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荔淋 但 菲
(沈陽師范大學 遼寧 沈陽 110034)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對幼兒園防控疫情工作做出全面部署。除去經濟損失,疫情同樣打亂了我國民辦教育體系的未來發展規劃,民辦幼兒園的經營面臨著眾多前所未有的困難。
隨著《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的出臺,學前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向前推進。根據第三期“三年計劃”預計,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可達到85%,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包括公辦園與普惠性民辦園)可達到80%。大致建立起了合理的投入與產出分擔機制。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協同發展已成為我國學前教育的主旋律。《201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國已登記在冊的民辦幼兒園數量高達16.58萬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增長3.37%,占全國(26.67萬所)的62.1%。根據《2019年遼寧省教育事業發展概況》統計,目前遼寧省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已達到90.5%,其中民辦園7320所,占遼寧省總園所9903所的73.9%,民辦幼兒園在園幼兒59萬人,占全省在園總人數的64.5%。[1]可見,擁有“半壁江山”的民辦園現如今已經為我國學前教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突出貢獻,為保證我國學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提供了有力支撐。
指導民辦幼兒園工作的是教育部門、財政部門、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門等機關。各省市貫徹“公辦幼兒園在編教師工資由國家財政承擔,而其他類型幼兒園的教師待遇由幼兒園舉辦者承擔”的方式[2]。國務院辦公廳2017年所公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強調,要充分發揮鄉鎮政府的作用,要將政策逐級落實到縣一級政府。各區政府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規劃各區幼兒園總體布局,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幼兒園,新建、改擴建一批面向大眾、收費合理、質量過關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3]青島市城陽區于2016年規定非在編幼兒園教師工資待遇由區和街道的財政共同承擔,實現區財政的全額統籌;常德市財政部門2017年對市直民辦幼兒園繳納醫療保險、社會養老保險單位負擔部分給予50%補助;沈陽市政府2018年啟動資金,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每生每月補貼240元。[4]各地區政府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了政策性探索,表現出了責任主體的明確性、分擔機制的具體性、階段性等特點。
民辦幼兒園給教師的工資較低,是一個長期且普遍的社會問題。2017年北京市對民辦園教師的調查發現,工資在3000元以下的占69.8%,而同期間的公辦園教師工資在3000元以上的占77.5%。[5]2018年長春市區民辦教師最低工資標準為1780元。[6]生活保障差、工資低是當前民辦園教師最主要現狀。
社會保障制度落實不到自己身上,也是民辦幼兒園教師的主要現狀。《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條例》雖早已規定勞動者應被辦理社會保險,但大部分民辦園教師是與園所簽訂勞動合同的社會雇員,社保政策很難執行,落實情況遠沒有理想到位。并且大多數民辦幼兒園想為教師繳全社會保險卻力不從心,只能退而求其次,先保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至于其他項則含糊不清。也有很大一部分民辦幼兒教師迫于資金壓力,只能放棄繳納社保,以緩解當前生活壓力,卻致使未來長期生活缺乏保障。
民辦園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就是資金鏈的突然斷裂。在正常的教學學期中,一般園所按照政府部門規定的收費制度和管理辦法,按月收取保教費,以作為支撐幼兒園日常運營的主要資金來源。但在疫情不開園、停教停學的特殊階段完全無收入,大半的民辦園表示現有資金已無法維持園所的運轉,資金壓力集中突顯在教師工資、房租房貸、家長退費三方面,另外還有社保費、疫情防控等費用需要如期正常支付。按照規定,幼兒缺勤期間已繳納的學費需按日足額退還,有的園所因資金短缺無法同時全部退費,只能采取與家長協商持續性按比例分批退還的無奈之舉,有的園所選擇向銀行求助商業貸款,以解燃眉之急。絕大多數民辦園租賃物業為私人所有或開發商所有,除極少數國有物業順利減免房租外,多數民辦園都不能享受租金減免政策。民辦幼兒園今年預計會有長達7個月的資金斷層冷凍期,更會讓其入不敷出、資不抵債,若情況得不到緩解,得不到及時幫扶,部分民辦幼兒園可能隨時面臨倒閉的危險。
