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萬勝
(云南省開遠市天然林保護及退耕還林辦公室, 云南 開遠 661600)
開遠市隸屬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紅河州中部,東與文山州丘北縣、硯山縣相連;南與個舊市、蒙自市接壤;西與建水縣相鄰;北與彌勒市隔南盤江相望。國土面積1940 km2,總人口33.4萬人,城區海拔1050 m。全市轄7個鄉鎮(街道辦),52個村委會,558個村民小組,世居民族有漢族、彝族、回族、苗族等。201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02.73億元,三次產業比重分別為:9.6%、38.2%、52.2%;財政總收入為20.1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為14.84億元。
開遠市地處滇東南溶巖高原,溶巖面積占國土面積的51.31%。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49.25萬畝,其中有林地68.61萬畝,疏林地0.97萬畝,灌木林地62.47萬畝,未成林造林3.01萬畝,苗圃地0.01萬畝,無林地0.52萬畝,宜林地13.66萬畝;全市共有天然林86.04萬畝,其中國有天然林8.15萬畝,集體天然林77.89萬畝[1]。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標志著生態環境建設進入了實質性運作階段。退耕還林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出臺,也預示著國家在發展社會公益事業的同時充分考慮兼顧農民利益。迄今為止,退耕還林是使農民受益很多很大的生態工程[2]。
利用林業項目助推扶貧工作是開遠市退耕還林工作的指導思想之一,近年來這一指導思想得到較好體現,退耕農戶除享受國家補助外,還發展了一份林產業,為山區貧困村、貧困戶致富增收創造了條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發展核桃、蘋果、桃子等優勢林果產業,有力地促進了該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并將逐步增強農村經濟實力,帶來農民的增收,為山區農戶邁向小康社會作出相應的貢獻。
開遠市的退耕還林,重點布局在偏遠山區、坡耕地15°坡以上較為集中點以及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坡耕地還林,大面積荒山的綠化,減少了水土流失對農業生產農村生活條件的影響,創造了人與生態和諧相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農業是保障社會安定的重點產業,新時期隨著我國林業持續發展,退耕還林工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工程實施過程中,由于土地使用性質發生改變,還需要調動退耕還林農戶積極參與,保證退耕還林工程順利實施。營造林技術推廣應用,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力量。目前,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推動之下,森林資源保護方案實施,退耕還林是重點的探究項目,它融合了經濟性和生態環保性。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先后經歷試點示范、大規模推進、結構性調整3個階段。取得了顯著成效,能有效地減少水土流失、減輕風沙災害、改善區域的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的收入,調整了農業產業結構,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奠定強有力的基礎[3]。
目前,營造林技術被廣泛使用在退耕還林中,其中重點需要對苗圃培育技術進行分析。實施苗圃培育技術應對區域自然環境進行分析,無論是水文、地質條件,還是陽光、土壤微生物等一系列的因素,應該全方位的把控,充分使用區域自然環境資源,做好苗圃培育開發工作。應用融合人工種植培育的管理模式,在最大范圍內降低樹苗培育期間的死亡率,在春季、秋季須定期殺蟲澆水。尤其是在苗木成長的關鍵時期,及時地補充養分,寒冷冬季,做好苗木根部的保暖工作。尤其是在幼苗移栽時,應連同土壤一同挖掘,避免對根系部位造成損害,這是人工培育技術的難點。在營造林樹苗種植作業之前,嚴格地篩選種子的質量,如果需要在某一區域進行大面積的樹苗種植,可以使用5類不同的種子進行篩選和記錄,將其放在適宜的環境中,對溫度濕度進行全方位的管控,將種子放置在適宜條件的培養皿中,詳細地記錄目標種子的發芽時間、出芽率以及成活率,找到出芽率最高、生命力最旺盛的種子[4]。
