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冬,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從湖北迅速向全國各地蔓延。老師們為防止疫情在學校蔓延,“停課不停學”,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身處疫區的學生焦慮不安、心情沉重;部分同學因自覺性差,學習效率低而感到前途迷茫;個別同學掛著網課打游戲,染上了網癮;居家生活導致家庭矛盾日益凸顯,親子關系緊張等,疫情當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本文結合“疫情”期間班級德育工作開展情況,深入分析總結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類型,針對不同類型探究教育對策。
關鍵詞:疫情;網絡教學;不良心理情緒;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簡介:馬彥芳(1987-)女,籍貫河南開封,漢族,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工作單位:深圳市西鄉中學年級主任,研究方向: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指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但是權威機構心理測試的結果表明,高中階段具有明顯心理障礙學生的比例高達19%[1]。中國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歷時多年,對北京500多個班、兩萬多名學生的測試結果表明:當今中學生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2]。因此,中學階段學生心理現狀令人堪憂,特別是“疫情”期間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重點關注。
學校教育通常從學生的成長需求出發,以班級為單位,采用主題班會、主題活動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參與、體驗和感悟,并轉變為自身的一種積極經驗。疫情下的網絡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學生原有的生活學習方式,長期居家讓未成年的孩子情緒積壓,大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困擾(如過度焦慮、緊張、恐懼、心情低落、挫敗感、失眠少覺等)和行為問題(如注意力不集中,作息不規律、長時間玩游戲等),春季與疫情疊加,雙重壓力使風險增大,網絡教學期間學生危機事件的發生呈上升趨勢。因此,及時了解學生居家狀態,識別學生心理危機,準確判斷學生問題,科學引導學生走出不良情緒,成為全體教師特別是班主任的當務之急。
一、千里連線,做學生身心健康的守護者
(一)“地毯式”電話家訪,早發現學生不良情緒
疫情期間,不管是否身處疫區,每個家庭多少都有些焦慮,因此電話家訪及時跟蹤了解學生居家狀態非常有必要。根據疫情期間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設計家訪登記表,把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尋求科任老師協助落實,開展全員“地毯式”家訪工作。“疫情”期間家訪情況登記表見表1。
家長與老師面對面溝通時通常會刻意避開特殊家庭信息,讓教育受阻,疫情期間進行線上家庭信息調查省時高效又能保護參與者隱私,得到了家長們普遍支持。通過統計家訪情況登記表和家庭信息問卷調查,統計分析學生在家網絡學習、睡眠、學生情緒、親子溝通等情況,為后續心理教育工作開展提供第一手資料。
(二)“拉網式”信息排查,早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根據電話家訪和家庭信息調查結果,結合基礎心理問題七項評估和近期有無高危事件,對全體同學進行一次心理危機預警評估,評估等級分為潛在預警、一般預警、重點預警、特殊預警,基礎心理問題程度評估表見表2。
對潛在預警和一般預警的學生,從學生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入手,進行個體溝通與疏導,及時建立學生個人心理檔案資料;對于重點預警和特別預警學生,定期與家長取得聯系,重點預警至少每周2次,特別預警做到隔天1次,及時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根據學生需要尋求學校心理老師的幫助或提供可利用的心理支持資源,必要時提醒家長做好看護工作等。
二、初心不改,做學生靈魂的喚醒師
類別一:基礎薄弱,成績不理想,網絡教學導致學業困擾程度增大,自卑。
對策: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激發學生自信心。
代表人物:張同學
張同學是個典型的后進生,內向又自卑。我千方百計引導他提高學習效率,結果總是收效甚微。每次批改到張同學作業,總是一片紅叉叉的景象,這次批改情況還是和往常一樣,但是他作業右下角那只栩栩如生的小狗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凝重的表情瞬間舒展出笑容,原來我一直忽視了這個孩子自身的閃光點。
恰逢學校進行線上優秀學科作品展,地理學科是畫三圈環流手抄報,我發信息給張同學:好好研究下三圈環流的原理,配上你一流的畫工,絕對驚艷。而張同學起初拒絕說:“老師,我地理學的差,我不行。” “知識點不清楚就問老師或同學,老師相信你!”接受任務后,他開始不厭其煩地請教和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最終他的作品被微信公眾號展出。“我的作業上公眾號了!老師,謝謝您!”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到: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3]。我想,“喚醒”就是內心的陽光緩緩地對一朵小花或一株小草的眷顧和期待,那只栩栩如生的小狗就是我喚醒張同學心靈的鑰匙。再優秀的學生難免也有不足之處,再差的學生身上也會有自己的優點,作為教師要學會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表揚,幫助學生走出自卑困惑區,進而激發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學習與生活。
三、愛心傳遞,做學生成長道路上的指引者
類別二:身處疫區,擔心自身、家人,甚至其他人的生命安全,內心焦慮,情感復雜。
對策:制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抗“疫”中,克服恐懼,堅定信念。
代表人物:小文
哪有什么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疫情當前,很多逆行的最美身影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雖然不能沖鋒在前,卻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表達愛與敬意。經班委討論,決定舉辦一場“疫情不在畫下”活動,鼓勵同學們以書法和繪畫的形式,向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及患者傳遞愛與力量。
小文是一位身在重點疫區武漢的學生,情感敏感細膩、感性。活動發出的當晚我收到了小文的信息,她特別想參加這次活動,但是因為沒有帶需要的繪畫工具,導致參加不了而懊惱傷心。看到信息,我內心萬分矛盾,活動的本意是為這些身處疫區的孩子們加油鼓勁兒,沒想到卻為她帶來了困擾,我一定得想辦法幫她。忽然靈光閃過,我想到了雕塑!