疫情之下,民辦園抗風險能力差的問題再次凸顯。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因屬于民辦非營利性單位,在融資方面無法向銀行申請貸款。同時絕大多數民辦幼兒園又缺乏企業公司正規科學的資源管理,沒有安全現金流和應對危機儲備金,嚴重依賴于保教費的幼兒園在重大危機突襲時,抗風險能力極差。一些原本運營良好的民辦園出現了“負責人抵押個人房產貸款籌措資金給教師員工發工資的情況”。微薄的收入讓疫情中的幼兒教師們被迫干上了副業“自救”,有的教師自制手工藝品放置網店銷售;有的教師變身微商,每天刷屏式帶貨。辦園初心和滿腔的教育情懷,在現實面前顯得那么蒼白無力。幼兒園不能像中小學那樣“停課不停學”,只能“停教又停學”。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本質上其實是非營利性機構,在政府宣布幼兒園正式開園前,教師是完全沒有收入的。由于沒有足夠的資金運營龐大的幼兒園“機器”,很多園所選擇裁員減輕壓力,培養很久的幼兒園教師一再精簡,這不僅讓很多老師面臨失業危機,對園所也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幼兒園老師是園所的最大軟實力,幼兒園平日里付出了時間、費用與心血培養教師的能力素質,如今為了生存不得不舍去之前對幼兒園老師的投資。幼兒園流失師資無異于“釜底抽薪”,極大限制了民辦園未來的專業發展。
幼兒園招生遵循自愿入園原則。疫情期間,家長不交學費;疫情過后,難免有一些保守型家長選擇推遲上學。因幼兒年齡偏小、免疫力較低、自我約束力差、幼兒園人群密集、保護自我意識差等諸多原因導致幼兒園復課后的疫情防控存在更高難度和更大風險,有些家長可能會選擇觀望疫情發展,暫不送孩子入園,繼續在家觀望一陣。開園后還可能會出現幼兒休學、緩期入園等現象,生源大量減少,收入自然也大量降低。而這也會帶來更可怕的“惡性循環”,幼兒園堅持不下去,可能會選擇關停園所,那么疫情過后一些孩子就可能面臨無園可上的局面。少數2019年投資新建、原定2020春季開園的民辦幼兒園,還面臨著銀行還款到期、無法招生等諸多資金壓力,生存考驗更加嚴峻。私立幼兒園獨立運作,幼兒園的工資和福利、教師和幼兒園的經營費用是通過收取學費來支付的。疫情期間,沒有了穩定的生源,民辦幼兒園的收入便“舉步維艱”。條件優質的老師,也會在理想與現實中做出選擇;因此,民辦私立幼兒園的不穩定,使其難以保證教師工資和福利的穩定,就會造成民辦幼兒教師流動問題嚴重。幼兒園若沒有“生源”,就像魚沒有了水,“生源”壓力又讓更多的民辦園在新冠疫情這場戰役中紛紛倒下。
鑒于絕大多數民辦幼兒園都是民辦非企業法人,不能享受地方政府對在工商部門注冊企業的相關扶持補貼政策,建議政府讓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同等享受疫情期間的員工培訓、社保緩交和免交等扶持政策。對經濟相對落后的鄉村民辦普惠幼兒園的辦園條件簡陋、收費低廉等實際困難給予更大的政府補貼,精準扶持。協調金融機構為民辦園提供普惠利率貸款,以保證其能夠正常如期支付教師工資、房租等必要經費,幫助民辦園渡過難關。民辦幼兒園不同于中小學,疫情防控工作挑戰更高,難度更大,建議政府統籌所有民辦園防疫物資供應,適當配發一些必要的防疫物資如消毒水、洗手液等,或政府提供經過審核的平價防疫物資采購渠道,以減免民辦園后期采購負擔。
民辦教育是非國家財政投入的,但同樣是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政府應該把民辦園也當成自己人,辦學者才可能有穩定的預期。“國十條”的出臺,表現了政府要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健康發展的決心,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師也有很多政策性傾斜。通過專項撥款和設立基金,支持普惠性民辦幼兒園響應號召。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宜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專項基金,精準作用到民辦園教師工資待遇、社會保險、外出培訓等上;打通社會力量對民辦園的專項資金投資渠道,建立三位一體的資金運營模式,起到分擔民辦園成本壓力的作用,激勵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提供評獎評優、深造學習的專項公用經費。對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建議按照疫情前的平均在園幼兒數,一次性預撥半年左右的生均定額補助,以確保幼兒園的正常運轉和教師隊伍的穩定發展。
園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嚴格履行國務院最新頒布的《幼兒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做到開園前,全員培訓、落實保障;開園時,專人負責、協調聯控;開園后,著重開展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和老師的危機干預工作。幼兒園可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多種形式,向家長推薦公眾通用的防疫知識、教育活動,傳遞正能量的社會活動信息。與此同時,向家長公開透明地展示園所的開園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讓家長了解整潔衛生的教室環境、全面安全的檢疫防范措施,用充分的準備讓家長放心將幼兒盡早送入園所。在疫情之際,保持穩定持續、積極向上的內容輸出,幫助周邊社區的家庭,同時也為園所積蓄能量,為家長增強信心。甚至可以考慮開展線上招生會、開放日,靈活利用多方自媒體平臺的宣傳作用。
各地區經濟發展的差異、辦學制度的差異,都會導致幼兒園環境條件的差異、園所專業規劃的差異、教師工資待遇差異。我國對公辦幼兒園在編制內的幼兒教師采取“身份管理”模式,范圍十分狹窄。在涉及幼兒教師身份待遇的政策中,忽視仍在社會占半壁江山的民辦園教師,導致不公平、不合理的教師權益局面。這種身份上的區別待遇,也是造成大量身份模糊、地位不確的民辦教師流失的主要原因。
穩定的師資才能保證教育質量。為保障師資穩定,除了對公辦與民辦教師、在編與非在編教師執行統一的政策,在財政上也要對長期自負盈虧的民辦園有所傾斜。將多結構、多種類的公辦民辦學前教育機構一同納入教育部門管理范圍,再根據特色“因制而異”,制訂更適合其發展的教育政策。“公辦、民辦都是人民教育,公辦教師、民辦教師都是人民教師”,應縮小公辦園與民辦園幼兒教師之間的不合理差別,建立統一標準發放薪資獎勵機制,保持合理薪資差異,消除不合理差異,減少民辦教師流失現象,保證民辦幼兒園長期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