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摘要: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其有助于堅定學生對偉大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也在于其有利于引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傳統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理論重于實踐、教學刻板單一等缺陷,影響了教育效果。因此,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戰略方向應當是生活化和實踐化。具體來說就是不僅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也需要堅持實踐教育道路,同時密切聯系現實生活。
關鍵詞:高校;思政教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
七十年前,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在太平洋西岸的朝鮮半島爆發。這場實力懸殊的現代化戰爭不僅讓曾經百戰百勝的美軍初嘗敗果,也成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從此開啟了現代工業、現代軍事、現代化建設的序幕。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軍事實力極其落后的志愿軍以“氣多鋼少”的戰斗意志迎戰“鋼多氣少”的世界最強軍隊,最終取得了這場不對稱戰爭的勝利。究其根本,美軍并非在客觀軍力上敗給了志愿軍,而是敗給了軍民團結、萬眾一心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敗給了站在志愿軍身后的四萬萬中國人民。七十年后,另一場不見硝煙的戰場上,同樣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又支撐著中國人民取得了“戰疫”斗爭的勝利。而由“戰疫”勝利激發出的新時代愛國主義精神更讓新生代年輕群體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心、自豪感,取得了世所矚目的“心勝”。
一、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性
(一)堅定偉大信念
“子貢問政。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而當學生一再追問必須去掉兩個必備條件,最終只能剩下一個核心要素時,孔子的回答是“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信仰的力量是能夠支撐一個國家走過無軍力、無糧草的危機而到最后的唯一要素。這一點不僅在兩千多年前的儒家教育理論中早有論述,更通過革命戰爭年代的流血犧牲得到了現實印證。
生活在和平環境與優越物質條件中的新生代人群很難有機會體驗和感受饑餓、動蕩、朝不保夕的風雨飄搖,只能通過書本上、文字里的只言片語接收來自長者的教誨。然而這種間接的經驗傳授更加容易被環境左右,造成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等各方面產生動搖或迷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就是要以更加系統性、常態化的模式持續強化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文化自信。
尤其是在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不斷通過所謂“顏色革命”擾亂主權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正常發展的態勢下,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過程就是破除長久以來對所謂西方“民主”制度的迷信,幫助學生認清籠罩在西方“民主”面紗之下帝國主義霸權、霸道和霸凌的真面目。
通過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當代大學生才能不被西方“民主”的偽善所迷惑,才能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才能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能夠引領中國從積貧積弱走向全面小康,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偉大中國夢。
(二)繼承優良傳統
中華文明是唯一不曾中斷過的悠久古老文明。五千年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代中國人,也形成多姿多彩、各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傳統。然而剛剛打開國門的若干年間,來自異域的多元化思潮一度形成了“西風壓倒東風”的不良態勢,造成部分國人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與習俗,仿佛西方的月亮都比中國的圓。
好在隨著國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豐富與厚重也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矚目與青睞,中華文化軟實力也成為國內各行各業走出國門迎接外部挑戰的最強驅動力。尤其是近年來各種不利因素沖擊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理論與實踐經驗越來越成為危中尋機的亮點。這些優良傳統不僅幫助越來越多國人發現突破困境的方法,也引起越來越多異域民族與文化的興趣和關注。
高校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同時也是在培養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者、繼承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本身就是在加強對民族文化、傳統、習俗的認同,增強當代大學生的文化歸屬感,也是在提升中華優秀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
二、高校思政教育傳統模式的常見問題
理論有余實踐不足。長期以來,不少高校思政教育課堂上習慣于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滿足于完成教材大綱的進程和任務。然而思政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這類專業教學教材往往關注理論歸納與提煉,很難涉及到客觀現實的生活學習內容。而照本宣科的教學勢必導致高校思政教育理論有余實踐不足的問題。
正因如此,這些高校思政課堂逐漸形成脫離實際的純粹理論灌輸,學生也漸漸形成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習慣。然而缺少實踐的理論教育更易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意識形態等與書本和教材貌合神離,也就是理論與實踐兩層皮問題。而這也是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傳統模式屢屢遭遇詬病的主要原因。
教學形式刻板單一。過度重視理論帶來的不僅有脫離實踐的缺陷,同時造成的不良后果還有部分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形式刻板單一的問題。這些課堂固守著課本、粉筆加黑板的傳統模式,教師口頭講解與闡釋占據課堂絕大部分時間和比重。學生不僅極其被動地充當著接收知識的容器,而且對生硬僵化的教學迅速產生審美疲勞。不少大學生也是因此而對思政課堂充滿偏見和誤解,將其視作簡單粗暴的說教,不僅充滿抵觸情緒,而且對思政教學鮮少興趣與熱情。
三、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方向
(一)生活化