“小文,你家里有面粉嗎?”
“有,但面粉也只有一種顏色,畫不出什么的。”
“不是要用面粉畫畫,用面粉做成面團,捏出來你想表達的造型,你可以嗎?”
“老師,我get到你了,謝謝您替我想辦法!”
第二天中午,我收到了小文發來的照片,她用家里的面粉,花兩個小時捏出來的一個造型:兩只小人的兩只手靠在一起,擺出了一個愛心的造型,小文還給這個雕塑起了一個名字,叫“疫情隔離不了我們的愛。”盡管面粉干燥后作品出現了裂縫,但是絲毫不影響那一片赤誠之心。
在特殊時期,學生面對生命安全問題,內心難免恐慌不安,年事已高卻親赴一線的鐘南山,千萬個逆行的醫務工作者,方艙醫院的讀書哥……這些都是學生心目中的英雄,也是學生人生目標定位的參照系,通過活動給學生提供表達愛和傳播愛的機會,從而具備愛人愛己的能力,學生通過致敬時代英雄感知榜樣的力量,從而克服內心恐懼、堅定信念。
四、緩和矛盾,做親子關系的調解員
類別三:家庭情況特殊,家庭教育缺失或過度,疫情期間家庭問題凸顯,導致親子關系緊張。
對策:學會共情、平等對話、積極溝通,改善親子關系。
代表人物:小雅
孩子學會愛、感知愛、表達愛,家是最初的源頭。因此問題孩子的背后,通常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關系。疫情期間長期居家,讓原本存在的家庭問題被無限放大,親子矛盾更加突出。
小雅是一位自信、活潑的女生。一天,我卻收到收到她發來的求救信息:“老師,快救救我,我要離家出走!”詫異的同時,我立刻打電話詢問情況,小雅情緒激動地哭了起來。她憤憤地告訴我,因為在家無聊,就下載了一個唱歌軟件,認識了一個唱歌好聽的男網友,兩個人加了QQ后偶有聊天。后來媽媽看到了她和男網友的聊天記錄,便大聲斥責她不知廉恥;下樓取快遞,媽媽就責問是不是去見男網友;涂個口紅,就說她是小狐貍精;稍一辯解,媽媽還出手打了她。小雅是單親家庭,母女相依為命一路走來歷盡坎坷,小雅是典型的討好型性格,內心缺乏安全感,而小雅的母親卻是個十足的女強人。我內心忐忑地撥通小雅母親的電話,媽媽向我講述了小雅許多美好的成長經歷,從小學時的品學兼優,到參加舞蹈比賽表現突出等那些精彩的高光時刻,親情愛意在言語間油然可見。但一說到學習,媽媽立馬改變了語調,說小雅不愛學習,凈做些亂七八糟的事,早晚要毀掉自己……
愛不會因為生活環境的好壞而缺失,卻會因錯誤的表達方式滋生出嫌隙。通過交流,媽媽表示不再用簡單粗暴的方法教育孩子,嘗試傾聽,主動跟孩子做朋友,以平等的身份與孩子溝通。“疫情”期間,要指導家長充分理解孩子面對新狀況的焦慮情緒,搭建學生與父母之間溝通的橋梁,協助家長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高中生正處在脫離父母的心理斷乳期,這個年齡的孩子雖內心世界活躍,但情感比較內隱,情感的外部表現不明顯[4]。因此,親子溝通往往不順暢,在特殊家庭長大的孩子尤為明顯。父母應該意識到孩子的自我意識在明顯增強,他們迫切希望從父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希望父母能尊重、理解和信任他們,給孩子一定的“心理”空間,引導孩子提高行為的自主性,從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是身體和心理都在飛速發展的時期。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有著對成熟的強烈追求和感受,渴望周圍環境能給予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疫情”期間學生不僅要面對“疫情”的焦慮與擔心,承受網絡學習和學業的壓力,還要處理與父母的關系,特殊時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在所難免。如何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好溝通和心理疏導,是每位教師和家長應該思考的問題。
通過家訪情況登記和學生心理問題程度評估,掌握困擾學生的具體壓力來源和情緒行為問題,針對“疫情”期間存在較多的學業壓力自卑型、情感內心焦慮型、親子關系緊張型等普遍的心理健康問題類型,制定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和干預措施。針對不同的學生問題采取有效的教育行為,給學生提供宣泄情緒的機會和平臺,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成長型思維,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學習、社會、家庭之間的關系,提高自我調整心理情緒能力,從而培養更加完善的人格。
參考文獻
[1]楊光升.溝通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J].高考:2015(04):105.
[2]徐秋萍.構建和諧地理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7(000),017:267.
[3]卡爾·雅斯貝爾斯. 什么是教育[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
[4]羅敏.中學生心理求助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9(34):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