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
摘 ?要:隨著特殊學校教育的改革,特殊學校的數學教育也發生了變化。數學教師作為數學教學的主體,如何開展教學活動,是他們主要的教學任務。那么,教師應該采取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促進特殊學校數學教學的發展?本文以S市兩所特殊教育學校數學教師的教學情況為例,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夠為特殊學校數學教學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特殊教育;生活數學;有效策略
特殊學校教育改革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意味著他們的教學會面臨新的挑戰。生活數學是特殊學校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它以教授學生能夠適應社會生活的數學基礎知識,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為主。生活數學教學工作的開展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相關。能否有效促進學生發展,實現教學效果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標準。[1]那么,特殊學校里的數學教師們如何有效開展生活數學教學活動?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
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研究中發現,很多教師在進行生活數學教學時,他們制定的教學目標并不明確。經常會有教師把數學知識學習、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之間的關系割裂開。在實際的教學中,出現了重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而忽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現象。這使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流于形式化。
二、科學運用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運用是否得當會影響教學的質量。筆者在研究中發現,有部分教師存在教學方法運用不當的問題。有位教師說,他們的專業培訓往往圍繞康教結合的理念進行,所以對有的教學方法,如任務分析法不了解,所以時常根據個人經驗進行教學。
任務分析法,是指對復雜的學習行為進行分析、評定,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知識和技能。特殊學校的很多學生觀察力、記憶力以及認知能力較弱,可以把他們的學習過程分成若干個細小的、易操作的環節,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知識,最后再把前后學習的知識連接起來,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科學運用任務分析法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對他們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塑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有著重要作用。比如,以2+3=?為例,第一步:加號前面是數字幾,學生回答,在“2”下面放兩根小棒;第二步:加號后面是數字幾,學生回答,并在“3”下面放三根小棒;第三步:引導學生認識加法運算符號“+”,表示合起來的意思,然后數數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再將“5”寫到“=”后面。
當然,除了可以運用任務分析法,還可以使用感官并用法,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還有合作學習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應該科學地加以運用,而不是簡單地以個人經驗來進行。
三、分層教授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它面向全體學生,但是由于特殊學校的學生個體差異較大,所以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該因學生而異。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及已有知識經驗來選教,做到因材施教,從而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筆者發現,兩所學校的很多數學教師,沒有顧及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基礎較差和基礎相對較好的同學學的內容一樣,這就導致基礎較差的學生學起來很吃力。這不符合特殊教育的要求。尤其是對于像數學這種抽象知識較多的學科,更應該做到因材施教。例如,有位教師說,他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來進行分層教學的,認知水平高的學生會以教材內容為主,同時會擴展一些其他內容,但對于自閉兒童不以教材內容教授為主,而是安排更多時間,對他們進行康復訓練。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閉學生學習數學的困難,從而為他們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當然,這樣進行教學,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內涵。
四、多元進行教學評價
筆者發現,兩所學校的很多數學教師運用更多的是過程性評價,把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平時的學習成果作為評價標準。有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以主觀經驗進行評判,缺乏一定的客觀性。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學評價方式單一、片面,不利于教師和家長全面地了解學生。而且,這樣的評價方式也不符合生活數學的教學理念。
接受特殊教育的學生,他們的數學基礎不盡相同。因此,在制定教學評價時,應該建構科學的多元的教學評價體系,發揮出教學評價的診斷、導向及激勵作用,運用訪談、問卷、作業評價,和建立動態成長記錄袋、記數學日記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展示學生動態的學習和成長過程。在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關注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和能力的提升,更應關注他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從而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2]
結束語:
生活數學是特殊教育學校的主要課程之一。它對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和思維培養有重要作用。在實際的數學教學課堂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教師制定的教學目標不明確、運用的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不顧及學生差異以及教學評價單一等等。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將會影響數學教學的發展,也不利于學生的發展。本文以S市兩所特殊學校為例,從四個方面作了簡單的探討,希望能夠為數學教師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高慎英,劉良華.有效教學論[M].廣東:廣東教育出版社,2004.53頁.
[2]張傳燧,趙荷花.教育到底應該如何面對生活[J].教育研究,2007(08):47-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