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悅
摘要:精準扶貧是當前我國促進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是精準扶貧的重要舉措,也是有效助推力,應該引起足夠重視。文章首先分析了傳統鄉村旅游開發存在的弊端,闡述了新形勢下社區旅游扶貧開發這一新型模式的誕生,并在此基礎上,就如何優化鄉村旅游扶貧模式提出幾點個人見解,以供參考。
關鍵詞:鄉村旅游扶貧;弊端;新型模式;策略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雖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人均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貧窮問題仍然存在于我國偏遠地區和鄉村地區,同時,貧困人口在我國總人口中仍然占據較大比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從2020年開始,我國將正式進入小康社會。人口脫貧工作進入攻堅時期。發展鄉村旅游扶貧,以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是促進脫貧工作深入推進的重要舉措。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然面臨不少問題,下文將就此展開詳細討論。
一、傳統鄉村旅游發展的弊端
(一)資金缺乏,基礎設施不完善
當前鄉村旅游開發區面臨的問題是基礎配套設施不完善。如道路狹窄;公共設施簡陋甚至缺乏,難以留住游客;旅游區住宿條件差甚至不能提供住宿,無法為遠距離的游客服務。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旅游項目開發缺乏政府的資金支持,而當地居民又無經濟條件和能力自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地區因為大都地處偏遠,受限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而在開發之初,首先要做的就是道路建設。惡劣的地形條件會加大開發的難度,相應地,資金需求也會有所增加。政府在旅游項目開發中起到牽頭和引導的作用,因而需要進行財務撥款和資金扶助。但往往貧困鄉村所處的縣經濟條件也并不優渥,導致財政壓力比較大。資金的缺乏,導致鄉村旅游開發難以為繼。
(二)旅游項目呈現單一同質化
觀察大量的鄉村旅游開發模式,不難發現,農家樂和農業觀光結合是現階段最常見的觀光模式。鄉村旅游資源大同小異,要么是自然風光好,要么是曾經在歷史上產生過某種作用。比如是某個歷史人物的故鄉、戰爭年代里的邊防要塞等。開發模式也呈現單一化,旅游區文創紀念品雷同。沒有充分發現本地區的獨特個性,發掘自身特色和優勢,因而導致項目開發缺少新意,同質化現象出現,景區隨之喪失了對游客的吸引力。靠鄉村旅游項目盈利,拉動地區經濟收益也就無從談起。此外,就對景區特色產品的開發而言,傳統的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單一,不能打造屬于自己的特色產品。
(三)農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
城市化建設腳步加快,農村地區很多青壯年通過受教育、外出打工等方式,脫離農村,進入城市生活。畢業后回家鄉建設的大學生占比非常小。靠外出打拼在城市站穩腳跟的農村人也不在少數。現如今,農村地區人口構成大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青壯年勞動力、高素質青年人才十分稀缺。人才流失問題,導致鄉村地區在進行旅游開發時,嚴重缺乏勞動力,旅游扶貧喪失優勢。此外,留守農村的貧困人口,受限于知識文化水平,思想都比較閉塞,無法清晰認識到旅游扶貧對本地區發展的意義,因而會出現缺乏參與熱情的情況。凡此種種,都會對旅游扶貧項目的建設和深入開展造成不利影響。
(四)忽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基層政府為了快速從旅游扶貧中獲益,改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無視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地區生態承受力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了眼前的短暫利益,大規模、大力度的進行資源開發的行為是普遍存在的。這不利于自然資源的自我修復,對資源的循環和可持續性利用造成負面打擊。更有甚者,當地政府和當地旅游開發公司達成不正當的權錢交易,比如強制性征地。忽視居民合法用地權益,造成當地村民與政府、與開發公司的沖突。打著開展扶貧的旗號,干著行賄受賄的違法行為。受經濟利益的驅使,無視自然規律,大肆開墾自然資源,忽視資源的可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行為,與旅游扶貧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新型旅游扶貧模式的構建
傳統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因為資金扶助力度缺乏,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開發項目呈現單一同質化,農村地區人口嚴重流失,以及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忽視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等原因,遠遠滯后于社會的需求和發展,并且有違扶貧初衷。因而不適應當前精準扶貧的政策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型的扶貧模式——社區旅游扶貧開發模式應運而生。具體來說,這種模式是指通過發展社區旅游來推進扶貧工作,通過發揮社區功能和作用開辟新的扶貧工作路徑。社區旅游模式是將社區建設與當地旅游開發與建設相結合的一種模式,以從事同一工作或者活動的人群組成的社區為規劃旅游發展項目的主體,對當地旅游扶貧事業進行合理的策劃和科學的實施與布局。這種模式有利于實現互利共贏。將人民群眾作為旅游項目開發的主體,對項目開發具有決策和實施的權利,有利于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調動當地群眾的參與熱情,為旅游扶貧項目開發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提高旅游扶貧的實施效率,增強扶貧效果。這一新興旅游開發模式應該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從而提高扶貧開發效率,推動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與落地。
