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艷
(紅河學院商學院,云南 蒙自 661199)
就我國目前人口情況而言,老年人口已經過億,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矛盾的主要因素,而養老機構的數量不足、公立機構住不進、私立機構住不起的供需不平衡也成為了影響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最主要問題。為鼓勵社會養老服務業的積極發展,《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加大財政投入和社會籌資力度,推進養老機構建設[1]。與此同時,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各地要根據城鄉規劃布局要求,統籌考慮建設各類養老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對可利用的社會資源進行整合和改造,用于養老服務[2]。
PPP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為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而構建的雙方收益共享、風險共擔。它既可以解決政府為建設公共產品服務資金的缺口,為社會資本創造投資收益,也可以將先進的技術與管理引入相關項目建設[3]。
在我國養老服務業引入PPP模式管理運營,既能減輕政府投資壓力,降低投資風險,完成養老機構社會融資需求,又能使養老機構完善功能,創新體制,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和水平。由此,對于加強公私合營、完善設置特定養老項目體系、推動社會養老產業發展的方面,PPP模式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就我國目前的養老形勢而言,養老產業的發展情況并不成熟。養老人口與機構設置數量的不對等、機構設置成本過低或不足、機構體制不健全、服務人員數量不足、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等影響因素限制的養老機構的發展和運營。PPP模式的引入較溫和地解決了養老機構中出現以上問題,實現了政府投資為主、社會融資為輔的成本運營模式。而PPP模式中帶入的國外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也讓社會資本參與到養老機構設置及運營的每一個步驟中,做到權責明晰和規范化管理。同時,由于社會競爭壓力和利益驅使,養老機構會在提升服務質量和優化服務結構等方面加大力度,努力創新管理模式,通過PPP模式導向進行養老服務多元化改進,保證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得到滿足,從而推動養老產業的整體發展。
PPP項目的風險識別是風險評估與分擔的基礎工作[4]。養老機構應用PPP模式進行運營,主要存在的風險因素有:
政府干預風險:在項目運營過程中,由于企業自身原因或是社會形勢因素,會使國家或當地政府產生不合理的強制性干預或優惠政策實施的滯后,如此一來,勢必會影響項目的進程和機構發展,還有民間資本參與的積極性。
行業風險:PPP項目運營過程中遇到的行業風險主要指來自金融機構的信任危機。由于養老產業的公益性較強,加之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讓多數社會保險、銀行信貸等機構持觀望態度,裹足不前。
文化背景風險:在我國,雖然文化多元化發展進程較快,人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但大多數老年人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養老理念還停留在“養兒防老”階段,仍舊希望能夠在家享受兒孫滿堂,頤養天年。
運營風險:PPP項目的運營風險主要包括資金回籠期加長、收益水平不均衡、服務質量參差不齊、從業人員不專業等。
由于PPP項目是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運營,所以在分攤利益的同時必定要“有難同當”,即合理地分擔項目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風險。鑒于項目運營中的出現的政府干預、行業觀望、傳統觀念頑固等風險因素,可適當采取以下分擔方式來應對:
政府扮演好管理角色,杜絕不合理干預,解決好由政策原因產生的各種不公平待遇。
