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瑩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傳統居家養老模式逐漸暴露出很多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計劃生育的實施,顯著增加了子女的家庭養老負擔。且很多年輕人為了生計,外出打工,導致空巢家庭數量不斷增多,這樣人們的養老需求無法滿足。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則是融合了居家養老與社區照顧,可以將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資源充分整合起來,具有較大的優勢。
本種模式是由政府、街道社區等主導進行的,各級財政提供相應的資金,再加上社會福利事業、行政組織籌集資金的配合。管理機構一般可以分為三級,分別是區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等,將多樣化的養老服務提供給轄區居民。本種模式的優勢在于各級領導、主管部門充分重視養老服務,各項政策能夠得到徹底的落實,居民的信任度更高。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點,如很容易出現政企不分的問題,導致服務供給效率大大降低;且社會資源、民間力量得不到充分調動,差異化的養老服務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
本種模式下,政府并不將養老服務直接提供給社區居民,而是發揮其規劃、監察監督、績效評估等功能,居家養老服務則是由公建民營組織提供給社區居民。在本種模式下,可以將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充分發揮出來,政企分離徹底實現;行政運作成本得到降低,資源得到最大化地利用;可以將一大批非營利性服務組織培育出來,顯著提升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水平;能夠結合不同老年人的差異化需求,對服務項目進行及時優化和調整。同時,本種模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部分社區居民不信任中介組織,需要很長的時間方可以打開局面;政府要明確自身職責,適度的監督中介組織,避免過度干預。
本種模式則是由專業的養老機構將養老服務站點設置于社區內,以便將專業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提供給社區老年人。本種模式的資金由社區和政府共同承擔,目前已經出現于我國很多個城市。本種模式下,養老機構十分專業,管理成本、運營成本大大降低,對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專業化發展具有較大促進作用。但本種模式下,部分地區的政府容易撒手不管,不能夠持續給予資助,這樣很多專業機構將會逐漸撤出,影響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
本種模式下,政府對民間組織、企業的養老服務直接購買,將養老服務提供給特定的對象,如軍烈屬老人、殘疾老人等等。本種模式下,民間組織實施著養老服務,政府僅僅提供資金,發揮監督職能,可以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競爭意識充分調動起來,養老服務質量與效率能夠得到顯著的提升,對老年服務市場的整體進步與發展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但部分地區的政府不能夠充分掌握服務對象的情況,沒有給予充足的自主,這樣就會有嚴重的供需矛盾出現。部分企業出于利益考慮,可能會降低服務標準。
上述這些為現階段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幾種常見模式,不同模式具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同時具有差異化的適用范圍。在開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過程中,各地要結合實際情況,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對養老模式合理選擇與科學創新。
調查發現,政府主導型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占據了較高的比例,政府控制著人員配備與運行資金,不具備較高的自主性,這樣很容易影響到服務質量。部分地區沒有統籌規劃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沒有構建完善的規章政策,如沒有統一服務設施建設標準、不能夠科學監督與評估市場運營主體等。另外,社區居委會的行政化特點比較濃厚,將行政部門的工作任務作為日常工作重點,不能夠充分重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
目前,社區養老服務只有十分單一的資金來源,政府撥款占據了較高的比例,再加上其他公益事業的資助,市場化資金難以充分參與進來。政府前期只能給予有限的財政補貼,后期也沒有足夠的投入,社區缺乏足夠的自創收益,導致資金的持續性大打折扣,影響到場地設施的維護以及硬件設施的配備與更新,很容易降低服務質量,對居家養老服務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另外,養老服務行業具有較大的投入,但需要較長的回報周期,這樣民間資本不具備較高的參與意愿,影響到養老服務市場的整體發展。
相較于傳統養老模式,社區居家養老出現年限較短,由于缺乏足夠的宣傳,導致很多老年人并沒有對其有明確的認識,以為其僅僅服務于一些特殊老人。大部分老人不太愿意接受那些收費的養老項目,這樣就難以開展有償服務。
首先,對管理體制大力完善,促使部門職責得到明確。要對政府的角色逐步轉變,避免大包大攬,僅僅發揮主導作用,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項目的運作與管理,由民間的非營利性組織來具體實施。政府要借鑒成熟經驗,對政策法規體系科學制定,以便對相關機構科學指導和監督。其次,對相關資源有效整合,統籌兼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合理配置資源,緊密融合政府、社會以及福利事業等相關主體,對養老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不斷探索和拓展。對各項設施合理規劃,在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逐步加入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的內容。要將企事業單位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尋求超市、家政公司等單位的配合,以便將專業化的送餐服務、家政服務等提供給老年人,這樣養老服務的針對性、專業性程度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最后,要將社區自治功能充分發揮出來,全面監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運作情況。
首先,要結合實際情況,對政府投入適當加大。逐步將社區居家養老項目財政預算制度力量充分調動起來,構建起來,將居家養老服務專項資金設立于各級政府的財政預算中,同時,對投入方向有機明確,嚴格監督與審計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其次對養老資金籌措渠道進一步拓展,逐步將民間資本吸收進來。通過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制定,將社會促使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資金需求得到切實滿足。
要積極宣傳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政府要綜合運用多種途徑,包括電視、網絡、社區宣傳欄等,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優勢和特點廣泛宣傳給廣大居民,促使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得到轉變。要引導老人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進行切身體驗,感受到本種服務歐式的優勢,以便更加認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社區居委會等機構要對轄區內的老齡人口家庭積極走訪,調查群眾的實際需求,給予及時的解答和指導。同時,要增強交流,對社區居家養老的需求點準確把握,以便將針對性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出來,增強老人的滿意度。
要對發達地區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經驗積極借鑒和學習,對居家養老服務評估機制合理完善,科學評估有需求的老年人,以便促使政府補貼資金真正的落到實處。要科學評估養老服務質量,綜合運用多樣化的手段,如定期走訪等,合理評估居家養老服務的效果,結合評估結果,對監督管理制度不斷優化和完善。相關工作人員要深入調查居家養老老年人的需求,結合這些多樣化、差異化的養老需求,綜合多樣化的服務措施,如群體性服務、個性化服務等,促使不同老年人的差異化養老需求得到滿足。要將服務標準化建設積極開展下去,通過標準化體系的構建,逐步統一服務流程、服務內容以及服務方式等,這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水平將會得到顯著的提升。最后,要將一大批具有較強示范性的服務企業培育出來,形成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進來,逐步實現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市場化發展。
綜上所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具有較多的優勢,目前已經在我國各個城市如火如荼的實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在實施過程中,也暴露出來了諸多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相關人員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國老年人口的養老需求,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不斷創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推動我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特色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