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敏
(長春光華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以往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可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實現文化自信的途徑之一便是弘揚和傳承紅色革命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紅色革命文化,在中國民主革命時期實踐中產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創新之后的文化形態,是為革命群眾認同的文化觀念,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造,也是中國先進社會主義文化產生之源,是被歷史證明了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標識,助推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紅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組成部分,革命精神是其精華,理想信念是其核心。在新時代,傳承和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是對革命烈士表達敬意和紀念的方式,是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大學生革命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國家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作為祖國未來接班人的大學生更要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將紅色革命文化中所蘊含的艱苦奮斗、勇往直前等革命精神作為前進的動力,學習革命烈士頑強拼搏、英勇斗爭的優秀革命品質,繼承勤儉節約、刻苦耐勞的優良革命作風,用革命精神鑄魂,用理想信念堅定初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而努力。
從總體上看,當前大學生大多數都有著高度的文化自信,認同中國文化;但也有部分大學生文化底蘊不足、文化知識匱乏,對文化了解不夠深入,對事物的判斷也只停留在表面,缺少對事物應有的判斷力和分析力。網絡上的一些錯誤思想也導致他們對紅色革命文化缺少自信、意識淡薄,甚至出現漠視紅色革命文化的現象,一味追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堅持個人主義至上的錯誤原則。
1.網絡信息化的影響
有些大學生業余時間用在打游戲或者購物、追劇等事情上多,用于學習和讀書上的時間較少。網絡中的信息錯綜復雜、良莠不齊,每天接觸信息量過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對事物的判斷和辨別能力。
2.多元化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呈現多元化,有些國家借助媒介,如影視劇等,推廣他們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生活,部分大學生對這些文化缺乏分析能力,導致盲目認同和崇拜。
3.校園文化氛圍的影響
學校是學生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氛圍是否濃厚,宣傳是否得當,對之是否重視,都將對大學生的思想產生重要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它們與革命文化緊密相連,思想政治教育離不開革命文化;否則,價值觀自信的構建就無從談起。
習近平總書記對紅色革命文化高度重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大意義,反復強調要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重要性。
紅色革命文化蘊含著革命精神,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實踐中形成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堅定理想信念、勇于勝利”的井岡山精神,“堅忍不拔、勇往直前”的長征精神,“謙虛謹慎、不驕不躁、艱苦奮斗”的西柏坡精神等;在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時期,又形成了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鐵人王進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的大慶精神,“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為國爭光、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奧運精神和“萬眾一心、同舟共濟、頑強拼搏”的抗震救災精神,等等,這些精神是青年大學生努力拼搏的有力支撐,有助于大學生提升政治覺悟,堅定“四個自信”,自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引領,每門課程雖各有特點,但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主要闡述當代大學生如何堅定“四個自信”;“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課程本身講述的就是中國近現代的國史、國情及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浴血奮戰,最終走向偉大勝利的艱辛歷程,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紅色革命文化。該課程一是讓學生對紅色革命文化有理論上的認知,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情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課是全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落腳點,通過對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相關知識的講授,并結合實際案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著重于公民的馬克思主義內化。因而,課堂理論宣講工作要以課堂教學為主線,將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認知,幫助他們全方位地把握和充分理解黨的革命、建設、改革歷程及其經驗教訓。
在思政課課堂上,教師既要宣講理論知識、讓學生有所學,還要讓學生有所感;要理論課堂和課內活動結合,如在學習“綱要”課程時,可組織“紅歌大家唱”活動,讓學生了解紅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在課堂上播放紅色影像資料及有著重要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國》《紅海行動》《厲害了我的國》等,學生對這種方式也比較認可和接受,有助于大學生深入理解愛國主義文化和中國革命文化傳統,實現了情感上的升華。在“基礎”課可組織學生搜集、整理革命人物的紅色家書,并結合自己的家書談體會;也可觀看“革命人物訪談”,整理訪談錄,進行匯報交流。“概論”課可給學生分組,并布置如何理解“在國外待得越久越愛國”“如何看待中國文化和外來文化”等問題,由學生課下通過查找資料、小組研討,形成本小組自己的觀點,制作課件,在課上講解。通過這些方式,使理論課堂和課內活動有機結合,切實完成對紅色革命文化宣傳、認同、踐行的一系列轉變過程,使學生既有所學,又有所感,做到知行合一,實現思想上的真正內化。
校園是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氛圍是否濃厚,宣傳是否得當,都將對學生的文化態度有重要的影響。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引領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而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又是學生在校期間加強文化交流、增強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因此,高校要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積極營造濃厚的紅色革命文化范圍。
一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校院團委應定期組織一系列紅色革命文化專題講座活動??裳埨霞t軍、老革命或其后人進入校園做專題講座,用他們的親身經歷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加強對紅色革命文化的理論宣傳,做到紅色革命文化入學生之腦。
二是重大紀念日活動常態化,積極開展主題演講、文化交流等活動。如在黨誕生紀念日、國慶日、清明節等一些重大節日開展“紅色文化伴我行”“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緬懷英烈、銘記歷史”等主題演講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體會,實現由“學會”到“體會”的飛躍,思想上得以升華,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厚植家國情懷,增加對紅色革命文化的認同。
三是充分利用校、院微信公眾號進行紅色經典著作誦讀活動。各院校可利用網絡平臺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置“經典誦讀”欄目,每周由一個班級派一名學生代表誦讀紅色經典著作,著作可以自選,院系誦讀優秀的學生可以推薦到學校的微信公眾號,并給予適當的獎勵,吸引大多數同學參與進來,把對紅色革命文化的熱愛用聲音傳出來,增加感染力,營造濃厚的校園紅色革命文化氛圍。
幾乎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區域資源,要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建立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基地。吉林省曾是東北抗聯英雄戰斗之地,這里有很多革命遺址,如蛟河抗聯密營遺址、楊靖宇密營遺址、集安抗聯遺址,等等。每年應定期組織學生參加“重走抗聯路”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知歷史,了解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抗聯戰士憑借頑強的意志披荊斬棘,與敵人決戰于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間的戰斗事跡,引發學生對人生新的思考,使學生在實踐中受到鍛煉,增長才干。也可組織學生參觀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存有豐富的史料、圖片、音像資料,以及保留下來的建筑,加之工作人員聲情并茂極具感染力的講解,沖擊著學生的視覺、聽覺,使歷史更加形象、立體、生動,使學生在參觀活動中感受到獨特的文化力量,激發學生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傳承與弘揚紅色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及人民群眾的政治擔當,這項工作做得好壞、成敗,關乎黨、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關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作為未來接班人的青年大學生,身上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對他們既要注重知識上的灌輸,又要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歷史觀,成為祖國未來合格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