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
摘 ?要:新時代背景下,教育事業也朝著更科學的方向發展。小學是培養學生的重要階段,打好基礎,培養興趣,促進全面發展是當前小學教育的重要工作。然而在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因為課業的增加和教育方法的問題很難真正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本文從實際出發嘗試把小學科普閱讀課與小學寫作課進行課程的整合,希望達到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增加教學質量的目的,為小學教育事業的發展做貢獻。
關鍵詞:小學;科普閱讀;語文寫作
小學階段,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低,心智發展不成熟,同時學生們對老師十分敬畏,對事物也充滿好奇,這一時期恰好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學習主動性的好時機。新課改要求也指出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當前的教育工作中,小學的科普閱讀課和寫作課都是比較重要的課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總是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教學質量偏低、課堂效率難以提高,甚至有些學生出現排斥的情況,所以教學工作的創新改革已經成為一項非常緊要的任務。
一、小學教育工作開展現狀
(一)小學科普閱讀課的開展
小學的科普閱讀課是專門給小學生設計的針對科學文化普及類書籍的學習課程,涉及到的科普讀物往往可以深入淺出地解釋一些科學理論或生活常識,非常適合小學生開拓視野,培養探索精神,如果課程工作開展順利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對科普學習的興趣??破臻喿x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很重要,但是就目前來看,我們開展小學科普閱讀課并不成功。筆者在學校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活動展開了問卷調查活動,發現教師群體推薦給學生的課外讀物中科普類讀物比例在10%左右,學生們相對也更喜歡娛樂、消遣性更強的文學讀物,喜愛科普類書目的學生僅占到學生整體的8%。這種重消遣、輕科普的現象從長遠來看十分不利于學生學習生涯的發展。
(二)小學語文寫作課的開展現狀
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學習寫作的能力是很多教師頭疼的事情,寫作是一件綜合能力的體現,當前教育工作中很多不到位的地方也制約了學生寫作水平的快速提高。一方面是時間問題,小學期間教師一般都更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教學工作也是嚴格按大綱要求流程推進,對于寫作課往往留出來的時間較少,一星期一兩節課的時間還要進行范文的學習和抄寫,學生沒有自己寫作的機會;同時學生們的寫作素材也很少,在小學階段,學生們能接觸的環境較少,閱讀量也少,寫作的基礎也就很難積累了。
二、小學科普閱讀與小學寫作課程整合的必要性
(一)豐富寫作素材,加深知識理解
小學作文的寫作是起步階段,這個時期大部分的寫作都是記錄形式的,源于生活,記錄生活,內容一半是生活中的事物,另一半是對生活的感覺,寫作模式相對簡單,難度相對較低,適合入門。但是發現生活中的素材需要一定的能力水平,小學生的觀察能力還不夠強,一定程度上會制約素材的發現,影響寫作的展開;同時小學生正處在活潑好動、無憂無慮的時期,對生活的感悟也沒有那么深刻,長此以往寫作素材就會匱乏,這時如果還一再強調生活的內容反而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造成反面效果。
這時如果可以將科普閱讀課與寫作課進行整合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難題,科普讀物中有大量的從實際出發,結合生活總結出的一些知識,這類知識都可以作為寫作素材,科普閱讀可以作為補充寫作素材的優質渠道。寫作過程中,需要學生對描述對象有一定的理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就需要反復回憶和重溫寫作素材,這同時也能很好地加深學生對科普讀物的認識,同時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捕捉能力,一舉兩得。
(二)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壓力
無論是科普閱讀課還是寫作課都會占用學生一定的時間,而當前的教育模式下,很多教師還沒有意識到這兩類課程的重要性和自身教學方法的問題,整體教學效率很低,占用學生學習時間的同時還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呈現出事倍功半的現象。小學教育的重點不應該是培養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點,而應該優先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將兩種課程進行整合,一方面可以相對增加課時的時長,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發揮的空間;同時教師可以有更多機會參與到對學生正確的引導和交流上,教師工作做到位,學生的壓力才能減小,學生壓力減少才能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三、小學科普閱讀與小學寫作課程整合的具體方案
(一)規劃課程,選擇教材
課程的整合必然涉及到課時的調整和結構的變化,課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刺激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時方面可以根據學校的情況而定,可以是兩課的結合,也可以結合實際調整;授課方向要充分結合科普閱讀課和寫作課的特性,可以采用問、答、讀、論、寫、評的流程。首先根據要學習的教材,提出相應問題,以科普書目《自然筆記》為例,書中以圖文的形式記錄了很多類型的植物、動物以及他們的特性。以其中關于“蛾”的一節來說,可以從“飛蛾撲火”引出問題,提問學生們是否知道蝴蝶和飛蛾的區別,如何區分;調動學生們回答后,引導學生去書中尋找答案;閱讀結束后,引導學生展開對問題的再討論;討論結束,讓學生結合自己學到的內容和感受自由發揮進行寫作;作文寫好后,認真審閱并針對學生寫作方向認真點評。整個過程中教材選擇是非常重要的,要盡可能選擇學生們比較容易接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書目。
(二)結合現實,深化認知
教學過程必然涉及到非常多的環節,需要用到各種教學手段,但所有的教學手段都要遵循結合實際的原則。小學生抽象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過程,所以整合后的閱讀寫作課里寫作對象應多以現實內容為主。一方面從現實出發,生活中能看到的事物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現實出發,學習內容能更好地在生活中得到印證,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一書為例,該書以小女孩在爺爺家的日常生活為主線,分幾個板塊介紹了很多常見的天文、氣候、民俗等內容,書中大部分的現象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以“秋”章節為例,該章節提到一句農諺“秋后一伏曬死老牛”,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立秋之后“秋老虎”的厲害,在學生再次經歷時,就會加深對課本映象,起到豐富學生文化內涵的作用。
結束語:
科普讀物用最淺顯易懂的手法描述了各類科學知識、文明文化,豐富學生的認識,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寫作課程鍛煉學生對事物的發現、總結、文字描述的綜合能力。兩種課程的整合不僅能降低學生學習的時間精力成本,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質量,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車茂蘭.整合科普閱讀建構自主課堂[J].教育,2019,(17):86.
[2]謝麗肖.小學三年級“科普文閱讀”課程的開發和實施[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