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月

摘 ?要:習作教學是任何語文教學繞不開的話題,一直以來,“學生怕寫、老師怕教”似乎是各個學段習作教學的困境。本文將結合疫情期間我區語文老師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孩子習作興趣,從利用APP以讀促寫、信息技術滲透習作課堂兩個方面談談促進小學生習作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以讀促寫;信息技術
引言:當今社會,習作能力或者叫寫作能力至關重要,無論是應試還是與人交際,都是當代人必備技能之一。在小學階段,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習作教學的課程特征,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習作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習作技能,給學生打好寫作的硬基礎,對他們的一生都大有裨益。
一、勞于讀書,逸于作文--線上讀書助力習作
閱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而輸入是輸出的前提,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只有不斷地高質量地輸入,大腦才能不斷地掌握新情況,產生新的思考。從古至今,文人都強調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唐代詩人陸游在他的《老學庵筆記》中說道:文選爛,秀才半。意思是說當時的文人為了科舉考試必須熟讀《昭明文選》,以至于須將文選翻爛才可能考得半個秀才。詩圣杜甫也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2011年版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每個學段學生讀書的數量做了具體的規定:
從上表中,我們不難發現,整個小學階段要求學生背誦的優秀詩文共160篇(段),相比蘇教版教材這個數量是大幅增加,而對課外閱讀總量則是進行了具體數字的要求。大量讀書,不拘形式形式地讀書,讀各種類型的書,這是部編版教材對學生提出的要求,目的顯而易見,既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陶冶情操,更是為了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疫情期間,我校老師從多個方面指導、帶領學生讀書。根據上級文件精神倡導的“停課不停學”要求,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借助手機上的APP,四年級班級共讀紐百瑞獲獎作品《時代廣場的蟋蟀》,采取的是任務型閱讀+APP分享朗讀的二維模式。在孩子們讀完整本書后,老師針對每一章布置三至五個與本章有關的問題,要求孩子們帶著這些問題反復閱讀本章內容,并做批注。在對這一章的文本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之后,讓孩子們在微信小打卡或者是喜馬拉雅上傳自己的朗讀音頻。朗讀音頻不是簡單的照書讀,而是加入了學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可以讀出瑪利歐在第一次聽到蟋蟀聲音時候的好奇與驚喜,也可以讀出三個好朋友即將分別時的不忍和傷感。無論是哪一種感情,一定是同學們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之下的發聲。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說過:對經典,除了朗讀還是朗讀。不是講讀、也不是解讀,而是朗讀!學習經典,感悟的是語言,不是故事;我們不是開故事會,而是體會文字的魅力。
二、巧用媒介,畫龍點睛--信息技術助力習作
1.圖片+音頻+視頻多方位結合,打造有聲有色的習作課堂
不可否認語言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語言的描繪,我們可以感受南疆的花香與雋秀和北國的明媚與雄偉,可以感受群雄紛爭、硝煙四起、人民亂世茍活的慘狀,更可以想象文人騷客詩文下的憂國憂民、樂觀豁達的情懷。但是,語言的想象畢竟是有局限性的,也有“詞不達意”“言不盡意”的時候,而圖片更加客觀和真實,更能抓住片刻的精彩,從而凝固成永恒。如果能在課堂上呈現出某個事物的圖片,無疑會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必要的時候輔以配樂或視頻就更能事半功倍。
2.微課教學,見屏如面,打造生動高效的習作課堂
(1)學習方式的轉變
當前中小學課堂最常用的教學方式仍然是講授法,教師在講臺上教授,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40-45分鐘的一節課可以完成1~2個教學目標,師生互動較頻繁的情況下課堂氛圍會稍微活潑靈動一些。但是隨著年級的增長,語文習作課堂更顯沉悶。而微課以其畫面生動鮮活,語言清晰流暢,時間節奏快等特點能夠快速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短時間內讓學生掌握習作的重點、要點,使課堂變得更加高效。
(2)學習內容的轉變
一般情況下微課的時間控制在5~10分鐘,它圍繞一個知識點,通過各種有效手段將這個知識點呈現出來,可以讓學生在短時間之內掌握并進行相關的練習。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學生更能保持新鮮感和趣味性。李吉林老師說:“美能激智,美能發辭,美能育德。”經過藝術處理的微課,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這樣的微課不但能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人產生美的積累,而且能讓知識隨著美的感受一同存入孩子的記憶深處。
(3)學習效率的轉變
微課是一種可以在視頻播放器上反復播放的短視頻。疫情期間,由于學生們都在居家隔離,無法進行集中的面授,所以我們的老師專門為孩子錄制了整本書習作的微課。學生通過微課學習習作,需要在課前仔細審題(即認真閱讀教材上的習作內容),明白習作的任務、范圍以及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否可用等。這樣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有的放矢地學習,重點部分可以適當做筆記。
無論是線上朗讀還是借助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教師都應該強化“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尋找適用高效的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習作的興趣,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長此以往,在這種輕松、活潑、民主的習作教學氛圍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讓他們覺得作文不再是負擔,而是情感自然的流露,思想自由的表達,培養他們習作的自信心,讓他們敢寫、會寫、樂寫。
參考文獻:
[1]張玉亮.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與小學作文教學的整合[J].新課程,2020(29):116.
[2]陳海萍.借力現代信息技術,優化習作教學策略[J].中小學電教(教學),2020(0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