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玲 劉淑芳 高春娥 張自萍
摘要:我們了選取52名大專護理專業學生,對其實施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分析干預前和干預后學生對多元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及跨文化敏感度,經研究表明,干預后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專業內容和知識理論方面均明顯優于干預前。干預后的教學情況也明顯優于干預后的教學情況。
關鍵詞: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
優化教學模式,是護理專業日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我國整體醫護水平的必要途徑。通過將多元文化與護理教學相融合,既能夠顯著提高護理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為后續的工作和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還可以鍛煉每個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的就業渠道得到較好地拓寬。在采用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時,應著重注意多元文化與護理知識的緊密結合,并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將人文關懷也融入其中。使護理專業的學生在今后工作中,能夠滿足各類患者的不同需求,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令患者的整體康復時間得以縮減,對護理過程中的滿意度有所提升。
優化教學模式的方法
選取職業院校2019級大專護理專業學生52名,男生12名,女生40名。最大年齡20歲,最小年齡18歲,平均年齡為(18.7±1.1)歲。所有學生均為大專在校生,并在意識清醒和行為自主的狀態下,自愿參與本次實驗,同意配合完成相關的問卷調查。本次實驗采用的是單組前后測設計,故無對照組。在應用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的前后,均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統計學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多元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應用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時,首先從多元文化護理的實際需求出發,設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為后續教學方案的制作與實施,奠定良好堅實的基礎[1]。然后,在原有的醫學護理教學基礎上,增加多元文化與護理的課程教學內容。使學生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區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同時,提升自身相關的護理理論,從而達到增強綜合能力的教學效果。最后通過課程教學與評價工作相結合,使學生的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得以提升,并能夠深入了解學生對多元文化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為后續的課程優化與調整,提供良好的幫助[2]。為了使多元文化較好地融入到護理教學中,教師應摒棄掉單純講解的教學方法,采用情景模擬、案例分析和小講堂等多種方式,使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激發。令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多元文化的本質和內容,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在護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今后的服務質量顯著改善。
優化教學模式的結果
經本次調查研究可以發現,在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干預前,學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優秀率為(5.76%),明顯低于干預后的(42.31%)。而且,干預后學生在多元文化的專業內容、知識理論和教學情況三個方面,數據分別為(44.21±3.12)分、(33.12±5.13)分和(39.16±4.89)分,均明顯優于干預前學生的相關數據(34.12±4.17)分、(28.36±3.10)分和(30.45±3.26)分,所以,在護理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元文化,具有較為顯著的教學效果。
從表1可以看出,通過對比學生干預前和干預后的數據,可以發現干預后學生的優秀率,明顯高于干預前的相關數據。
從表2可以發現,干預后的學生內容評分、理論評分和整體教學情況評分,均明顯優于干預前的相關數據。
三、結語
在傳統的護理教學過程中,課程內容主要傾向于醫學基礎知識,卻忽略了對學生展開人文和外語方面的培養。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推進,這種傳統的課程內容弊端日益凸顯,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而新時代的護理課程內容,首先應明確人文關懷的重要培養核心,從行動和理念兩個方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僅要讓學生明白人文精神的具體含義和內容,更要將人文精神落實到日常工作中。令患者感受到家人朋友般的溫暖,使護理質量得到顯著的提升。然后通過調整專業課和必修課內容的方式,使課程設置變得更加合理,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良好幫助。調整后的必修課內容,應在原有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納入多元文化護理課程。而調整后的專業課內容,則應融入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更加深入了解多元文化內容,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最后通過對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多元文化課程變為必考科目。讓多元文化進一步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令學生的學習態度得以端正,使教學效果也實現顯著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護理教學過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既能夠使學生的多元文化護理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還可以令學生的綜合能力出現明顯改善,值得在后續的教學工作中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尚劍,羅清平,章蘭萍,等.多元化教育實習模式在產科臨床帶教中的創建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6,35(7):887-890,894.
[2]陳英.多元文化護理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D].廣西:廣西醫科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