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更加關注補齊民生領域短板,讓人民群眾共享東北振興成果,然而,我省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突破22.65%,日益高漲的養老需求即將嚴重威脅百姓的幸福感。因此,大力發展養老經濟勢在必行!
養老經濟又稱養老產業、老年經濟、銀發經濟,衍生于為老服務,是圍繞基本養老需求提供相應服務的一種供需結合。包括衛生健康服務、家政服務、日常生活用品、保險業、旅游娛樂、房地產、教育和咨詢服務等各個領域??偟膩碚f,發展養老經濟有兩個要點:
一是做好日常需求是養老產業穩步發展的重要內容。衣、食、住、行、浴等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內容。“民以食為天”,近七成的老年人日常消費支出集中在食品上,對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講“浴”漸趨兩難——在家沐浴怕摔,外出洗浴需陪伴,這些日常養護已成剛性需求。
二是保障健康需求是養老產業向好發展的關鍵舉措。健康程度決定著老年生活質量的高低,對健康的追求正成為老年人的又一剛性需求。截至2017年末,遼寧省老年人口中患有慢性病人數276.53萬人,占比28.84%;患其他疾病人數179.70萬人,占比18.74%,醫養結合已不可或缺。
近年來,遼寧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付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諸多階段性成果,但全省養老產業發展仍呈現出以下問題:
一是剛性需求高峰即將凸顯。一方面,家庭養老功能正急劇弱化。截至2017年,全省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958.74萬人,其中空巢老人390.72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40.75%,傳統家庭養老模式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年輕”老年人居多“延緩”了養老壓力的顯現。截至2017年末,全省60-69周歲老年人口578.79萬人,占老年人口總數的60.37%。因此,雖然遼寧已經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但養老壓力尚處于“潛伏期”。幾年內,隨著全省高齡老年人口比例的持續升高,在遼寧跨入“高齡老齡化”社會之際,剛性養老需求高峰將不期而遇。
二是養老機構同質化現象嚴重。截至2017年末,全省各類養老機構1842家,養老床位數29.74萬張,千名老人擁有床位達31.06張,從數量看上可以滿足全省現階段的養老需求。但還存在產業發展定位有待進一步明晰的問題。光榮院、托老所、福利院等養老機構之間同質化程度較高、服務水平普遍有待提升。
三是服務模式之間尚未融合。雖然,遼寧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正日趨完善,但還存在著三種服務模式未能有效融合的問題。從本質上看,三種養老模式差別在于親情與專業間的側重程度;而醫養結合是為“養”提供健康保障。因此,應用政策和技術手段搭建起三種養老服務模式之間應信息互通、資源共享、互為依托、融合發展的橋梁。
四是從業人員缺口亟待彌補。截至2017年,遼寧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為124.59萬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為110.12萬人;全省共有養老服務從業人員2.26萬人,其中有相應資格人數為5584人,有醫療、康復等專業技術人員2895人。按照一名專業護理人員能夠照顧4-6名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標準計算,全省各類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缺口在20萬人以上,較大的養老從業人員需求量將為全省勞動力就業和經濟發展帶來可觀的牽動作用。
五是養老經濟潛力未能釋放。養老經濟雖具有公益屬性,但健康持久發展仍需激發其內生動力。據測算,全省近千萬老年人口蘊含的年基礎消費規模超過2000億元,但“未富先老”“因病返貧”等后顧之憂仍嚴重影響著百姓的幸福感和消費選擇,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市場潛能的激發。截至2017年末,全省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普遍虧損運營,而注冊為企業性質的養老機構也不足10家,急需用政策激發我省養老產業龐大的市場潛力。