愛國主義精神不僅僅是存在于紙面上、文字里的理論概括,更是充滿在生活、生產、學習等各項活動中的細碎和日常。比如農人辛勤耕耘、工人認真工作、學生刻苦學習,乃至節日里家人團聚開展各種具有地方習俗特點的活動等。因此,愛國主義精神本身就融入在司空見慣的生活中,自然需要通過更加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教育和培養。
無論是參觀博物館、紀念館還是開展紅色旅游,亦或是參加義務勞動和社會公益服務,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培養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主要方向之一就是走生活化道路。這不僅有助于思政教育密切與學生的聯系,也有利于豐富教學手段,使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充滿生活氣息與親切感,從而激發學生投入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二)實踐化
任何一項理論轉化為實踐都需要通過學習者內在的體驗、感悟,也就是只有實現了內化與固化,理論教育才能落實到實踐層面。同理,高校思政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也需要從間接經驗到直接經驗的轉化。而這個過程僅僅坐在教室里很難完成,必須更加主動地走出教室或校園,進入更加廣泛的社會,或至少需要與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愈發密切的聯系。
因此,實踐化道路也是新時期高校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向。
這些實踐既可以是校園內的各種討論、講座、競賽、慶典,也可以是校外參觀、交流、游覽,或者與未來社會工作有關的實訓、實習、公益等。走出相對封閉的空間才能使學生有運用更多感官感知環境的機會,才能讓學生有體驗與感悟的條件。而這也是實現愛國主義精神教育由外而內、由表及里的過程和途徑。
四、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策略
(一)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基于興趣的學習往往也是效果最好的學習。因此,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精神應當更加重視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這意味著思政課堂應當在傳統教材書本基礎上增加更多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內容的輔助,使課堂形成更加立體、動態、生動、有趣的模式。
比如多媒體輔助。無論是綜合性大學還是應用類或職業大學,多媒體教學輔助早已是高等教育機構的標配。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有助于思政課堂展示更富歷史意義的各種實物圖片、照片,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上抽象理論的內在涵義,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更加具象、感性的認識。尤其是一些優秀視頻資源的節選或片斷。由于兼具動態圖像、語言表達和背景音樂的融合與烘托,這些視頻素材能夠更快產生代入感,使學生形成如同身臨其境的真切感受。這對學生加深理論認知具有更大的幫助。
(二)堅持實踐教育道路
近年來,伴隨旅游業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地方大力開發和建設紅色旅游資源。這些紅色旅游目的地不僅具有相對固定和靜態的紀念館、博物館、烈士陵園、紀念園等定點景區,也有諸如重走長征路、探訪革命根據地舊址等動態活動路線,本身就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資源。
以江西為例。井岡山、共和國搖籃瑞金、南昌八一廣場、南昌起義總指揮舊址、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與修水紀念館、三灣改編舊址等都是開展愛國主義精神實踐教育的選擇。這些紅色旅游目的地中既有革命戰爭年代老一輩革命者爭取民族獨立與解放的珍貴史料與實物,也不乏后人表達追思與懷念的雕像、碑刻。身處其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僅更加真實直觀,而且更易觸及人的思想與情感深處。
(三)密切聯系現實生活
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不僅是在學生思想層面的提高和升華,更需要通過行動的落實加以體現。因此,思政教育培育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還需要密切聯系現實生活。
尤其是引導學生從身邊小事、實事做起,于點滴間實現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與融合。比如時下全國各地推廣“珍惜糧食從光盤行動開始”、“愛護環境從垃圾分類做起”等。著眼于細節、實處的教育往往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開始。而習慣成自然。當生活中良好的習慣成為一種自然而然,則行為模式的改變必然伴隨著思維模式的改變。而由小我至大我,由小家至大家,愛國主義精神也就在這種潤物無聲的教育與培養中內化與固化。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愛國主義,由愛國主義引領而形成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民族習俗。而高校思政教育培育學生愛國主義就是要將這種相對分散、自發的精神、意識進行更加系統、概括、凝練的總結與歸納,將之提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而影響到更為廣泛的行動層面。因此,新時期高校愛國主義教育不僅需要突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也需要充分認識到新生代年輕學生與眾不同的個性成長方式與生存特點,不斷探索更加符合年輕一代大學生喜好與要求的教育形式。只有當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培育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方式達成了充分的契合,愛國主義精神培育才能以更具滲透性的路徑提高學生的體驗度,同時提升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和認同度。這不僅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提高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培育效果的途徑,也是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踐行科學發展、培養德才兼備高素質人才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杜亮.論手機媒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載體的可行性與重要意義[J].文教資料,2019(12):181 -184.
[2]甘泉.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評價的反饋調節機制[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19(12):35
[3]遲沂軍,潘國廷.?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機制探討[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2):12-13
[4]周長纓,張凌云.試論高校思政教育對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J].時代教育,2019(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