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福
摘?要:“1+N互動課堂”可實現錄播教室和遠端教室的同步互動教學,讓鄉鎮中心校的老師在自己班上授課的同時,通過課程雙向互動,更直觀、快速地把優秀教學資源傳遞給村里完小的課堂。華溪中心校高度重視此項目的研究與運用,九月開展了關于“1+N互動課堂”課題研究。這種模式可以“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解決偏遠地區缺少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問題,實現“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帶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關鍵詞:互動課堂;信息化;實踐反思
2018年9月,在市縣教育局電教館的協調支持下,華溪中心校引進“闊地教育”合作建設的“1+N互動課堂”教育信息化項目,涉及華寧縣華溪鎮6所完小,并將此項目作為市內遠程教育信息化的示范樣板。現在進行華寧縣縣級課題《鄉鎮學校“1+N”網絡互動課堂教學實踐研究》已近兩年,現在研究的“種子”已有萌芽,正待開花、結果。
一、理論與實踐
所謂“1+N”,即1個錄播教室,通過網絡遠程互動系統帶動多個遠端教室開展同步互動教學,一個老師可以同時教授多個班級。這種模式可以“一校帶多校,一校帶多點”,解決偏遠地區缺少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的問題,實現“開齊課、開足課、開好課”,帶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一)“照鏡子”
“1+N”互動教室里的錄播系統配置了自動錄播系統,前后兩個360度可自動跟蹤師生的高清攝像頭,四支吊麥話筒能清晰采集教室里的聲音。錄播系統儲存量較大,自動錄取視頻,并以MP4形式自動儲存在系統硬盤中還自動編號。我們在這樣的錄播教室里完成一節課,可以隨時調出自己的錄播視頻。自己觀看自己的上課情況,自己的教態怎么樣,語言有沒有啰嗦重復的地方,學生的聽課狀態如何……可以全方位反思自己的教學,這樣照鏡子式的自己研究,自我反思成長,是多么地好。
(二)“樹干子”
學生反映,有的老師英語課時間上語文課、美術課時間上品德科學課、音樂課時間讓學生通過多媒體一體機自己聽歌、看電影。實際上,不是老師愛霸課,根本就是不會上。作為管理層,我們相信全鎮教師中,每個學科都還是有個別比較專業的教師。通過“1+N”互動課堂這個平臺,我們把這些有專業特長的教師樹起來。我們也把這些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的錄播課推送云平臺一師一優課,打造我們的教育品牌,讓老師們更加優秀。同時通過這個平臺選拔各科目的教學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讓其他老師通過互動課堂,向他們學習,改進、提高自己的教學。
(三)“結對子”
不知各位同仁有沒發覺,一些高級職稱已經評定的老教師經常發牢騷,等待退休的樣子,完全是工作“更年期”表現——“職業倦怠”。怎么讓這些有經驗的老師發揮余力,消除職業倦怠?實踐證明,交一個新教師讓他帶是個好辦法。我校力求做好新教師培養的早計劃、早安排、早行動。一是要求各完小在新教師報到時,就明確教學的科目和班級,引導新教師有意識地熟悉教材、學習相關的學科教學知識、學生教育知識、課堂教學技能等,備好儲備課。二是在開學不久召開“師徒結對拜師會”,給每位新教師都指派一位教學經驗豐富的指導老師。通過“1+N”互動平臺,跨校的師徒結對變得更加現實,師徒能面對面,聽課能隔空上課觀課,教研也能視頻對話,效果自然了得!
(四)“駕車子”
“要叫車子快,全靠車頭帶。”這是火車理論,經常在各行各業管理工作中引用為經典。學校教育教學也一樣。學校與學校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有優秀拔萃的,也有欠優落后的。根據火車理論,我們通過“1+N”互動課堂,在中心校層面與外省名校如安徽小崗學校、天津紅星路小學進行書法教學互動互助互促;在鎮內校際間通過中心完小帶動下面五所完小進互學互進;在教師間,樹立音樂專業較強的李楊青、尤美麗老師帶動完小任課教師,樹立了美術專業教師馬良老師帶動下面的任課教師。
二、小結與反思
遠程互動課堂想來不陌生,就如遠程電視電話會議一樣的道理而已。我們華溪中心校在2015年就開通了與華寧縣寧州鎮示范學校的互動教學,示范學校就有很好的錄播室相當于“1+N”的“1”,我們學校相當于“N”,也就是“1+~”模式。但因為網絡跟不上,設備一直癱瘓閑置,沒有發揮作用。華溪中心校在這些基礎上應運而生的“1+N”教育創新互動課堂努力克服困難,在硬件軟件上都超前考慮,統籌安排,相信“1+N”在我校的實踐運用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就今后的相關工作反思如下:
1.加強后勤保障。“1+N”需要強大的網絡支撐,需要網絡終端上傳下載的網速一致,達到網絡信號通暢,音視頻不卡頓。這需要與網絡供應商協調好相應的服務器,并且要做好日常維護。我們今后除了要培訓會操作系統的學科教師、后臺管理員,還要引進網絡技術專業人員。
2.做好項目考核。我們的工作服務學生、服務教師,同時需要教師的支持。因為是新事物,就需要教師花時間去學習、去研究。所謂的教學質量將如何,不是靠有設備就能提高。需要設備發揮它應該發揮的作用才行。我們需要對參與課題的教師進行必要的激勵政策。制定出一個可行的考核方案,讓參與實踐研究的教師多勞多得,優勞優酬。這樣,項目才能推進,質量才能提高。
3.不斷順勢改進。一開始,學生感興趣,能集中精力,能隔空異地同上一節課,一個老師能教好幾個班。但因為隔空,所以很難照顧到大多數學生,要因材施教就更加困難。所以我們必須培訓好主課堂主講教師和輔助課堂的負責教師,讓他們做好配合,在指導維護好學生學習狀態的同時,自己也互學互助互促,達到與學生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4.需擴大覆蓋面。現在是固定的幾個年級、班級、科目,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學科競賽進行推廣,也可通過遠程網絡覆蓋到各個班級。讓“1+N”互動課堂惠及每一個學校的老師和學生,讓每一個老師能熟練掌握,熟練運用,讓我們的信息技術更加現代化!
參考文獻:
[1]秦國軍.小學數學教學中新媒體互動平臺的實踐與思考[J].輕松學電腦,2018,000(002):1-1.
[2]賈興麗.關于"雙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林區教學,2015,000(003):118-119.