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騰 王葆夷
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1953年株洲市成為新中國成立后首批重點建設的八個工業城市之一,其所屬的工業基地生機勃勃,呈現出積極主動、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是我們歷經磨難的民族開始走向復興的標志之一。經過70年的發展變化,株洲儼然成為了一個新老工業并存的城市,如同濃縮呈現的當今文化格局——矛盾與延續并存,融合與發展共進,同時也展示出傳承的勃勃生機。隨著株洲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建設和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政策,研發具有株洲工業文化精神的城市文創產品存在可開發的巨大空間。
以具有明顯集體生活記憶和情感聯系的清水塘老工業基地為立足點,通過對清水塘老工業基地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進行研究,打造出具有株洲工業文化精神的文創產品和旅游紀念品。讓株洲工業文化精神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在當代活起來、火起來,弘揚當代株洲城市文化精神,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展現融聚有輝煌歷史擔當及現代一體的株洲城市智慧和城市文化品牌。將工業文化精神彰顯在當代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
隨著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城市間的爭力已經從產品競爭走向文化品牌競爭,城市文化建設是城市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的精神靈魂,城市文化品牌、城市文化軟實力在城市競爭的影響力中日益明顯,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株洲經過開國70年的長期發展形成了自身特色鮮明的工業文化。在未來的發展中充分挖掘工業文化資源,結合當地特色產業打造出具有株洲特色的文化教育、城市景觀、文化設施、文化產品、風格建筑、文化氛圍等共同建設具有株洲工業特色城市文化品牌,更有利于提升城市文化自信和城市文化軟實力。
株洲工業文化精神是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工業體系建設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它不僅是現在所呈現的物質精神成果,更是承載著特屬于他們那一時代的歷史記憶,是那一時代價值觀念的系統構成。我們傳承老一輩的文化精神不僅是現代社會發展與老一輩工業體系建設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延續互動,啟發我們對工業時代歷史的認知,更是我們對他們所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歷史認同”。
近年來,世界各大文化館、博物館都伴有衍生品開發項目,有特色的精神文化紀念品更是受人追捧并產生文化和經濟效應。《大英百物展巡展》的衍生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臺北故宮博物院“朕知道了”的膠帶貼近百姓,紅遍大江南北。中國故宮博物院的諸多文創讓遙遠的歷史印記顯得更加親民,為各類人群所接受。
通過對清水塘老工業基地的工業文化符號進行設計研究結合株洲當地特色產業打造出具有工業文化精神的城市文創衍生品,即帶動了旅游文創產品的發展又樹立了鮮明的城市形象。
隨著國家生態文明的建設,工業文明遺留下來的不少廠區遺址伴隨著現代化城市的推進不少轉型為藝術創意園區。美國魚雷工廠藝術中心、東京立川藝術區、北京798藝術區、上海M50藝術區等都是通過廠區遺址進行創意設計改造華麗蝶變成為了當地的文化地標聞名于國內外。吸引了眾多國內外的藝術愛好者、媒體、市民和游客等。
株洲工業遺存的建筑類型豐富、建筑規模集中震撼、建筑風格中西疊加、結構形式多種多樣,為湖南最具特色的工業遺產城市。隨著株洲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和清水塘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政策,以傳承保護為原則將清水塘老工業區打造成商業、時尚、文化、藝術、創意、設計、展示集一體的具有株洲工業文化精神的工業遺址文化藝術創意園區,形成株洲工業特色的文化地標。既可以帶動株洲旅游發展又可以帶動附近經濟的發展,增加附近居民就業崗位。
以“純表現繪畫圖形”的藝術性創作在文創產品上的應用為思路對株洲工業文化精神在城市現代化發展中的審美方向和文化內涵進行研究。通過文創產品的形式為精神文化構建一個全新的生存體系,使其精神層次往使用價值所過渡,拓展其文化精神的受眾面。達到傳承到創新再到傳承的“活態傳承”。
以株洲市清水塘老工業基地老一輩的集體生活記憶和情感聯系為切入點,將其置于當時的社會環境、時代文化及審美意識中,透視清水塘老工業基地60年來的發展歷程。依據株洲工業遺跡以及所流傳下來的歷史情感記憶進行純表現圖形創意的主題性元素創作。借助各種材料進行圖形創意的文創產品研發,創作有關的民間傳統工藝的成套文化衍生品。將其開發成多種形式的帶有株洲工業文化符號的城市人文特色日常用品、紀念品、手工藝禮品、家居裝飾和藝術用品等產品。既能適應現代城市規劃發展,又能給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留住城市的歷史記憶。讓株洲工業文化精神以“文創產品” 的身份重回老一輩的生活記憶中,現代社會精神文明的建設中。豐富株洲的城市文化形象,打造當代株洲城市文化品牌特色。
時代卷軸畫:根據株洲從平地崛起的工業新城到創下中國工業史上一百多個第一的輝煌再到21世紀的改革創新的發展歷程為主線,以工業遺跡、生活記憶為元素符號創作出體現株洲工業發展不同時代特色的多幅純表現繪畫圖形。再將圖形打散、重組,借助絲網印刷的手段將純表現繪畫圖形根據時間歷程發展線經過設計排列印刷到宣紙上,制作出一副極具濃厚民族風格和鮮明時代特色的卷軸畫藝術作品。觀者在欣賞藝術圖形的同時感受到株洲工業發展的磅礴歷程,體會到老一輩從無到有建設奮斗的工業精神。
瓷板畫:陶瓷是株洲的重要文化名片,將純表現繪畫圖形以瓷入畫,以胎為紙,以釉彩為墨創作燒制出株洲工業題材的瓷板畫。結合當地特色產業,巧妙的把產品的文化性、裝飾性結合在一起,又將株洲的工業文化精神傳播開來。
紙雕燈:將剪紙藝術與日常所使用的燈具相結合,將純表現繪畫圖形各要素按照形式美法則重新排列組合成作品。將平面圖形采用多層紙張疊加的方法,運用光影的重疊效果展現出不一樣的明暗與空間感,增強視覺沖擊力。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同時又將株洲工業文化精神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還可以將其與當代數字媒體相結合,使其工業文化遺產與數字化產品相轉化。通過交互設計、虛擬現實等科技手段重新將其曾經的生命力和創造力體現在我們眼前,為株洲工業文化精神的“活態傳承”做最大的努力。

圖2 《時代》紙雕燈 作者:歐陽君怡、李燮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