意度。(3)業務流程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預算差異核審、預算精準率、預算反饋及時性。(4)組織學習與成長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醫務人員培訓費用、醫務人員醫療技術水平、醫務人員滿意程度。
醫療醫技科室的預算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
(1)財務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醫療收支結余、設備增長率、材料支出率、勞務成本占比、業務收入預算完成度。(2)患者維度。該維度評價指標主要就是服務滿意度。(3)業務流程維度。該維度指標包括門診急診人次、手術人次、住院日數、病床周轉率。(4)組織學習與成長維度。該維度評價指標包括醫務人員技術水平、醫務人員平均培訓費用。
實際上,預算績效管理就是將預算和績效這兩部分內容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實現從投入到產出的結果導向。因此,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首先,在正式進行預算立項之前,就要以項目生命周期作為入手點,對投入產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進行全面分析,依據預算時間來對各項業務的重要程度進行合理安排。其次,醫療機構可以分為月度、季度和年度預算績效考核,月度預算績效考核主要以財務指標評價為主,并將評價結果與內部醫務人員的績效工資掛鉤;季度預算績效評價也是以財務指標為主,主要職能就是為了督促各職能部門和科室嚴格執行預算;而年度預算則以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評價為主,主要反映醫療機構的預算完成情況。最后,在預算執行以后,將實際完成指標與績效目標進行對比,以此來對預算執行情況進行考核評價。
首先,醫療機構要建立跟蹤機制,采取事中控制的方法對預算績效執行全過程進行嚴格監管,增強預算績效管理的執行效率;其次,醫療衛生機構要細化預算績效管理流程,通過明確職責范圍、嚴格相關規定,保證預算績效執行的規范性;最后,醫療機構還需要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即保證內部各部門、各科室在預算績效評價工作中能夠緊密聯系,通過各個部門的參與調整當前的運營情況。此外,醫療衛生機構還可以通過建立信息平臺的方式來實現內部財務與業務數據信息的互通,明確各部門的預算績效目標,形成有效的監督制約關系,從而也能夠提升會計信息質量。
預算績效評價是一項較為煩瑣且技術性強的工作,醫療機構務必建立標準化的信息系統和完善的預算基礎資料信息數據庫,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建立預算績效評價信息溝通機制,保證醫療衛生機構信息化程度提高;同時,醫療機構還可以在預算績效評價體系流程建立過程中,將預算績效評價與電子政務有機結合,采用電子化的預算績效評價標準體系來提高預算績效評價的效率和質量,為預算管理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基礎。
預算績效管理就是對政府財政資金投入與產出之間的對比,目的就是為了改善預算管理執行效果,加強事業單位預算和成本的控制,提高事業單位的公共服務質量。因此,我國事業單位要順應政策導向,積極建立完善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強化預算資金使用過程的監督管理作用,促進事業單位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