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志
(云南省會澤縣老廠鄉林業工作站,云南 會澤 654200)
會澤縣大海鄉位于東經103°5′50~103°19′20″,北緯26°7′20″~26°3′10″,省道會東公路(會澤至東川)橫穿而過,距會澤縣城28 km,距昆明市東川區70 km,距曲靖228 km,距昆明254 km。大海鄉屬溫帶高原氣候,因地處印度洋季風區域內,緯度較低,年平均氣溫8.5 ℃;最熱月氣溫12.4~13.3 ℃,平均氣溫12.8 ℃,最冷月氣溫-0.8~0.4 ℃,平均氣溫-0.1 ℃;極端最高氣溫19.4 ℃,極端最低氣溫-18.8 ℃;年平均降雨量1370 mm;年相對溫度75%;無霜期156 d;最高海拔牯牛寨4017.3 m,最低海拔780 m,位于小江河谷,相對高差3237.3 m,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于高差懸殊,石灰巖易受侵蝕風化。區內土壤以亞高山草甸土為主,有部分沼澤土。土壤有機質15.5%,堿解氮512.8×10-6,速效磷4.4×10-6,速效鉀177.3×10-6,pH值4.2~5.5。但是項目區海拔較高,小氣候條件惡劣。天然草場牧草優勢種以禾本科的羊茅、牛毛氈、薔薇科的西南萎陵菜及其它雜類草組成。據調查,共有天然草類資源200余種。
全鄉總面積332.47 km2,轄22個村委會,219個自然村,182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9110戶,28780人,有耕地面積1950 hm2,農民人均耕地0.1 hm2。2018年農業總收入17898萬元,其中畜牧業收入6326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35.35%,人均純收入7746元。糧食總產20992萬kg,人均有糧626 kg。
位于大海鄉境內的大海草山地處滇東北烏蒙山主峰地段,位于云南省東北部,是長江以南最大連片山地草甸。距會澤縣城42 km,海拔3500~4017 m,年均氣溫12 ℃,面積18萬畝。該地建有國家級草原固定監測點,是全國108個絕美地標之一,屬國家級4A級景區,景色迷人,是云南最高的高山草甸。
2011~2018年,會澤縣針對大海草山退化草原問題,實施了退牧還草工程、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及西南巖溶地區草地治理、草原生態補助獎勵機制政策和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項目等重大工程,共在大海草山區域內實施退化草原治理面積達5萬多畝,主要成效如下。
(1)促進了兩個轉變。草原治理工程促進草原經營管理體制的轉變和草地生產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項目區畜牧業的整體水平。
(2)推動草地生態保護意識的提高。通過項目建設意義的宣傳和落實,農戶對草地的經營從經濟目標為主轉移到生態、經濟和社會目標并重,生態優先上來,實現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
(3)加快脫貧致富步伐。通過項目實施,促進了高寒山區經濟發展,縮小了山區與壩區的差距,加快了山區農民致富步伐。
(4)發揮了牧草資源優勢。全縣有草原面積406.35萬畝,有著豐富的牧草資源,通過退牧還草工程項目提高了草地生產力,為精準扶貧作出了貢獻。
(5)實現“三提高,兩減少,一降低”的優質高效目標?!叭岣摺奔茨敛轄I養價值提高、利用率提高、單位面積載畜量提高。“兩減少”即地表徑流減少、泥砂流失減少、“一降低”即牛羊死亡率降低。通過人工種草和圍欄改良等技術措施,改善了草群結構,草地中豆科牧草增加,優良牧草覆蓋度提高,使所建草地中牧草營養成分顯著提高;牧草利用率顯著提高,使草地單位面積載畜量提高,牛羊死亡率降低;隨著草群結構的改善和植被覆蓋度的增加,牧草涵養水源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使草地地表徑流和泥砂流失量減少,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美化。