共同協商。在項目運營的一開始就確定好雙方對于匯、利率的變動問題,解決好通貨膨脹的風險,充分發揮政府管理職能,建立健全關于養老機構管理的體制體系,利用好相關法律法規,讓社會保險和銀行信貸機構參與到運營中來,使社會資本更好地流轉,保障PPP項目的順利運行。
文化背景風險需要雙方共同分擔。政府和養老機構做好宣傳工作,要深入到基層組織和社區中去,尤其是到廣大農村地區的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家里去,詳細分析新型養老模式所帶來的好處,重點建設并完善農村養老服務設施,統籌城鄉發展,不斷擴大PPP項目的養老服務惠及范圍。
在運營風險方面,政府主要把控好社會服務的公共品價格,設置合理收費區間,并與控股人溝通協商,在保證成本的前提下做好價格意外浮動的應對措施。而機構方則應加強對服務品質的要求,定期開展宣教和培訓學習,提升行業服務人員素質,以保證滿足多類型老年群體的不同需求。
據以上對策來看,在PPP模式的運營中,主要還是公私雙方要做好管理協商,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互相托底,才能夠讓項目 平穩運行,健康發展。
PPP項目的運營是一項基于“雙贏”的合作,既要保障項目的公眾利益最大化,也要讓企業的社會資本能夠回籠,所以必須要做到互相尊重,做好自己分內事,實現雙方利益訴求。
在項目合作的過程中,政府與社會資本雙方的收益分配應當與其投入和所擔風險相對稱,以此達到項目收益的均衡分配,加強雙方合作信心,保障項目平穩運行。
合作的公司雙方一定要本著相互信任的基本原則,“人無信而不立”,做任何事情或進行任何合作,都是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的基礎上。對于項目運行過程中的任何基本環節,雙方都應該將信息透明化,多溝通交流,尤其是在收益分配方面,更應該共同協商,避免產生糾紛。
在商討PPP項目運營中的收益分配方式時,公私雙方還應該從項目整體性出發,綜合各方面因素考量,不要囿于眼前而忽略許多實際投入和使用,在去除了這些影響因素之后再進行利益分配,以此兼顧運營成本細節。
在我國的多個應用PPP模式的養老機構試點實踐中,能夠相比較而發現Shapley值法相對而言是一種較為有效的分配方法,它不僅綜合考慮了多個貢獻因素,也兼顧了效率的要求[5]。
由于Shapley值法地分配方式是基于PPP項目中的風險分擔,所以對于公私雙方來說非常公平合理,并且也是對雙方多投入、多產出進行了變相的鼓勵。畢竟養老產業屬于強公益性的公共服務行業,資金回籠的長期性會讓許多社會資本望而卻步,此時政府職能部門就需要站出來率先承擔風險,加大優惠政策的宣傳力度,為社會資本托底,這就調動了社會資本的積極性,等其進入合作后,社會資本也應主動承擔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和風險,加快合作進度,保障項目健康平穩運行。由此,在明確風險分擔任務基礎上的收益分配就可以保障雙方利益最大化,實現合作共贏,最終推動養老產業的發展進步。
首先,我國已經全面進入信息化時代,而養老產業的發展也應該結合信息技術,探索出新的信息運營方法。例如在養老機構內搭建醫療護理和緊急救助信息平臺和終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解決老年人在其中生活時產生的突發狀況,使醫療和養老緊密結合,保障老年人的健康與人身安全;再如,在獨居、空巢、失獨老人等群體中推廣能夠在家中使用的應急呼叫聯網按鈕,建設社區老年大學、老年文化服務中心、老年心理健康咨詢中心等信息服務模塊,滿足多樣化的老年群體需求,保護其身心健康。而建設集中化的信息處理平臺也可以使項目節約成本,提升管理運營水平。間接性推動養老產業科學化發展。
其次,養老機構應用PPP模式運營仍處于試點階段,并未全面推廣,所以在研究機構方面,應該做好典型數據與信息的統計分析,建設PPP項目數據庫,使其參與到云計算服務中去,即可作為公私合作的相關經驗參考,也可共相關人士研究使用,是件一舉兩得之事。
養老產業在我國屬于一個新型的朝陽產業,而PPP模式在養老機構中的運營更是為養老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PPP項目的應用能夠加強政府職能部門與社會資本之間的合作聯系,還能夠有效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拓寬企業融資來源。PPP項目是公私雙方共同協商的結果,在確定風險共擔并均衡分配收益的情況下,雙方共同努力,不斷創新,共同保持好項目的平穩健康發展,以此來推進養老產業轉變發展模式,建立健全養老機構管理體系,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帶動相關經濟產業的發展,推進全社會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