退耕還林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占據著關鍵地位,不僅涉及到國家、地方層面,更和個人利益相掛鉤,是全面協調的綜合類工程,需要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利用進行全方位的調整,積極地發揮市政與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作用,能有效地遏制生態惡化,還能做好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農民收入的增長,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封山育林技術應用,要選擇合適的樹木種植區域,做好大規模的樹木集中恢復和種植工作。做好區域樹木種植的推廣工作,保證種植區域廣闊,土壤中的營養物質含量要高,最好大于25%。應該按照稀疏、濃密的標準進行育林。在進行營造林技術應用實踐以及退耕還林實踐工作分析時,使用營造林技術需要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特征,做好封山造林地理位置的選擇工作,相關的樹木種植管理人員還需要做好地質環境的考察,分析樹木種植的具體情況。選擇土壤肥沃的區域,然后詳細地制定封山育林的具體規劃范圍,積極地開展退耕還林實驗,造林人員應該結合地理環境特點以及封山造林的具體標準,開展區域工作的考察,充分發揮地理環境優勢,科學地開展退耕還林工作[5]。
當下,應用植樹造林技術,首先,要采用系統性的樹木種植計劃,由點到面進行苗木種植營造,林種植應該建立區域的樹木種植網絡,做好批量樹木種植的填充工作。在具體區域要考慮植樹造林技術的應用,相關的管理人員應該參照縱橫坐標法,做好植樹造林種植區域的安排工作,然后選擇縱橫交錯的交叉點進行分析。在植樹造林網絡初步完成之后,對植樹造林區域的位置進行分析。其次,還要加強退耕還林人工培育管理工作。要做好目標樹木階段性成長記錄,針對目標區域樹木的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嚴格地把握每棵樹木的成長情況,考慮到自然條件和水文地質條件。例如:在進行某區域植樹造林實踐工作時,應該按照當地退耕還林的區域結構,需要將樹木種植管理人員進行劃分,每組人員在進行樹木種植情況記錄時,都應該有不同的職責。有的需要進行施肥澆水,有的需要把握不同樹木品種的生長規律,積極地推動人工培育管理工作順利實施,這也是退耕還林工作的重點內容[6]。
水土調節技術主要是通過進行大規模種植樹木,鞏固區域水土、緩解水土流失。在進行營造林處理時,應該結合區域的環境做好樹木種類的分析,可以在土地貧瘠的區域種植耐旱品種,也可以在水土較為適宜的環境,種植櫟類、松類、杉木、竹類、經濟果木等,加大退耕還林樹木種類,減少樹木的死亡率,全面挖掘營造林的價值[7]。
近年來,開遠市先后實施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長防林工程、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項目,本著“先難后易,突出重點,集中治理”的原則,目前大部公宜林地已實施過造林項目,剩余的可造林地塊比較零星破碎,而且立地條件較差,巖溶裸露嚴重。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對造林標準要求的提高,造林成本在逐年提高,但是項目的造林投資標準卻還停留在2010年的經濟水平上,遠低于實際的造林投入。
開遠市林業通過近20年來的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氣候、立地條件及當地社會條件等原因的影響,林業產業一直未培育出較好的支柱產業、龍頭產業,導致了社會群體對林業的投資熱情不高,對林業的投資信心不足。
在項目的測算上,林業項目一直以來均沒有撫育和管護方面的資金投入,導致新造林地雜草叢生、火災隱患極大,幼苗不能得到及時撫育長勢緩慢。
在社會造林方面,特別是由農戶自主造林的項目,由于老百姓資金投入有限以及對新造林地科學撫育管護認識上不到位,造林后沒有進行撫育管理,任由幼樹自生自長,林地產生經濟效益遙遙無期[8]。
林業項目建設區主要在山區,其中存在大量的畜牧農戶,新造林地的牛羊踐踏破壞問題嚴重,影響造林成效。同時,轄區內自發移民較多,為生存毀林開荒、放火燒山現象嚴重,新造林林地保存率低。
(1)繼續做好天保工程、森林撫育、新一輪退耕還林、陡坡地生態治理等項目的日常管理工作。督促指導業主、專業造林隊伍做好明年的造林工作及歷年新造林地的補植補造工作;開展好相關項目的驗收、質量跟蹤工作,完成負責項目的資金兌現[9]。
(2)爭取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2.08萬畝,包括中和營鎮0.68萬畝、靈泉街道辦事處0.4萬畝、碑格鄉1.0萬畝,造林樹種主要為桃樹、蘋果、梨樹、橄欖、杉木等。
(3)爭取實施陡坡地生態治理項目2.0萬畝,主要布局在樂白道0.15萬畝、靈泉0.55萬畝、中和營0.6萬畝、小龍潭0.22萬畝、大莊0.18萬畝、碑格0.3萬畝,造林樹種主要為桃樹、蘋果、梨樹、柑桔、花椒、杉木等。
(4)爭取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5.0萬畝,包括退化林修復3.0萬畝,主要布局在樂白道、靈泉、大莊、羊街、中和營等鄉鎮處;森林撫育2.0畝,主要布局在中和營、樂白道和大坪寨林場。
(5)繼續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把退耕還林工程、陡坡地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與扶貧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出其生態扶貧的功效。
在退耕還林工作中,應用營造林技術,能夠做好區域自然環境的保護開發和統籌,以此為基礎,加大植樹造林技術、水土保持調節技術、封山育林技術的應用,為營造林技術在退耕還林中進一步推廣奠定基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