六是老年資源仍待深耕。近年來,全省各地積極加大老年文化教育投入力度,場所數量、師資力量、教學水平顯著提升。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老年大學3887所,參加學習的老年人約30.4萬人;各類老年活動中心4688個,參加活動的老年人約108.38萬人。但全省具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約848.56萬,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滿足。此外,老年人中不乏各行各業的翹楚精英,還可深入挖掘他們的精神財富,將其化作全省養老產業發展的強大助力。
人口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民生領域的熱點問題,國內外均在積極探索化解之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省可借鑒各方經驗做法,做好遼寧養老產業的政策設計。
自1970年步入老齡社會以來,日本的社會養老體系建設日趨成熟。一是以養老年金保險制度、介護保險和長壽醫療保險構成較為完善的保險體系,有效減輕老人經濟壓力;二是以機構養老輻射社區的養老服務模式有力補充了社區養老服務功能;三是公共場所和設施“適老改造”成果顯著,較好地保障了老人生活的舒適和安全。
北京市在“9064”的養老格局下,構建起以街道為樞紐的“市、區、街、居”四級養老服務體系,并充分發揮社區內的小型養老機構服務樞紐作用,使居家、社區和養老機構相互依托、資源共享、融合發展,保障了養老服務資源的有效延伸和下沉。
“時間銀行”是一種以互聯網技術為載體,使用者用時間等量交換公益服務的新型公益互助模式。這種“施恩者可以受恩,受恩者可以施恩”的“時間儲蓄和交換模式”可以更好調動人們用勞動賺取未來養老待遇的積極性,達到補充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缺口的目的。
養老雖是社會問題,但家庭和個人是養老服務的消費者,理應作為滿足自身養老需求的第一責任主體;社會力量是服務的提供者,受資本的逐利性影響較大,應承擔滿足差異化需求的責任;政府是公權力的行使者,具有強烈的公益屬性,肩負維護社會公正公平的使命,應承擔起補充性的兜底保障責任。
民營養老機構應是養老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其發展定位由市場自主決定;公立養老機構既有政府公信力為保障,又肩負兜底保障民生的社會責任,可定位于將失能、半失能或失智老人作為提供養老服務的主要對象。同時,借鑒山東經驗探索注冊國有企業托管公立養老機構,通過公司化經營實現機構與養老的雙贏。
進一步完善遼寧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落實方案,以吸引和鼓勵社會資本加盟養老產業發展。由于全省各行政區域老齡化進程不一、資源稟賦各異,可在省政府的宏觀政策指導下,由各市政府根據自身情況出臺更具針對性的地方政策,充分調動社會資本投入遼寧養老產業的積極性。
在遼寧現行的“9073”式養老格局規劃中,居家、社區和機構養老三種養老服務模式各有側重,可從兩方面入手發展遼寧“小型社區養老驛站”。一是以“街道”為支點,網格式布局小型社區養老機構,保證醫、養資源的有效延伸和下沉,使老人可以更自由的選擇養老服務模式;二是增置子女、老人、社區、機構和醫院間聯動的智能網絡服務平臺,全方位打通養老服務信息通道,充分化解獨居安全隱患,為全省近四百萬空巢老人選擇居家養老創造更多便利。
2017年,全省失能老人達43.66萬人,高昂的照護成本和時間、精力等支出正折磨著老人及其家庭。而集養老護理、疾病治療和臨終關懷“三位一體”的社會保險模式,正可達到“為患者減負,為醫保減壓,煥機構活力,提服務質量”的多贏效果。因此,遼寧應積極申請力爭成為下一批長照護保險落地地區,緩解全省失能老人及其家庭的后顧之憂。
遼寧擁有一批國內領先的智慧健康企業和產品,可為抓強全省“銀發經濟”再添強援。一是大力推廣產品使用,讓百姓享受科技帶來的“健康安全感”飆升。例如:“遠程會診技術”和“云影像輔助技術”,可實現國內一流專家線上會診和危急病癥智能判別,大幅提升診斷精度和診斷效率;手術輔助機器人可直接降低手術的技術門檻,提升手術精度。二是以現有產業優勢為基礎,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和招引力度,努力打造聞名海內外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新時期新遼寧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