三、創新鄉村旅游扶貧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政府關注,加大投資力度
創新鄉村扶貧發展新模式,首先要加大政府對該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和關注度。以政府為導向和領導核心,對項目開發做出科學的規劃,并且提供物資的支持。首先,要針對鄉村扶貧的對象,本地區的可開發資源,當地的歷史、人文、風景等做出合理的清算與綜合分析,制定成具有本地區特色和實際情況的開發策劃案。其次,要積極響應黨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號召,將地區脫貧工作擺在核心位置,加大投資力度,致力于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重視對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如果當地政府資金短缺,無力負擔財政支出的情況,則積極向上級政府反饋,申請上級撥款和支持。從而全方位打造集道路建設、公共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優質景區服務建設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風景區。
(二)促進產業融合化發展
實現對農村地區的旅游扶貧政策,最重要的有效開發鄉村地區的優質自然、人文、歷史文化資源,重新構建農村產業結構,實現貧困人口的自我發展。促進由國家補助式脫貧向自我發展式脫貧方式的轉換。因而,要打破鄉村地區單一農業化發展模式,促進旅游業與養殖業、種植業、娛樂業、農業融合發展的新型產業鏈模式。通過扶貧旅游項目的開發,以旅游業帶動當地的農產品銷售,以人口流通拉動交通業的發展,以旅游項目的多元化開發帶動娛樂業的發展。以此來推動當地群眾經濟收入方式的多樣化,促進資金流通速率的提高,實現經濟效益的增長。此外,還要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的建設與發展,促進產業間的交叉與融合發展,打破第一、二、三產業之間“各自為政”的單一發展模式,促進彼此交叉與合作,從而形成產業間的聯動效應,促進互惠互利,共同謀求新發展。
(三)精準定位,高效扶貧
精準扶貧是針對我國農村地區人口脫貧摘帽工作提出的一項全新政策,較以往的扶貧政策,它更具時代性、針對性和科學性。能夠實現準確定位幫扶對象,促使扶貧優惠政策的實行和推進更加的精準高效。鄉村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首先要做到的是對當地不同鄉村的貧困情況做具體的排查和分析,明確扶貧的對象,并根據調研情況擬定科學的扶貧方案,從而提高對象識別和扶貧工作的準確性,確保扶貧資源能夠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其次,要做到將扶貧工作落實到貧困戶和家庭,要確保每個人都能充分享受到扶貧資源和優惠政策,從而調動其脫貧工作積極性,參與到鄉村旅游經濟活動中來,以自我發展取代政府補助,從鄉村旅游開發與經營事業中獲益。
(四)善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營銷與推廣
移動互聯技術的持續深入推進,正深刻地影響著一代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當前,在社會各行各業“互聯網+”的產業發展模式已經相當普遍。鄉村旅游扶貧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發展,探索“互聯網+旅游”的新型項目。一方面,政府要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積極打造農村智慧平臺,充分發掘地區貧困個人和家庭,并將其信息整合構建成信息數據庫,以便于準確識別和整理貧困人口信息,促進扶貧工作的準確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與互聯網公司達成合作關系,如騰訊、優酷等,通過其平臺宣傳和推廣鄉村旅游開發區的具體情況,吸引廣大游客前往。此外,還可以搭建鄉村自己的信息化平臺,如開通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賬號等,定期對本地區的旅游事業進行線上宣傳與推廣,有效利用互聯網資源,拓寬營銷宣傳渠道,提高自身的社會知名度,吸引游客前往觀光與旅游。同時,提升旅游風景區當地居民的服務意識和水平,聘請受過專業訓練的服務人士進行基礎的服務培訓,規范服務態度和觀念,為顧客提供專業化服務,進而提升顧客印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分析得出傳統鄉村旅游開發存在資金缺乏,基礎設施不完善、旅游項目單一同質化現象嚴重、農村地區人才流失嚴重以及項目開發忽視資源的可循環與可持續性的問題,只有提高政府對鄉村扶貧的關注度,加大財政撥款力度、增大資金支持、促進第一、二、三產業的交叉融合發展,形成產業間的聯動效應、精準識別扶貧對象,以促進扶貧優惠政策的落地與實施,并且綜合利用信息化平臺加強對本地區旅游事業的營銷與推廣,才能實現旅游扶貧模式的創新與發展,早日實現人口全面脫貧。
參考文獻:
[1]余迪.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與策略深化[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7):155-156.
[2]高宇亭,趙偉.探究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優化的策略[J].商業經濟,2019, 509(01):119-121.
[3]羅云艷.我國鄉村旅游扶貧模式創新與實現路徑[J].改革與戰略,2017(09):105-107.
[4]王慧.旅游扶貧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模式的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7(03):198-200.
*基金項目:旅游管理省級特色專業(課題編號:2016tszy014)。
(作者單位:安徽工商職業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