采用人工挖除大薊、戟葉酸模、血滿草、蒿類等毒害雜草,挖除雜害草避免了本地生長力極強的雜害草與人工種植的優質牧草爭肥料、爭陽光、爭水分。挖除后有利于牧草種子落入土中,也有利于播入草地的牧草種子吸收養分,快速生長,這是多年實施收到的良好效果。
大海草原為高寒山區,海拔高度在2500—3600 m之間,氣候冷涼多變,春季霜雪冰凍,夏季暴雨冰雹多霧,光照不足,甚至5月飄雪,7月下霜,自然災害頻繁,年平均氣溫只有8.5 ℃左右,無霜期僅80~100 d。土層瘠薄,高寒冷涼,屬溫帶高原季風氣候,生態極其脆弱,地表植被恢復只能采用破土免耕播種法,以保護不破壞表土層。具體操作為除雜后用鐵制松毛耙、釘耙、單齒條鋤10~20人排成“一”字沿等高線方式進行破土免耕處理,結合牛羊重牧強度進行密集踐踏,處理深度5 cm,以達到破土和促使草種與土壤充分接觸來建植人工草地。
針對大海草原的海拔、降雨量、氣溫、日照、土壤狀況、土壤pH值、原生植被等情況,確定在高海拔地區無植被地帶的舍(圈)養型牧用草原,可以考慮以鴨茅、白三葉為建群種,多年生黑麥草、羊茅黑麥草為伴生種,以一年生黑麥草為先鋒種。草籽混播組合:采用鴨茅30%+白三葉30%+多年生黑麥草16%+羊茅黑麥草16%+一年生黑麥草8%混播組合,播種量5kg/畝。牧草種子播種前,測定種子的凈度、發芽率,水分,豆科牧草播種前對草籽進行相應的根瘤菌丸衣化接種。
4.4.1 播種期
播種期選擇在雨季來臨的5月中旬至6月上旬為最適播種期,播種后覆土1~2 cm。
4.4.2 播種方法
采用人工撒播、條播為主。要求播種均勻,無漏播、重播地塊。
播種后進行覆土鎮壓。坡度≤20 ℃以下采用全耕全墾的方式進行整地除雜,將地表土壤整細,播種方式以條播為主。
坡度≥20 ℃以上,采用破土免耕除雜整地,清除枯枝敗葉、雜草、礫石后,播種方式以撒播為主。播種時按照每畝以3 kg草種、復混肥10 kg、鈣鎂磷肥10 kg的用量充分拌和均勻后進行播種。
坡度≤20 ℃以下采用破土免耕法進行播種,以撒播為主,具體操作為除雜后用鐵制松毛耙、釘耙、單齒條鋤10~20人排成“一”字進行破土免耕處理,結合牛羊重牧強度進行密集踐踏,處理深度5cm,每個作業小區使用300~500只羊群,反復進行高密度的反復踩踏,以達到破土和促使草種與土壤充分接觸來建植人工草地;坡度≥20 ℃以上采用機耕、牛犁、人挖等方式對地面進行全墾,一犁兩耙,地面處理深度20 cm以上,并清除礫石,要求土垡細碎,地面平整,以條播為主,條播寬度距離為30~40 cm,全面進行覆蓋土壤處理,覆土厚度為1~2 cm,以促進草種快速發育來建植新的人工草地。
4.5.1 化肥選擇
根據土壤分析結果,制定每片草地的土壤施肥配方,在實施過程中每片草場嚴格按照施肥配方準備各種肥料,定量施肥。人工種草肥料與草籽進行拌合后進行撒播,要求撒施均勻。工程設計為人工種草施肥,每畝用量用法參照模式模型。
4.5.2 化肥質量標準
退化草原生態修復人工種草工程化肥質量,執行農業部《人工草地建設技術規程(試行)》?;时仨氝m合當地環境條件,并采用具有一定生產規模,有出場檢驗合格證;復混肥的質量標準符合GB15063-2009的標準,氮、磷、鉀比例適中,實際含量與標簽相符,總養分≥30%,鈣鎂磷肥質量標準符合GB/T20412-2006的標準,有效磷含量≥18%。
每年從8月底開始,對人工種草的密度、蓋度、高度、產量、頻度、草地毒害雜草、草地地下害蟲和鼠害的指標進行監測,在利用和防治上早安排;對新建的人工草地在11月份進行刈割利用,之后進行放牧,放牧時嚴格控制牲畜數量,做到草畜平衡。
按照以草定畜、草畜配套的原則,采取“扶優扶強”的辦法,著力培植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和示范牧場,逐步提高種草的經濟效益。同時根據草場生產力季節性不平衡的特點,推廣秋冬播種,春夏收割的牧草。另外需在冬季來臨之前按計劃出欄老弱病畜及育肥畜,提高出欄率,達到了合理利用草原、保護生態的目的。
綜上所述,通過采取行之有效的人工種草技術和管護措施,可依法管理保護草地,實現草畜平衡,資源合理配置,建立起人與資源、環境之間協調統一的良性生態系統,處理好保護草地與農民增收、發展經濟的關系,初步探索出相似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的“技術措施及其模式”,為同類退化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做出示范,提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