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濤
摘要:不同歷史時期國家和執政黨對高校大學生群體有著不同的時代要求,新時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斗則是黨和國家對當代大學生的時代要求。由于當代價值觀念的多元化與社會思潮的多變性的影響,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追求并不一定與黨和國家對新時代青年發展要求相一致,這時進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得尤為迫切。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的關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首先,東西南北中,黨是管一切的。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特征和建設社會主義大學的最大優勢,黨的領導必須體現在高校的各項工作中去,完善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校黨委在教學育人過程中的主體責任,貫徹校黨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第一責任的教育方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務必須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也就是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大學和培養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產黨領導的時代新人。其次,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樹立問題意識,高校各級黨委要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短板,黨政各部門齊心協力共抓共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要帶頭上好思政課。中國共產黨本身具有與時俱進的品質,因而社會主義大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具備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通過及時更新過時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課方法以及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及時規避思想政治教育由于落后時代要求而產生反效果的風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一方面,黨的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根本上來源于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堅持與弘揚。高校作為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集中了大量思想活躍的年輕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有賴于青年,引導青年、教育青年則一直是我黨極為重要的工作,而只有將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和引導青年的核心內容才能保證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權。另一方面,黨的意識形態的領導權的強弱與主流思想在社會中的流行程度呈正相關。主流思想在社會中流行程度越高,黨的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越強;主流思想在社會中流行程度越低,黨的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越弱。要加強黨對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就必須設法提高主流思想的流行程度,主流思想的流行程度與核心價值觀教育頻次、媒介傳播工具的暢通性以及話語體系的適應性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各個高校必須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點講述內容并且進行常態化的宣傳教育,在繼續做精做優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同時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來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思政課的教學要通過適應中國教育環境的實際情況和注重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來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也就是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主流思想為重點來落實和增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在黨的領導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人才隊伍的建設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強化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曾數次強調“人才是第一資源,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人才的培養是關系黨和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事,發展社會主義教育的使命在于培養為黨和國家服務的新時代復合型人才,而在高校進行廣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其必要的手段與方式。對于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是堅定理想信念;二是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三是加強品德修養;四是增長知識見識;五是培養奮斗精神;六是增強綜合素質。” 因此,各高校黨委必須保證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這六點要求。此外,建立一支優秀的思政課教師隊伍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條件,是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領導下進行的人員安排。要想實現習總書記提出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進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就必須打造政治立場堅定、思想品德高尚、工作能力出眾、專兼結合的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鋼鐵雄獅”;就必須對高校黨政干部、共青團干部、輔導員和專職思政課教師進行系統的整合來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的力量。
堅持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將愛國主義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課堂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學生與教學設備是確保課堂教學順利完成的三個必備條件,弘揚愛國主義必須圍繞著教師、學生與教學設備下功夫。對于思政課教師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曾評價道:“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在更好的弘揚愛國主義方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思政課教師本身的知識理論水平和道德涵養的高低決定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思政課教師隊伍規模與快速增長的大學生數量之間的匹配度也關系到愛國主義教育的普及。此外,對于愛國主義的弘揚絕不是在課堂上機械的、教條的照本宣科,思政課教師必須創新自己的授課方式、豐富自己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將愛國主義精神融入生活、融入實踐。青年大學生是思政教育理論課的主要教育對象,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傳播者和實踐者,是課堂教學順利推進的中心環節和主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和服務學生,以學生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在此基礎上動員和鼓勵學生踐行愛國主義精神,如積極擁護黨的領導、維護國家利益、維護社會秩序與遵守法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目標而努力奮斗。良好的教學設備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必要物質保障。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與科技革命給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且先進的輔助工具,先進的科學技術設備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增加知識容量、增強課件展示的生動性,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共同參與主體的教師和學生雙方都應主動接受和學習先進的教學設備,共同努力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新發展。愛國主義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核心章節,先進教學設備在教學課堂的應用必然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起到積極的正面效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該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對弘揚愛國主義的作用。曾今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在就職演講中說道:“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代表了過去大學教育更注重老師的學術水平和道德素質,而新時代的大學教育不僅要強調“大師”的重要性還要重視“大樓”的作用。所謂“大樓”在今天而言就是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弘揚愛國主義的重要載體和媒介,在單一的課堂教學,外有更多潛移默化的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表現形式。課堂之上“大師”所傳授的文化理念與大學校園所營造的文化氛圍的結合,在“大思政”和“大宣傳”的方針下共同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辦學育人的全過程。在具體的實踐層面,在校園學術文化活動中,創立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或學術論壇,舉辦學習愛國主義英雄人物或先進事跡的知識講座,開展有關描寫為民族和國家不懈奮斗、犧牲自我人物傳記的讀書交流會;在校園的體育文化中,圍繞國家重大節假日和紀念日開展與其相關的體育活動,在各種體育比賽活動中注重愛國主義儀式制度建設;在校園宣傳文化建設中,以漫畫、涂鴉、標語等豐富活潑的形式在校園的墻壁和走廊來展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人物與事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愛國主義社會實踐不可缺失。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寫道:“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終的目的在于推動青年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而不是僅僅作為一個理論學科停留在高校課堂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也要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培養人的工作,社會主義國家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新時代青年,實踐性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高校應該設立適當的愛國主義實踐課程。不同的高校可能因為經費不足或顧慮學生安全問題等各種原因對開設實踐課程一直很謹慎,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要求人們在實際行動中踐行愛國主義,愛國主義實踐課程的開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環節。比如,設立普法教育實踐課程,鼓勵青年學生投身“擁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活動”等宣傳教育活動中去;設立升國旗儀式體驗課程,讓青年學生在升國旗、唱國歌、敬禮等儀式中增強國家認同感。另一方面,引導學生參與寒暑假期愛國主義社會實踐活動。在保障學生安全的情況下,組織學生重走長征路,體驗紅軍長征精神;組織師生參觀烈士紀念碑、博物館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感受革命先烈愛國奉獻的犧牲精神;號召高校青年學生在假期進入內陸貧困地區利用自己的知識與技術為國家實現全面脫貧做出自己的貢獻。
堅持以新思維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民主思維。以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實行“說教式”和“灌輸式”的課堂教學仍然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形成了一種標準化的近似于工業流水線生產的僅僅擅長考試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明顯與我國高等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目標背道而馳,高校課堂教學中民主思維的缺失是造成這種不良現象的重要原因。當前的高校教育對象以95后和00后為主體,他們思想活躍、個性張揚并熱衷在網絡平臺對社會熱點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傳統的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方式顯然會遭到他們的抵觸,在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課堂教學應該使教師和學生具有平等的主體地位,以問題為導向鼓勵學生自由發言,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創造出一種活躍、友好、熱烈的課堂學習環境,建立彼此理解與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激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熱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科學思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過去多年的發展中形成了眾多有益的規律認識,主要有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這八大基本規律,這些規律都是一代又一代的高校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認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仍然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適用性,因此這些規律應該被思政課教師繼續堅持。隨著國內外教育形勢和教育環境的深刻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新的指導理念,黨中央適時地提出了“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關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有助于提高高校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實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師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規律,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狀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高校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使思政課教學與時俱進,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參考文獻
[1].王學儉,顧超.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新特點與解決思路,思想理論教育,2019(02)
[2].楊平.習近平思想政治教育觀對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新貢獻,教育學研究,2019(02)
[3].康秀云.習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論述論綱,東北師大學報,2019(02)
[4].王穎,侯廣斌.主體間性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9(01)
[5].劉志,侯振中.新時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意義、瓶頸及挑戰,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